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日光温室栽培平菇是平菇栽培常见的栽培模式,由于日光温室内长期栽培平菇,使温室内及土壤中有害杂菌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平菇栽培污染率上升、病害发生严重,直接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平菇采收后废弃菌袋处理及清理温室需要消耗部分人力、财力。采用平菇、茼蒿轮作的生产模式,既能控制温室内及土壤中有害杂菌的数量,减少杂菌污染、预防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受侵泽的平菇子实体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经分离、培养、鉴定为腐霉。本文详细描述了腐霉对平菇侵染症状、发生规律、传统条件和防控措施,为平菇常见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平菇病害主要分为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由于侵染源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多种类型。生理性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是非侵染性病原的作用引起,使平菇不能正常新陈代谢,在平菇生长环境不合适时易发生。平菇生理性病害不需要用药物治疗,也不会传染扩散,只要有针对性地改善菇房环境,较轻的生理性病害会逐渐恢复正常。1出菇阶段主要侵染性病害1.1细菌性褐斑病病菌主要危害平菇的表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栽培平菇设施多为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具有一定控温、保湿、通风换气的场所,但同一场地连年栽培平菇,病害发生严重。为解决平菇连作障碍问题,河南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平菇栽培设施的特点,以"治病重在防病"为原则,以优化影响平菇高产及病害的栽培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玉米芯发酵料袋栽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关键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净化平菇连作栽培场地  相似文献   

5.
平菇生理性病害没有病原物,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但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总结了平菇出菇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技术,就能有效地预防这类病害的发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北方平菇"黄菇病"的发生种类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北方平菇生产栽培中黄菇病害严重的情况,系统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原因,并从菌种选择、水分管理、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等方面.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平菇畸形菇的产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玲娣  王谦 《食用菌》2006,28(4):63-64
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遭受其他有害微生物的侵染,使其菌丝体或子实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干扰和抑制,导致生长发育缓慢、畸形、枯萎甚至死亡等生理、组织及形态上的异常现象,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对此,称之为食用菌病害。而由环境因素引发的病害称为生理性病害。畸形菇是平菇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这种病害主要是管理不当造成的,少数是由菌种退化、变异、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8.
苗立军 《食用菌》2006,28(6):64-65
近两年在平菇生产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病害——核桃肉状菌。此病害多发生于平菇营养生长阶段。发病初期菌丝为白色很难与正常的菌丝区分,后期子囊果形如核桃状,分布于培养料表面。菌袋受感染,掰开有一种刺鼻的漂白粉味,菌袋一旦被感染很难再出菇,往往引起大面积绝收。  相似文献   

9.
李峰  赵建选 《食用菌》2011,(5):57-58
河南省辉县市是河南省平菇种植规模最集中区、种植面积最大区,也是河南主要城市平菇生产、销售集中供应地,常年栽培平菇12000多个大棚,2010年被评为国家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产品远销山西、河北、山东、北京等地。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及平菇病虫防治技术培训不完全到位,一种新的平菇病害正在悄悄蔓延,菇农们将这种新的病害统称为“黄菇病”。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褐斑病和细菌性腐烂病是平菇栽培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尤其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更为严重,一旦发生则很快蔓延,造成平菇严重减产,解决好这一问题是高温条件下平菇栽培成功的关键。1 病害症状1. 1 细菌褐斑病 又称细菌性锈斑、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托拉斯假单孢杆菌(Pseudo  相似文献   

11.
列举了高寒农牧区平菇栽培中主要病害,分析了这些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生产实际,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畸形平菇是我市人防工事平菇栽培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病害现象。它不仅使产菇量下降,而且使所产菇体失去了原品种的商品外观和食用价值,对平菇生产影响很大。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现将美味平菇(Pleurotus sapldus)常见的畸生形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和综合控制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东  陆凤英 《西南园艺》2000,28(2):35-35
1 高温生理性病害 在食用菌家族中 ,平菇属于低温型菌类。当栽培环境出现 2 5℃以上高温时 ,会造成幼菇菌伞枯萎变黄直至死亡。因此 ,在平菇原基形成后 ,若环境温度超过此标准应采取降温措施 ,如喷水雾、通风、遮荫等。栽培平菇时 ,要尽量避开在高温季节出菇。同时选择耐高温平菇菌株系。2 高湿生理性病害 平菇出菇期要求栽培场所相对湿度在 85%左右。如盼菇心切 ,调水失控而重喷出菇水 ,会造成幼菇水肿变黄腐烂而死菇。正确的喷水保湿措施是少、细、勤 ,切忌直接向幼菇体喷水。3 异味生理性病害 在平菇出菇期出菇场所要严禁油漆、汽…  相似文献   

14.
畸形平菇是我市人防工事平菇栽培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它不仅影响产菇量,且使菇体失去商品价值。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现将美味平菇(Pleurotus sapidus)常见的畸形菇发生原因和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平菇生产的病害,早期监测和防治是关键。采用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t-1A)/(Pt-1D1),通过扩增条件优化,建立了该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及富集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完成了该菌在平菇表层的动态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检测范围为102 ~ 109 cfu ? mL-1,在经过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后,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了100倍。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现之前检测到病原菌,为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奠定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七) 平菇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丹  李宝聚 《中国蔬菜》2008,(12):56-57,I0002
食用菌行业在我国兴起较晚,食用菌病害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形成明确的、系统的研究方法.2007年9月以来,我们走访了沈阳、山东以及北京周边地区的食用菌种植户,发现一种被种植户称为黄斑病的平菇病害大面积发生,尤其在深灰平菇上发生严重.同时,我们还收到了北京市房山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送来的平菇黄斑病病样.随后,本实验室历时一年多进行了大量取样、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常会造成很大损失,是栽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细菌性病害可发生于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等各类食用菌中。介绍了主栽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综述主要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种类、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平菇生产中的多发性病害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菇,是食用菌中生产数量最大的品种,据资料,在山东等地的平菇产量约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0%以上,并且因其生产性状泼辣、易于栽培、适于地产地销、生物学效率较高等显著特点,被广大菇农朋友接受的同时,也被消费者所普遍喜爱.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平菇栽培技术广泛普及以来,平菇栽培中的病害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菇农,尤其近十年来,诸如发菌期污染、出菇期病害、出菇期的二次污染等生产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5,(1)
调查辉县平菇栽培区出菇期的侵染性病害,分析主要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总结出主要病害的预防措施及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林开武 《食用菌》2002,24(1):34-35
近年来平菇细菌性引起的黄褐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不同程度影响菇体质量和产量 ,轻者减产欠收 ,重则只菇无收。笔者在栽培实践中经三年的观察 ,究其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作了研究 ,摸索了防止该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1 病害症状平菇栽培过程中发生的黄褐斑病 ,都是由假单孢杆菌引起 ,假单孢杆菌在平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无论低温、高温季节都可发生病害 ,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水源、虫害、空气、病菇为传播介体。从幼菇期到成熟都有可能发病 ,被染菌后初期菇柄根部或菇盖局部呈微黄色 ,菇体生长缓慢、僵化直至菇体整株被感染 ,成菇菌褶扭曲 ,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