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不同脂肪源对罗氏沼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组合对罗氏沼虾全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设计5种不同脂肪源组合的饲料(Ⅰ.鱼油0.5%+豆油2.5%;Ⅱ.鱼油0.5%+菜籽油2.5%;Ⅲ.鱼油0.5%+花生油2.5%;Ⅳ.鱼油0.5%+亚麻油2.5%;V.豆油1.5%+亚麻油1.5%),投喂平均体质量为(2.22±0.04)g的罗氏沼虾60 d,采集的全虾样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相对含量.结果表明:Ⅲ组虾体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达32.58%,显著高于Ⅰ、Ⅳ和V组(P<0.05).Ⅰ组虾体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含量最高,为28.62%,并且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Ⅳ组虾体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最高,为17.17%,并且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虾体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EPA+DHA)则是Ⅰ、Ⅱ、Ⅲ组显著高于Ⅳ和V组(P<0.05).不同脂肪源组合对罗氏沼虾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日粮中添加5.4%鱼油、5.4%豆油、5.4%菜籽油、5.4%亚麻油为脂肪源,选择健康、规格、体质量基本一致的异育银鲫336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在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内进行为期64 d的投喂试验,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组及菜籽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鱼油组及亚麻油组,各试验组末均体质量、饲料系数、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肌肉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及粗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饲料脂肪源对鱼体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并且鱼体脂肪酸的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的组成有很大相关性,其中鱼油组与菜籽油组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豆油组显著相关(P<0.05);鱼油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各试验组间胰岛素、皮质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脂肪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脂蛋白脂酶(LPL)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豆油、菜籽油或亚麻油同样能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为以后生产中以菜籽油或亚麻油替代豆油或鱼油提供了理论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鱼种生长、消化率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的鱼油、豆油、猪油、花生油和混合油(鱼油∶豆油∶猪油=3∶4∶3)制成5种等氮试验饲料,饲喂均重为(6.04±0.05)g的异育银鲫60d。结果表明,混合油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鱼油组和猪油组(P<0.05),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豆油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鱼油组和猪油组(P<0.05);猪油组的肝体指数(HSI)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猪油组的内脏指数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对肥满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鱼体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磷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肝脏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肝脏中粗蛋白鱼油组和豆油组显著高于猪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猪油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当豆油和花生油单独添加时,与添加鱼油组表现出相似的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体成分,而单独添加猪油,鱼体对...  相似文献   

4.
选用18日龄肉鸡8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组Ⅰ、组Ⅱ、组Ⅲ、组Ⅳ,其中组Ⅰ、组Ⅱ、组Ⅲ为试验组,组Ⅳ为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羽(♀)。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组Ⅰ为基础饲料+1%松针粉,组Ⅱ为基础饲料+3%松针粉,组Ⅲ为基础饲料+5%松针粉,对照组为基础饲料+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干物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显著(P>0.05),但组Ⅲ干物质表观代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松针粉组干物质代谢率比对照组低5.46%,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日摄入量及日排出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34%、23.44%、27.13%;粗脂肪日摄入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日排出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组Ⅱ及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86%、9.43%、5.05%;磷的日摄入量、日排出量、表观代谢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水温28~31℃,盐度21~24,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投喂以乳酸钙为钙源、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在钙添加水平为0%、0.5%、1.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8%、1.2%、1.6%的磷配制的15种饲料,探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钙、磷的适宜添加量。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P<0.01)。饲料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全虾粗蛋白的含量(P<0.01)。饲料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粗蛋白和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P<0.01)。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和虾壳的钙、磷含量及肌肉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肌肉钙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肌肉、虾壳的钙、磷含量(P<0.01)。饲料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影响血清钙离子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饲料中添加0.5%的钙和0.88%的磷时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 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源池塘草、鲢、鲤鱼鱼体主要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类型池塘,因水源不同,水中无机T-N(总氮)、T-P(总磷)含量存在很大差异,Ⅰ型塘(生活用水)极显著高于Ⅱ型塘(居民用水)、Ⅲ型塘(水库水);草、鲢、鲤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为Ⅰ型塘>Ⅲ型塘>Ⅱ型塘。  相似文献   

