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磷,钾营养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抗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缺磷缺钾土壤上,土壤水分胁迫时,施磷不仅有于作物对磷的吸收,必改善了作物的钾营养状况,因而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促进了作物生长;施钾有助于小麦对钾的吸收,而对磷的吸收没有影响,钾肥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依赖于植物的磷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低温胁迫下硅缓解对春小麦幼苗的生长以及对氮、磷、钾、硅的吸收的影响,研究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0℃和4℃短期低温胁迫,测定其幼苗生长及离子含量,探讨低温胁迫下硅对小麦养分的吸收机制,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硅处理显著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以1.0 mmol·L~(-1) Si浓度处理对低温缓解效果最佳,小麦各器官氮、磷、钾和硅的含量增加,小麦植株在硅浓度为0.5 mmol·L~(-1)和1.0 mmol·L~(-1)水平上对硅和氮的吸收、在0.5 mmol·L~(-1)水平上对磷和钾的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苏格兰球囊菌(Glomus cale&m-um)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营养和生理代谢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抑制植株的生长,但对AMF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影响不大.接种AMF不仅有利于植株对氮、磷的吸收,改善了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了可溶性糖累积,降低了脯氨酸含量,减轻水分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程度.说明菌根可以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使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影响其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根系作为作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直接决定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系构型在植物干旱胁迫响应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文综述了目前根系构型在调控小麦抗旱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根向性生长,特别是根向重力性生长对植物根系结构的塑造作用,重点总结了目前挖掘到参与根系向重力性生长的相关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并阐述了根向性生长调控的根系构型是如何介导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除了根向性生长,根系的发育过程也参与了对植物根系构型的调控,并决定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进一步综述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如何通过调控根系发育来改变根系形态,包括增加根长、调控侧根数量和根毛密度等,来增强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同时,系统总结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参与调控作物(尤其是小麦)根系发育的相关基因。此外,根系作为植物地下部分,其构型的解析一直是本领域研究难点,阻碍了对根系结构与植物耐旱性关系的进一步解析,因此,本文也归纳了目前可用于小麦根系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表型分析的技术。这些技术可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给黄土旱地经济合理施肥、粮食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小麦产量、各生育期钾素营养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小麦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单施氮肥小麦增产75.3%,单施磷肥小麦产量则降低24.7%,NM、PM、NPM配施小麦增产75.9%~92.9%;小麦钾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前期,孕穗期以后因泌钾现象多表现为负吸收,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促进小麦吸钾作用明显,小麦植株各器官含钾量明显提高;单施N肥、NP配施小麦钾素的吸收量、吸收速率较高,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小麦钾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比对照也有明显提高;单施N肥小麦氮肥利用率较高为76.73%,单施P肥小麦磷肥利用率较低仅为14.20%,NP配施与单施P肥相比,吸磷量、吸钾量分别增加112.53%和79.36%。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氮、磷、钾吸收量,但肥料利用率却不高。[结论]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干旱条件下施肥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与作物抗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土壤肥力和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与作物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证明:旱地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促进了作物生长,增强了生理活动,通过渗透、水分、气孔、光合调节等生理生化机制影响作物的代谢活性。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使叶片水势增强,束缚水含量增高,根系生长增强,作物吸水增强,气孔导度降低,水分散失减少,对作物水分生理及形态建设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不同营养元素与抗旱性的关系是不同的:如氮的抗旱作用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而降低,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负效应;受到水分胁迫时,增施磷肥对植物的抗旱性一直表现为良好的正效应,而且在严重干旱时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随干旱程度的加剧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营养元素间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10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制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施氮、磷、钾肥基础上,10年20季作物连续秸秆还田,水稻和小麦的子粒年均增产量分别为584和264 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7.37%和8.15%;秸秆年均增产量分别为398和611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6.50%和15.44%。