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量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了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铲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也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白云山风景区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梅 《林业科技》2008,33(1):24-27
以林间调查为基础,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为研究手段,对湿地松粉蚧在白云山风景区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组建了越冬代和第1代的连续世代生命表,分析了本地天敌对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数量的影响.第一世代的种群趋势指数为9.398,在白云山,捕食性天敌EIPC值为2.155 7,即排除本地天敌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作用后,下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的2.155 7倍,说明本地天敌对湿地松粉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他类因子是影响该粉蚧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重要因子,其EIPC值为9.0636.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在广东省疫区1年发生4-5代,以4代为主。越冬虫态为一龄若虫。若虫爬动能力强,具有涌散、聚集、泌露和泌蜡的习性;雌虫在白色蜡包内,产卵量大;卵的孵化率高。粉蚧最适发育温度为24-25℃。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种群高密度区。粉蚧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上半年虫态整齐、种群密度大;下半年世代重叠、种群密度小;全年种群密度变化呈单峰型。经对粉蚧侵入林分持续5年的观察,越冬代以第2年的种群密度最大,非越冬代各年度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明显。夏季高温和春季抽梢是影响粉蚧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警惕湿地松粉蚧在我省传播蔓延据广东省林业厅森防站、省林科所和华南农业大学等的报道:近年因引种湿地松良种接穗传入广东的一种新害虫一一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Kobdell)Ferris,已列入广东省森林害虫检疫对象。该虫主要危害湿地松,也...  相似文献   

6.
在昆虫饲养室,保持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及时清除不利于寄主培育和天敌繁殖的有害生物及更换萎蔫的松苗,为实现建立湿地松粉蚧种群和湿地松粉蚧寄生蜂的寄生繁殖提供寄主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湿地松粉蚧Orcellaacuta(Lopbdell)在广东南部新侵入区湿地松林内的发生和消长研究表明该蚧多为一年4代,5月中下旬或6月初为发生高峰期;世代间发生量变动幅度大;在同一林分,该蚧能持续发生,对松林造成危害;降雨和初春温度影响虫口密度和高峰期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湿地松粉蚧在新侵入区的种群数量消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湿地松粉蚧Orcella acuta (Lobdell)在广东南部新侵入区湿地松林内的发生和消长研究表明该蚧多为一年4代,5月下旬或6初为发生高峰期,世代间发生量变动幅度大;在同一林分,该蚧能持续性,对松林造成危害;降雨和初春温度影响虫口密度和高峰期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粉蚧外引寄生天敌室内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昆虫繁育室,用接种了湿地松粉蚧的湿地松和火炬松盆栽幼树,繁殖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粉蚧寄生天敌——火炬松短索跳小蜂、迪氏跳小蜂和粉蚧广腹细蜂,连续10年成功繁殖出子代蜂,并长期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释放的亲代寄生蜂数量与检查到的子代寄生蜂数量的比例为6:1。  相似文献   

10.
芽枝状枝孢霉和蜡蚧轮枝菌防治湿地松粉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芽枝状枝孢霉CladoSporiumcladosporides(Fres.)Derrues和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的孢子液2.5×107/ml和1.7Xl07/ml防治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la(Lobdell),试验结果为:在室内,用芽枝状枝孢霉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2.7%和85.o%,用蜡蚧轮枝菌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7%和65.9%;林地每公顷喷孢量为33×1012和16.5×1012个孢子防治湿地松粉蚧,用芽枝状枝孢霉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2%和81.0%,用蜡蚧轮枝菌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7%和99.5%。初步认为上述两种菌在湿地松粉蚧防治上具有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1.
