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鲍海上筏式养殖是目前我省推广的一种养鲍方式。本文主要介绍鲍海上筏式养殖的海区、养殖方式、养殖品种与投苗时间的选择,养成管理中的养鲍密度调整,饵料投喂、清污除害、养殖水层调整等的技术要点,并对养殖鲍病害、赤潮灾害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鲍的养殖生产及病害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福建省鲍的养殖生产发展情况和近年的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在我省鲍养殖实验首次获得成功后,于90年代鲍养殖技术与规模得到迅速发展,至2006年鲍养殖面积达到1010.7万平方米,总产量11546吨。尽管鲍养殖面积在不断增加,但总产量却未见明显提升,且单产从1998年的5.749kg/m^2下降至2005年0.789kg/m^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认为:鲍的低温病毒病、破腹病、溃烂病、肿胀病、脓疱病等疾病是造成鲍养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杜守恩  万荣 《海洋渔业》1997,19(4):172-175
<正> 我国自古以来把鲍鱼列为海产“八珍之冠”,从食用到药用都有很高的价值,目前鲍鱼国内外市场走俏,世界市场缺口达5000t。由于国内养殖对虾虾病流行,扇贝出口销路不畅,养鲍已成为热点。国内沿海一些有条件养鲍的省市,都把养鲍列入渔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一些跨行业的企业也把投资的目光转向养鲍业,沿海的个体业者也自发联合承包岩礁滩涂,投资修堤安闸养鲍。本文根据国内养鲍的实际情况、鲍鱼生物学特性、养殖工程技术和多年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养鲍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介绍了潜堤拦网养鲍工程设计技术,以为投资养鲍的领导、企业家和个体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RHD鲍育苗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鲍的养殖地区,往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曾发生过鲍的病害,而且病害发生时的漫延速度极快、为害程度严重。在中国,自80年代中期开展鲍的人工养殖以后,到90年代初便开始出现鲍的病害。危害严重时,大多数单位育苗和养成失败,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鲍的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有海洋化学、物理、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多年来鲍的人工育苗中所使用的亲鲍,多采自本地的养殖海区,连续地近缘交配使鲍的种质发生了退化,造成鲍的生长速度迟缓、抗逆性衰退等生物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  相似文献   

5.
正近十多年来,随着北鲍南移规模化养殖试验的成功,皱纹盘鲍养殖已是我省海水养殖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伴随着皱纹盘鲍养殖面积与产量的急剧增加,其种质不断退化,不耐高温的性状也不断显现,导致近几年来病害不断增多,经常在高温季节大面积爆发病害、死鲍等现象,已严重威胁了我省鲍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西氏鲍是日本、韩国鲍鱼产业的主要经济种类,属于温水性品种,较皱纹盘鲍耐高温、  相似文献   

6.
九孔鲍工厂化养殖应警惕缺氧暴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陆上工厂化养殖,由于养殖密度高,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夏季常发生鲍鱼繁地暴死,死亡无明显病征,死亡非常突然,常给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养殖实践就鲍鱼缺氧暴死的死亡原因、死亡特征以及预防方法提出以下的一些看法,供从业同行交流参考。一、缺氧死亡的原因分析九孔鲍工厂化养殖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法,单位水体的载鲍量大,但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有限的,因此极易造成鲍鱼缺氧。归结起来鲍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缺氧死亡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l、养殖密度过大水体中…  相似文献   

7.
山东淡水养殖病害防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省淡水养殖在“三高一优”目标和市场需求的带动和吸引下迅猛发展,常规养殖品种和名特优品种养殖产量成倍增长。由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病害成为淡水养殖的最大制约因素,养殖鱼、虾、贝、蟹、鳖疾病频繁发生。如何解决病害问题,使养殖生产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已成为各级领导、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1山东淡水养殖病害的发生状况和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10%~15%的养殖面积受到病害影响。我省网箱养殖因病害每年损失鱼产量约达 500万kg。池塘养…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粤东地区工厂化高密度养鲍业病害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北方的的皱纹盘鲍及福建东山杂色鲍养殖业受到养殖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及病害的双重困扰,使这些地区的养鲍业处于举步维艰,甚至荒芜状况。为吸取兄弟省市的教训,使我省刚刚兴起的养鲍业在目前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999年6月15日到20日,我们对粤东地区鲍病害情况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调查,以期从宏观上掌握鲍病的发生、流行和蔓延情况,提出相应防病、治病尤其是控制暴发性疾病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南美白对虾的普及养殖,其病害也在不断地爆发与流行,于是各种各样的药物都用在治疗南美白对虾的疾病上,这样很容易造成药物的残存和滞留,影响南美白对虾产品的质量。这是养虾业者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丹东地区几年来养殖南美白对虾应用的几项生态防病措施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养虾业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在养虾过程中,暴雨对养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一般在春、夏季出现的暴雨较多,暴雨对虾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虾池的水质(水温、盐度等)、浮游生物等养殖水环境的瞬间改变,雨后极易使养殖虾暴发病害,也是我省今年第一季养殖虾发生大面积死亡的重要原因,教训尤为深刻。暴雨造成对虾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省渔业生产集约化养鱼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病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控制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部分养殖生产单位和养殖户出现了不规范用药和滥用渔药的问题。不能规范地用药和滥用渔  相似文献   

