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没有水的园林几乎不存在。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命脉,因为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水艺术技法的分析和研究,注重因地制宜,处理好水体与周围园林空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因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在山水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对自然朴素美的意识,导致中国园林把对追求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的“真趣”“野趣”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又必然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参10  相似文献   

3.
徐全明 《北京农业》2011,(10):19-20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他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山石是园林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本文阐述了假山的功能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著称,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高于自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理石艺术的发展。中国园林中,素有"无石不园"之说,石与山水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园冶》中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石另人古,水另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由此可见,理石是造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他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山石是园林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本文阐述了假山的功能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避暑山庄是我国清代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自然山水园林的杰出典范。山庄内山水相映,自然天成,水系布局严谨合理,水景处理千变万化,景观创造和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利用水的动、静、形、影、声、色各种特性,创造出雄阔、幽深、秀丽、灵巧的园林艺术境界。波光山影之胜是山庄特有的风姿,南北园林无一不是无水之园,而山庄的湖泊、泉源、溪流、山涧、瀑布等不同水态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组织到园林中,是其它园林所不能及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具有丰富内蕴和魅力,成为世界园林的奇葩。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三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许火龙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86-87,158
历史上人类创建了数以千万计的园林.从源头看,古希腊、西亚、中国堪称代表,被推崇为三大园林系统,通过分析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指出其各自的园林特色.中国园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自然山水园林,发展成为人文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写意山水园林.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西亚体系,强调水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屹立于世界园林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发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对创新现代园林设计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江 《现代农业》2013,(11):92-93
一、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相似文献   

11.
<正>园林是时代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的园林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我国园林经历了从古代园林、古典园林到近代园林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古代园林、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但它所追求的"自然"并非是真自然,是一种人造的虚幻仙境,为了制造这种人间仙境,人们热衷于搜集罗列古木怪石、奇花异草、珍禽瑞兽,而绿化部分却成了陪衬。古代园林、古典园林这些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园林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美、宜居环境的需求。清朝末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风景园林理论开始引入中国,1868年上海的公共花园(黄浦公园)和外滩公园成为城市公园在中国的开端。建国以后,我国提出参照  相似文献   

12.
郑碧云 《现代农业科学》2009,(3):118-119,126
在研究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英2种自然式园林的异同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园林因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云南因其独特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滇派园林。滇派园林具有多样性、融和性、民族性和山水性四大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园林博览会景观设计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以"园林走进生活"为主题,将园林景观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通过艺术手法科学地融入自然环境中。本研究从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分析了园博会的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园林建筑及其所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园博会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艺术理念与现代设计手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将"园林走进生活"——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模式再现于有限的园区,表达了将园林艺术融入生活场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林树木课程组充分利用校园和避暑山庄园林树木资源,通过园林专业学生扮演"植物导游"角色,中文导游专业学生扮演"游客"角色,由专业教师和抽选的学生代表担任评委,创新开展"树木之旅"———园林树木导游教学改革活动,探索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形式,对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风昌盛。其书院园林自北宋始建,注重建筑与山水的关系、园林与文化的结合,继承了浙江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基于温州书院园林的生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脉络、分布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出温州书院园林的巧借自然、高雅脱俗,布局灵活、礼乐相成,人文构景、意境深邃等营造特色,体现出温州书院园林是清闲旷远造园的典范,加强温州书院园林的保护,对丰富温州园林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胜林  徐梦萤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1-10414
笔者以苏州部分现代住区为实例,以《园冶》古典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为依据,重点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的山水理景艺术手法在现代山水型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之间存在许多内在的连系。生态社区是新型人类聚居模式,代表我国今后住宅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生态社区的最主要类型;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的代表。两者的本质特征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的核心是宜居和融于自然。  相似文献   

18.
岭南园林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在清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被誉为南国风光的岭南园林既有皇家园林之纵横捭阖,又有江南园林之温婉轻盈,借助理山叠水之优势,集各家之所长,展岭南之风情。岭南园林在风卷云舒间将诗情画意镂刻于骨血中,以诗意般的雅致和画卷般的清儒寄情于山水之中,使之成为独一无二、包罗万象的岭南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9.
西藏传统园林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传力  魏琴  蒙乃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42-13044,13121
笔者依据造园规模、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等园林处理方式和西藏特殊的历史进程,尝试将西藏传统园林归纳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3个主要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西藏传统园林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认为西藏园林最终形成了以罗布林卡为典型代表的园林体系,并将西藏传统园林的特色归纳为:①园林选址及布局通常依附主体建筑周围的地势平坦之地,布局疏朗,规整大方,不作故意的曲折变化,林地、建筑、道路关系明确,密度很低,区别于汉地园林迂回曲折、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②造园要素以种植各类植物为主,形成注重绿化的造园特点,与汉地园林注重"理水"的手法相反,淡于"理水";③主要具备休闲娱乐、宗教仪式、政治职能3项园林功能,特别注重宗教仪式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