8.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的花生油、猪油、鱼油和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以商业饲料为对照,进行8周饲喂实验,研究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及其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的体长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增重率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豆油组最高,达到2332.93%,花生油组最低,为1839.50%;豆油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为0.75%。幼虾存活率以豆油组最高(P0.05),达到83.3%,鱼油组较低,仅为56.7%。不同脂肪源饲喂组的肝胰腺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花生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为1177.23U/g(prot);淀粉酶活力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鱼油组、对照组、豆油组、猪油组、花生油组;纤维素酶活力以花生油组较高,为61.14U/(gprot()P0.05)。幼虾腹部肌肉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受到饲料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饱和脂肪酸含量猪油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以花生油组含量最高,豆油组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则以豆油组含量最高(P0.05)。在各实验组中,豆油组红螯光壳螯虾幼体具有最高的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较高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消化酶活力,豆油组幼虾腹部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也较高。因此,以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能够满足红螯光壳螯虾幼体的生长需要,获得较好的饲养效果,并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6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72%、30.09%、33.05%、35.31%和37.57%的5种等能、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7 d的饲养试验,探索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组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饲料系数、虾体质量/体长比、肝体指数、得肉率以及成活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7.72%组虾的肌肉硬度、咀嚼性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31%、37.57%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33.05%组虾的肌肉弹性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低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最高组虾的回复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虾肌肉内聚力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31%、37.57%组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低组(P<0.05);各组间虾的肌肉水分、粗脂肪、灰分含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以及亮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随饲料蛋白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肌肉品质以及成本效益,建议克氏原螯虾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  相似文献   

11.
以2%棉粕酶解蛋白肽(以下简称蛋白肽)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蛋白肽对(48.56±1.39)g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蛋白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15周龄个体发育良好、冠髯大而鲜红的海蓝褐种公鸡10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8只,3个重复。CK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Ⅳ和Ⅴ组添加水平分别为VA10000IU/kg+VE15mg/kg、VA12000IU/㎏+VE30mg/㎏、VA14000IU/Kg+VE45mg/㎏、VA14000IU/㎏+VE60mg/㎏和VA18000IU/㎏+VE75mg/Kg。结果表明,(1)试验Ⅲ组睾丸重量极显著于其他各组(P<0.01);Ⅰ~Ⅴ组睾丸纵径均极显著于CK组(P<0.01);Ⅲ组处理睾丸横径显著于CK和Ⅳ、Ⅴ组(P<0.05);(2)Ⅴ组处理射精量均极显著于其他组(P<0.01);Ⅲ组和Ⅴ组处理精子密度均极显著于其他组(P<0.01);Ⅲ组处理精子活力极显著于其他组(P<0.01);Ⅲ组和Ⅳ组受精率显著于其他各组(P<0.05);(3)各组间精子pH值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不同VA和VE水平对试验种公鸡繁殖性能指标的变化,本试验研究表明:VA和VE的适宜添加量为VA14000IU/kg+VE45mg/㎏。  相似文献   