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子粒中氮的含量和秸秆中钾的含量。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作物氮、钾吸收量,但对磷吸收量影响不显著,其中水稻年均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9.59%、3.95%和9.94%,小麦分别提高12.70%、7.39%和29.90%。秸秆还田对提高作物产量和促进养分吸收的效应表现为小麦水稻,钾氮磷。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年度变异大于小区变异,其中小麦的变异大于水稻。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比小麦更能维持较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残留硒锌对小麦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玉米-小麦和大豆-小麦轮作,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中,土壤残留硒锌对小麦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残留硒锌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与作物轮作体系有关。玉米-小麦轮作,土壤残留硒锌并没有表现出增加小麦产量的趋势,而大豆-小麦轮作,土壤残留硒锌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呈增加趋势。土壤残留硒锌可改变作物体内元素组成。玉米-小麦轮作,土壤残留硒锌有利于小麦籽粒对氮、钾、硫、钙、铁、锌、硒、铜元素的吸收累积。大豆-小麦轮作,土壤残留硒锌促进小麦对钾、硫、镁、铁、锌、硒、铜、锰、硼的吸收,而氮、磷、钙吸收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减缓缺水植物的氮代谢紊乱,增强其抗旱性。即在水分胁迫时,氮素营养水平较高的小麦叶片具有较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较低的蛋白酶、肽酶及核糖核酸酶活性,从而使蛋白质和RNA保持较高的水平,且游离氨基酸大量积累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也有所降低。并进一步证明,氮素对氮代谢的良好影响是因为改善了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此外,对氮素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和旱区增施氮肥的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邢海庆 《甘肃农业》2011,(10):96-96
冀微牌磷钾菌是绿色微生物菌肥能将土壤中大量作物不能直接吸收的无效磷和无效钾分解转化成易被作物吸收的有效磷和有效钾,还能从土壤中分解出若干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从而能满足作物健壮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的抗性,同时对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明显的提高。为探索磷钾菌生物肥在秦州区冬小麦上的增产效果,特设立此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钾肥对高硼毒害的缓解效应,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高硼植烟土壤烤烟干物质量、经济效益及烟株内硼、氮、磷和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硼土壤会显著增加烟株各部位硼含量,显著降低烟株内氮、磷、钾含量,干物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在高硼土壤下,施钾肥能够显著提高烟株干物质量和经济效益,抑制烟株对硼的吸收,促进氮、磷和钾的吸收。烟株内硼、氮、磷、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其中钾与硼呈显著负相关,与氮、磷呈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高硼植烟土壤最佳施钾量为42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石灰性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种植,研究小麦秸秆和猪粪施用对两茬樱桃萝卜植株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当季效应与后效.结果表明,秸秆施用显著提高了两茬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对提高了植株中钾含量效果明显,但降低了第一茬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含氮量.猪粪施用后,两茬植株地上部钾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还维持较高水平,累积后效明显.高量猪粪使用明显促进了第一茬植株生长,提高植株中氮磷钾含量.两茬植株收获后,施用猪粪的土壤pH下降.中高量秸秆和3种用量猪粪处理的土壤EC值(可溶性盐含量)明显上升.结论认为:猪粪和秸秆施用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并能维持后效,但秸秆有机碳和钾含量较高,施用时注意配施氮磷肥,调节好C/N比.猪粪施用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3.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豫西褐土区研究了钾、锰肥配合施用对旱地冬小麦的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锰肥配施影响小麦体内氮、磷、钾的含量及吸收量。施用钾、锰肥小麦体内氮、磷含量均低于相应的对照(CK),其中氮较为明显;钾含量则高于相应的对照。灌浆期氮、钾吸收量与产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随钾、锰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对钾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材,进行第1年新植蔗、第2年宿根蔗不同施肥处理田间试验,各生育阶段分别测定各处理甘蔗对钾的吸收强度、对钾肥的利用率以及土壤中钾养分的盈余量,并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监测施钾和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结果】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各生育阶段对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生长量的增加,钾养分在甘蔗植株体内的稀释效应明显,植株含钾量以苗期较高,成熟期较低;增施钾肥后甘蔗吸钾量明显增加,新植蔗、宿根蔗对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4.3%~40.6%、29.4%~31.7%;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宿根蔗中施钾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则有所增加;施钾处理较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明显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和宿根蔗土壤中钾养分平衡均表现为P2K2、N2P2K3处理有所盈余,N2P2K2、N2P2K1、N2P2处理有所亏损,但以N2P2处理亏损最大。