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捕获的黑龙江勤得利湾天然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和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 Nikolsky et Soin)为实验材料,通过实地网箱养殖,进行掠食性实验.每种肉食性鱼分别投以包括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内的3~5种饵料鱼进行网箱混养,48 h后统计各种饵料鱼被捕食的数目,得出肉食性鱼对各种饵料鱼的选择性指标(E)和饵料鱼被捕食率(K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饵料鱼被捕食率(KR)的差异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施氏鲟的选择喜好性较差,而对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 Pallus)却都表现出了特殊的喜好性,说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在天然水体中增殖放养的施氏鲟幼鱼危害性很小.此外,实验还表明体长为54.50cm怀头鲇对体长小于10 cm的饵料鱼不分种类.  相似文献   

2.
综合养鱼是以水体为中心,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渔为主,利用传统技术精华和现代技术成就,把渔、农、牧、工等紧密结合起来的生产体系,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下面介绍几种综合养鱼的主要形式。1 种草养鱼。利用饲料地、池埂及其斜坡等种草养鱼。据笔者试验,主养草食性鱼类,占总放养量的60~65%,混养滤杂食性鱼类。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份每667m~2鱼池配备黑麦草地面积130~170m~2,5~10月份配备苏丹草或杂交狼尾草地面积300~400m~2,水肥管理适当,可收割饲草8000kg左右,可净产草食性鱼类300kg,滤食性鱼类约100kg,加上杂食性鱼产量,每667m~2可产鱼达500~600kg。  相似文献   

3.
鳜鱼成鱼养殖方式有2种:单养和套养。 单养:选择适宜的池塘,单独或为主(只搭配放养少量大规格的其它鱼种)养殖鳜鱼,完全按照鳜鱼的生物特性和生长要求进行养殖管理,养成能够上市的商品鱼。 套养:则是养殖其它鱼类为主(常以养殖草鱼为主),每亩鱼塘适当搭配放养20~40尾鳜鱼苗种,以鱼塘中的小野杂鱼虾为饵料,一般不投喂活饵料鱼,省工省料,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鱼塘水体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中沼肥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邦 《内陆水产》2008,33(3):34-35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养鱼户,还有直接利用人畜粪便投放鱼池养殖的习惯。因人畜粪便不仅可直接作吃食性鱼的饵料,而且其分解过程释放的能量及速效养分又可作浮游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为滤食性鱼提供饵料。但新鲜人畜粪便入池,不仅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易造成鱼池溶解氧大幅度下降,引起鱼浮头,且肥效受气温、  相似文献   

5.
1、加注新水应选择在晴天下午2—3时给鱼池加注新水,加水量为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傍晚时禁止加水,以免引起鱼缺氧浮头。 2、药物改良 适合于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1)生石灰。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15—20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一般每10天泼洒1次;(2)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优点,还可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饵料,特别适用于高产鱼池和城郊富营养化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使用浓度首次为5×10~(-6),以后为3×10~(-6),每20天全池泼洒一次。  相似文献   

6.
华丹 《科学养鱼》2003,(10):16-17
一、养殖水域的选择 (一)场址的选择 1.池塘 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鲢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相似文献   

7.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南海西沙毗邻海域中层鱼类(mesopelagic fish)的食性及中层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生态位, 本研究以南海西沙毗邻海域的 4 种中层鱼: 亮眶灯鱼(Diaphus splendidus)、短距眶灯鱼(D.mollis)、灿烂眶灯鱼(D.fulgens) 和吕氏眶灯鱼(D.luetkeni)为研究对象, 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 4 种眶灯鱼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以及主要食物来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 4 种眶灯鱼 δ15N 范围为 8.31‰~11.08‰, δ13C 范围为−21.88‰~−18.19‰; (2) 4 种眶灯鱼营养级存在差异, 吕氏眶灯鱼(3.75)>亮眶灯鱼(3.63)>灿烂眶灯鱼(3.57)>短距眶灯鱼(3.41); (3) 灿烂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 对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食源丰富。亮眶灯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 对某些饵料生物选择性较强, 摄食具有专一性; (4) 4种眶灯鱼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资源摄取利用的竞争关系, 但吕氏眶灯鱼与短距眶灯鱼不存在竞争; (5) 贝叶斯混合模型表明浮游动物是 4 种眶灯鱼的主要饵料生物。本研究揭示了西沙毗邻海域 4 种眶灯鱼的主要食物来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 为研究中层鱼类的食性特征以及营养结构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对深入开展中层鱼类对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研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0.
鱼种、饵料(包括饲料)和水体是养鱼生产的三个基本因素,而水体中天然饵料产量的大小,鱼类呼吸所需要的溶解氧气的多少?以及鱼类快速生长所需要的温度状况和水质状况的好坏等因素;都极大地影响到鱼的生长和鱼产量的高低。因而,池塘水质调节的好坏就成为直接影响鱼类生活环境的优劣和各种饵料生物能否传持一个较高的数量及较理想的种类组成的重要原因,从而直接制约着鱼产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