13.
5种杂交F1罗非鱼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4种杂交F1尼奥罗非鱼(不同尼罗罗非鱼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尼奥Ⅰ、尼奥Ⅱ、尼奥Ⅲ、尼奥Ⅳ与莫荷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绝对增重率(g/d)为莫荷鱼>尼奥Ⅱ>尼奥Ⅲ>尼奥Ⅰ>尼奥Ⅳ(P<0.01);②五种杂交F1罗非鱼雄性率为莫荷鱼>尼奥Ⅲ>尼奥Ⅰ>尼奥Ⅱ>尼奥Ⅳ(P<0.05),成活率彼此间无差异(P>0.05);③肥满度(K)为莫荷鱼>尼奥Ⅰ>尼奥Ⅲ>尼奥Ⅱ>尼奥Ⅳ(P<0.01)。以上结果表明,莫荷鱼生长性能较好,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选用270尾初始体重(12.97±0.18)g的德国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in)0.25,0.5,0.75,1.0和1.5%的13粮,试验期为12周,观察Ain—Gin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高剂量Aln—Gin(1.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Ⅳ、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粗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Aln—Gin能够显著促进鲤鱼幼鱼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质量为(33.52±0.17)g建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成添加0.0%(对照)和0.5%(试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等能(35%CP、17 kJ/g)饲料,采用5种投喂方式:连续8 w投喂对照饲料(Ⅰ);试验饲料2 w间隔投喂(Ⅱ);前4 w投喂试验饲料,后4 w投喂对照饲料的间隔投喂(Ⅲ);前4 w投喂对照饲料,后4 w投喂试验饲料的间隔投喂(Ⅳ);8 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Ⅴ)。养殖试验结束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试验。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组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w间隔投喂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4 w间隔和连续8 w投喂的饲料组(P<0.05);前4 w间隔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8 w连续投喂组(P<0.05)。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分别在急性胁迫后恢复0和1 h时达到高峰,血清HSP70在胁迫后恢复1~12 h都保持较高水平,然后下降,胁迫后恢复48 h达到胁迫前的水平。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期,血糖迅速升高幅度最小的是2 w间隔投喂组,最先恢复到胁迫前状态的是2 w间隔投喂组和前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胁迫后恢复期,各投喂组的血清HSP70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48和72 h时,后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和连续8 w的投喂组的血清HSP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王美珍 《海洋渔业》2006,28(1):48-54
在杭州湾南岸滩涂,设计7种贝类养殖模式:平涂单养泥螺(Ⅰ)、平涂单养彩虹明樱蛤(Ⅱ)、蓄水单养青蛤(Ⅲ)、平涂混轮养泥螺和彩虹明樱蛤(Ⅳ)、平涂混养缢蛏和彩虹明樱蛤(Ⅴ)、蓄水混养缢蛏和斑节对虾(Ⅵ)和蓄水混养缢蛏和青蛤(Ⅶ),经养殖试验对它们的养殖效益作了比较。结果表明,7种养殖模式的产值/投入比值差异不显著,在1.43~1.55之间;而其效益(利润)差异较大,在2.94~21.04万元/hm2,其中以模式Ⅵ最高,是模式Ⅰ的7倍多和模式Ⅲ的4倍,模式Ⅳ比Ⅰ高86.1%,模式Ⅴ比Ⅱ高62.66%,模式Ⅲ比Ⅰ或Ⅱ高70%左右,模式Ⅳ比Ⅴ高9.81%,模式Ⅰ与Ⅱ、模式Ⅶ与Ⅲ等效益相差不大。按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这7种滩涂贝类放养模式的结果揭示,以蓄水混轮养不同栖息习性和不同食性种类(贝虾混养),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者为最佳;对无法蓄水的平涂以螺蛤或螺蛏混轮养为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了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aerii)不同性别和卵巢发育时期血浆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利用活组织取样的方法,根据性别和卵子颜色及大小将实验鱼分为成熟雄鱼(M)、雌鱼Ⅲ期、Ⅳ期和Ⅴ期共4个组。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血浆T含量雄鱼高于雌鱼(P<0.01),且雄鱼与雌鱼Ⅲ期和Ⅴ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E2含量除与雌鱼Ⅳ期有极显著性差异外(P<0.01),与雌鱼Ⅲ期和Ⅴ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雄鱼表现为T含量和T/E2比值高,而E2含量低。雌鱼随卵巢的发育T和E2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Ⅳ期组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Ⅲ期和Ⅴ期,且差异极显著(P<0.01)。根据血浆中T和E2的含量建立了西伯利亚鲟性别和性腺发育时期的4个判别函数:YM=-11.322+0.043T+0.153E2,YⅢ=-1.390+0.000T+0.061E2,YⅣ=-18.074+0.032T+3.305E2,YⅤ=-2.316+0.785T+0.008E2,经检验总体判别准确率为95%,其中对性别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对雌鱼卵巢发育时期的判别准确率为93%。  相似文献   

18.
脂质对中华花龟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体质量(1828±468)g的4龄雌性成体中华花龟随机分成4组,常温饲养在150cm×50cm×50cm的水池中,每组6只,分别投喂饲料中鱼油为豆油替代0%、33.3%、66.7%和100%的饲料,每周投喂2次。饲养1年后,从每组中随机取6只中华花龟,检测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鱼油比例较高(豆油替代0%和33.3%鱼油组)能促进肝脏和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但豆油替代率对卵巢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影响不显著。饲料中花生四烯酸在肌肉和卵巢中大量累积,豆油替代33.3%鱼油组肌肉和豆油替代0%鱼油组卵巢中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含量[(5.26±0.94)%、(1.31±0.04%)]最高,肝脏中花生四烯酸积累较少。豆油替代66.7%和100%鱼油组肝脏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豆油替代100%鱼油组卵巢中亚麻酸含量最高(P0.0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升高促进了中华花龟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积累,抑制了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的积累;当豆油替代33.3%鱼油时,中华花龟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全鱼油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选择自然感染大肠杆菌、拉白色或灰白色稀粪的哺乳仔猪(要求无弱仔和其他疾病)195头为试验动物,以每窝仔猪为单位,随机分成两大组(每组设5个试验组),给药途径选用肌肉注射和后海穴注射药物;观测三九克痢注射液、氟哌酸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痢菌净、链霉素等5种药物对仔猪白痢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肌注的5个实验组即Ⅰ、Ⅱ、Ⅲ、Ⅳ、Ⅴ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5.0%、72.7%、58.8%、68.4%和52.9%(P﹤0.05),穴注的五个实验组即Ⅰ、Ⅱ、Ⅲ、Ⅳ、Ⅴ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7.3%、72.0%、66.7%、73.7%和62.5%(P﹤0.05);肌注组的总有效率66.3%、穴注组的总有效率71.0%。结果表明,三九克痢的疗效与安全性都是最好的;其次是恩诺沙星;后海穴注射药物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