【结论】不同施肥条件对甘蔗吸收利用钾素以及土壤中钾素的移动和平衡均有影响,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磷、钾合理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甘蔗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对钾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材,进行第1年新植蔗、第2年宿根蔗不同施肥处理田间试验,各生育阶段分别测定各处理甘蔗对钾的吸收强度、对钾肥的利用率以及土壤中钾养分的盈余量,并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监测施钾和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结果】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各生育阶段对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生长量的增加,钾养分在甘蔗植株体内的稀释效应明显,植株含钾量以苗期较高,成熟期较低;增施钾肥后甘蔗吸钾量明显增加,新植蔗、宿根蔗对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4.3%~40.6%、29.4%~31.7%;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宿根蔗中施钾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则有所增加;施钾处理较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明显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和宿根蔗土壤中钾养分平衡均表现为P2K2、N2P2K3处理有所盈余,N2P2K2、N2P2K1、N2P2处理有所亏损,但以N2P2处理亏损最大。【结论】不同施肥条件对甘蔗吸收利用钾素以及土壤中钾素的移动和平衡均有影响,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磷、钾合理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甘蔗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内径10 cm 高50 cm 的硬灰质塑料管为盆钵,研究了正常供水和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3种施钾处理(上层施钾、下层施钾和不施钾)对植物生长和吸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不仅严重抑制根系的生长,而且显著降低单位根长的吸钾量。上层施钾显著增加了单位根长的吸钾量,提高了植株体内含钾水平,促进了植株生长,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土壤下层施钾无明显效果。土壤供水充足情况下,上层施钾虽能增加植物的含钾量,但对生长量干重并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小麦施肥结构,推动化肥减量化,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测土配方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7845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56%。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了小麦籽粒与秸秆对氮和磷养分的吸收,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分别提高5.85%、8.75%。各处理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100kg籽粒养分吸收量中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12.34%、10.95%、4.67%。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季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了3.5、2.3、6.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模拟土壤淹水的方法,研究不同麦秸用量、不同淹水时间对辣椒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和辣椒疫霉病菌数量的影响以及田间麦秸淹水处理对辣椒生长和辣椒疫病防控效果的影响。通过常规分析和定量PCR分别测定了不同淹水处理期间多种土壤理化指标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数量,调查了麦秸淹水处理后大棚辣椒的长势、产量和辣椒疫病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与土壤保湿处理相比,不同麦秸用量和不同淹水时间处理均能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有机酸和总酚酸的含量。常规淹水和麦秸淹水处理均能降低土壤中辣椒疫霉病菌数量,在10 d和14 d两个淹水时间下,秸秆用量为0.25%时抑制效果最强,继续增加秸秆用量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降低。辣椒生产大棚的田间淹水试验表明,添加麦秸淹水处理20d可提高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硝态氮的含量,并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并使产量增加12%。  相似文献   

19.
滴灌春麦水肥一体化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春麦在滴灌条件下的水肥利用情况,为滴灌春麦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随水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及小麦经济、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滴灌春麦至开花期对氮、磷、钾肥吸收量已达全生育期的78.1;、82.14;和84.9;;施用等量氮、磷、钾肥(N240P52.5K375),滴灌施肥较常规施肥氮、钾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3.2;,但磷素差异不大.单一肥料氮肥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磷肥;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得到提高,但过多施入氮肥产量反而下降;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则随氮肥增加呈递减趋势.[结论]春麦采用水肥滴灌模式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钾与锌肥配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Zn含量高于1.20 mg/kg的土壤上施用Zn肥,小麦和玉米增产效果不明显。不同施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植株的Zn含量及Zn吸收量存在明显差异。土施Zn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籽粒的Zn含量及Zn吸收量。与氮磷钾配施相比,氮磷钾配施锌肥小麦籽粒的Zn含量和Zn吸收量分别提高25.0%和25.7%,玉米籽粒的Zn含量和Zn吸收量分别提高12.0%和1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