12.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又称九孔、九孔鲍,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由于其成品规格较小(5cm~7cm),达到商品规格所需的养殖时间较其他鲍种短,再加上其风味独特,深受中国、台湾、日本等东亚地区人民的喜欢. 中国大陆的杂色鲍养殖产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伴随着杂色鲍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不断发生.特别是2005年之后,在各杂色鲍主养区普遍流行的"养成期暴发性死亡症"给杂色鲍养殖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养殖产量急剧下降.大量研究已表明,养殖杂色鲍种质的退化是导致暴发性病害流行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降低海上筏式养鲍死亡率之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的养殖经过多年的试验,海上筏养方式已备受养殖的喜爱,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逐渐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使养鲍单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为了促进筏养鲍鱼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养殖单位应当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使筏养的鲍鱼的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现笔结合生产实践,略论降低筏养鲍鱼死亡率的良策。以供广大养鲍参考。  相似文献   

14.
鲍是名贵的海产养殖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病害、养殖周期长等原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本文从引种、杂交、多倍体和促生长激素及转基因技术等四方面探讨了品种改良问题,为今后鲍的生产和科研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养殖鲍病害及防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红  李永振 《齐鲁渔业》2003,20(5):30-32
鲍为我国八大海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我国鲍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此后的10年间发展迅猛,沿海各地的养鲍业均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据统计,我国鲍产量已由80年代前的不足100t增加到1997年的3 000t,成为世界养鲍大国(张明,1999)。但是随着鲍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及沿海水质的日趋恶化,近年来鲍病频繁发生,导致人工养殖鲍大批死亡,使养殖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1999年2-5月,福建东山县和广东汕头养殖的杂色鲍发生一种暴发性流行病,多个养殖场全军覆没,损失达数千万元(黄印尧1999,吕军仪1999)。鲍病已对养鲍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我国鲍鱼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疾病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海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筵席中海珍上品.鲍鱼肉有利肠、滋阴、壮肾之疗效;壳有明目降血压之功能;从鲍鱼中提取鲍Ⅲ灵素,对抑制肿瘤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既是营养食品又是不可多得的海洋药物.近十几年由于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智利等主要产鲍国产量急剧下降,致使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扬,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国人工养鲍业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区养鲍业已成为沿海地方支柱产业之一.纵观目前我国养鲍现状,可谓发展迅速、成果喜人,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养殖过程还存在水质、饵料、密度、管理、病害等方面诸多问题,制约着养鲍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笔者通过多方考察,结合对鲍鱼病害防治研究成果,解剖我国鲍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疾病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养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鲍养殖中的常见病害防治与鲍非特异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鲍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害也相继发生,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经对我国养鲍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常见疾病有:  相似文献   

18.
鲍暴发性死亡病病原的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养殖鲍中发生一种严重病害,造成养殖鲍的暴 发性死亡,并对野生鲍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引起了国际社 会高度关注。造成我国养殖鲍频繁暴发性死亡的病因十分复杂, 目前病原还没有最终确定。国际有关专家,按其发病的特点将 其定名为"鲍暴发性死亡病"(即abalone die-off),并在2003 年11月FAO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联合举办的亚 太地区水生动物健康专家组会议上,将鲍暴发性死亡病、对虾 桃拉综合症、锦鲤疱疹病毒病列为未来对亚太地区渔业构成重大 威胁的新病害,要求各国重点监控。因此,加强对鲍暴发性死 亡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我国养鲍业的持续发 展,而且对保障我国水产品顺利出口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鲍低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鲍既是美食,又可入药,经济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品。七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县水产局联合攻关,开创杂色鲍(1970)和皱纹盘鲍(1973)人工育苗生产工艺以来,推动了我国养鲍业迅速发展。九十年代福建省自台湾引入杂色鲍的台湾种群----九孔鲍及其集约式养殖技术,使得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鲍的最重要养殖区,养鲍场和鲍苗场已遍布我省沿海各地, 2001年我省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43万平方米,产量2800t以上,产值约4亿元;我省还是我国的鲍苗主要输出地,2001年生产鲍苗6.7亿粒,产值8646万元。…  相似文献   

20.
降低海上筏式养鲍死亡率之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鲍鱼的养殖经过多年的试验,海上筏养方式已备受养殖者的喜爱。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逐渐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使养鲍单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为了促进筏养鲍鱼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养殖单位应当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使核养的鲍鱼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现结合生产实践,略论降低筏养鲍鱼死亡率的良策,以供广大养鲍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