阿坝州花椒蛀干害虫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坝州花椒人工林蛀干害虫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阿坝州椒树受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平均危害率85.2%,全州椒树平均寿命不超过8年.蛀干害虫种类复杂,主要有嫩枝天牛、虎斑天牛、台湾狭天牛、椒树长足象鼻虫等.随着海拔的不同,蛀干害虫的分布有较大差异.低海拔区以嫩枝天牛、椒树长足象鼻虫为主,高海拔区则以虎斑天牛、台湾狭天牛为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已成为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虫口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南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坡向。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1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最佳的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TIle3/2powerlawofsellLthinnlngpro-posedbyYodaelal(l963)wasconsideredasthegeneralmodelwhichdescribedtherela-tionshipoftreesizcandmaximumpopulationdcnsity'fortl1e.plai1tpopulationundergoingself-thinning.Furtherresearch,however,re-vealedtheoreticalinconsistenciesandempiri-calinaccuracy'ofthelaw(Sprugel1984,Zeidc1()85,l987;Wellerl987).Theseresearchcrsconsideredtl1elaM'isathilure.Sincetl1en-asecondtideofsuppoltingappeared,theyinter-pretedandreflitcdtl1eopposingopinions(Osa`vaand…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我国林木抗虫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10年里,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人工林大范围严重的害虫危害,人们对林木的抗虫性问题,从概念、分类分级方法,到林木抗虫机制、抗虫力与耐害力、个体抗性与群体(林分)抗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文中对此进行了分类整理,同时对一些相关概念做了初步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方山县和吉县的刺槐和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样地、解析木和气象资料,估算了其耗水量。结果表明:(1)人工林耗水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达一定林龄后将超过降水量。这个林龄对于位于阳坡的方山县刺槐林为15年;位于半阳坡的吉县刺槐林和油松林分别为5年和23年。(2)在现降水条件下,人工林耗水量达不到需水量,存在着水分不足的胁迫。研究区生长季各月份按耗水量从高至低的排序为:7月,6月,8月,5月,9月,10月,现降水条件限制了人工林需水量及其在生长季内的合理分配。因此,有必要根据现降水条件结合经营目标调控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设置标准地捕鼠调查,查明了红松人工林鼠类种群的构成及所占比例,确定了能够直接危害红松的害鼠种类以及对红松幼林的危害程度,分析了红松人工林鼠类种群密度和害鼠种群密度与林分郁闭度、林龄、坡向及坡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同一造林地3种不同坡位的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人工林生长情况进行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处位置即坡下位、中位、上位(海拔分别为700m、750m、800m)的大青杨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中位(海拔750m)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最高,极大值均出现在此区域。因此,建议营造大青杨人工林应尽量选择坡中位。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以四川汉源县核桃为对象,开展核桃病虫害调查,获得以下主要结果:汉源县核桃有害生物共计30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虫害为云斑天牛、木橑尺蠖、黄刺蛾、桃蛀螟、核桃举肢蛾等,病害普遍发生的是核桃炭疽病、核桃黑斑病、核桃缩叶病,具有潜在危害性的较大的是核桃木腐病、核桃枝枯病、核桃溃疡病和星天牛、茶丽天牛等对核桃枝干危害的有害生物。调查发现核桃有害生物种类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汉源县4月气温10~30°C时虫害开始危害植株,病害也开始侵染植株,并随温度升高,种类增多,危害加重。11月气温10~20°C时有害生物危害降低,开始越冬。核桃有害生物种类以及危害程度与其种植环境有关。四旁树核桃、核桃和玉米混合种植有害生物危害较核桃纯林严重,核桃柑橘混合种植时有害生物种类较核桃纯林种类多,这可能与混栽植物间有共同有害生物有关,有关机理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人工林造林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人工林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情况,依据立地因子(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向、坡度)和林分因子(优势木高、树龄),应用统计学方法划分了造林立地类型,用样地资料拟合了4个针叶树种的生长模型,分别编制了适宜该区的立地指数表,并对该区针叶树造林立地质量做出了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东南部山地针叶树人工林中57.11%的立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近30%立地质量较差,仅有13.22%的林分生产力水平处于优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