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岷江中游眉山~乐山河段(简称眉乐段)水质监测资料,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因子COD、NH3-N、TP分析眉乐段水质变化趋势,探讨航电梯级开发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眉乐段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府河汇合后的岷江干流眉乐段区间污染负荷量相对较少,对河流水质影响相对较小;河段水质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上游至下游逐步好转的趋势,COD沿程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NH3-N和TP沿程降低;在时间分布上,水质逐年变好;主要支流体泉河水质较差,超标严重,思蒙河和毛河COD、NH3-N浓度维持在Ⅲ类水质标准,TP浓度超过Ⅳ类水质标准,且有逐年升高趋势;汉阳库区建成后COD、NH3-N较建成前降低,TP较建成前略微增加,汉阳库区出库COD、NH3-N、TP较入库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航电梯级水库环境影响分析?航电开发和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场采集调查、实测取得河段的水体水质和水文数据,使用QUAL2K模型模拟永定河怀来段DO、NH4+-N和COD三种水质参数,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QUAL2K可以准确模拟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水质,模拟拟合值和实测值的相关性较好,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对永定河怀来段水质参数模拟精度最高的是DO,其次是COD和NH4+-N;官厅水库上游退地水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后,理论上洋河张家口市八号桥控制单元DO、NH4+-N能够达到Ⅲ类水体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岷江上游水电梯级河段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其多样性指数水平分布,于2011年秋季对岷江上游水电梯级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岷江上游秋季浮游动物有140种,平均密度3321.1 个/L,平均生物量1.2567 mg/L。紫坪铺水电站浮游动优势种比映秀镇以上引水式梯级的丰富,其密度是映秀镇以上河段的25倍,生物量是映秀镇以上河段143倍。依据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聚类分析,岷江上游25个站点分别聚为四大类。紫坪铺库区静缓流河段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库区流水河段及映秀镇以上河段。岷江上游映秀镇以上河段和紫坪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可能与生态环境有关。由于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其生态修复方案不断有人提出,本次岷江上游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调查为今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调查资料和河流断面取样点的月度监测数据,研究了潇河支流白马河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马河水质较差,属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Ⅴ类水质,河流附近乡镇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以及造纸废水的排放是造成白马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尺度上看,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浓度分别沿河流从上游的171.926 mg/L、3.248 mg/L、0.616 mg/L降低到下游的34.920 mg/L、0.560 mg/L、0.208 mg/L,表明白马河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自净能力较差;在时间变化特征上,COD、NH3-N、总氮(TN)浓度10-12月逐渐降低至171.926 mg/L、3.248 mg/L、4.233 mg/L,但COD在1月突然升高至308.772 mg/L,之后又逐渐降低,NH3-N从1月开始快速回升,至2月达到最高值16.576 mg/L,TN在4月达到最高值18.342 mg/L,之后急速降低;总磷浓度在0.397~0.858 mg/L之间波动,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琼江流域遂宁段水质现状,在研究区域设定13个水质监测断面,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因子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和总磷(TP),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解析琼江干流遂宁段及主要支流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探究流域水质受河流断面和典型水期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干流水质不稳定,部分月份存在CODCr、TP超标现象;干流水质呈逐年好转的趋势,监测期间CODCr达标率由50.0%增长至68.3%,TP达标率由45.8%增长至83.7%;干流CODCr和TP浓度沿程变化趋势不显著,流经安居城区以及支流石洞河汇入后,NH3-N浓度均出现明显的升高和降低趋势(P<0.05);主要支流水质较差,河口断面达标率仅31.3%~52.6%,水质同样受CODCr和TP的影响;支流蟠龙河CODCr和TP均表现出枯水期水质显著劣于丰水期(P<0.05),但整体水质无明显年际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琼江流域水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水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3年的跟踪监测表明,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水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形势不容乐观,综合污染指数均属于重度污染水平。全河段DO、NH4 -N和粪大肠菌群超标严重,超标率达100%;石油类属于中度污染;TP、BOD5和COD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高州水库集水区内污染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州水库集水区内污染状况,根据2008年污染源的调查结果,利用排污系数法和输出系数法,结合现场资料调查分别对该地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COD、NH3-N、TN、TP)进行估算,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集水区内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州水库集水区内COD、NH3-N、TN、TP污染物输出总量分别为8192.83、394.13、1137.38、94.29 t/a,其中非点源污染COD、NH3-N、TN、TP输出量为7114.79、336.91、1060.21、88.08 t/a,占污染物输出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7%、85%、93%、93%。COD、TN和TP均以农林种植源排放为主,占总输出量的比例分别为50%、52%、50%。NH3-N以农村生活源排放为主,占总输出量的比例为63%。在空间分布上,每年不同乡镇单位面积COD负荷强度为47.08~144.63 kg.hm-2,NH3-N负荷强度2.43~5.24 kg.hm-2,TN负荷强度6.70~20.34 kg.hm-2;TP负荷强度0.60~1.73 kg.hm-2,其中以临近库区的平山镇COD、NH3-N、TN、TP污染负荷强度均最高。在来源构成上,集水区各镇COD、NH3-N、TN、TP污染负荷的70%~94%来源于非点源。因此,为保护高州水库水环境,应将集水区内非点源(农村生活、散养畜禽、农林种植)作为重点控制源,同时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区防治,重点防治控制区为平山镇。  相似文献   

8.
2013年5-9月对乌鲁木齐塔桥湾水库渔业水质展开了调查,通过监测酸碱度(pH)、叶绿素a(Chl-a)、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非离子氨(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水温(T)、蓄水量(V)共计11个项目,分析水库水质。利用相关性分析、单项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对乌鲁木齐塔桥湾水库渔业水质的质量现状和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质呈弱碱性,pH月均值在7.45~8.59;NH3-N、NH4+-N、TN、CODMn、TP均严重地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限值;月均氮磷比为20.31~156.60:1,月均综合营养指数为58.9~78.3,水体一直处在氮元素过剩和富营养状态,营养盐和有机物是塔桥湾水库的主要污染物。水库多项水质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营养盐TN、TP、NO2--N、NH4+-N 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2~0.890,蓄水量与TN、TP、NO2--N、NH4+-N、NH3-N、pH、Chl-a的相关系数在0.585~0.943。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盐和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随时间而改变,5-8月,营养盐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减弱,有机物、水温和溶解氧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增强。积累的数据为新疆渔业养殖提供了资料,为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提供参考,并对我国现有渔业水质标准中的氨氮和非离子氨指标规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水质变化,采用季节性 Kendall 趋势检验法对2003-2019年淮河流域110个监测断面水质变化进行了评估与分析。断面监测频率为双月(2003?2006年)或逐月(2007?2019年)中旬,主要测定水质指标为CODMn、CODCr、NH3-N 和 TP。选取各流域土地利用最大的3种类型(林 地、耕地和城镇用地)数据以及同期子流域各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建立线性拟合方程,分析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9年淮河流域水质治理成效显著,水质呈好转趋势。Ⅰ~Ⅲ类水体比例呈上升趋势, 劣Ⅴ类水体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沂沭泗河水系 CODCr和 NH3-N 指标改善最为明显;但流域内 12.73%、14.54%、16.36%、45.46%监测断面的CODCr、CODMn、NH3-N、TP指标有恶化趋势,尤其是淮河下游和沂沭泗河水系的TP污染有加重趋势。淮河流域各子流域CODMn、NH3-N以及TP指标与耕地和城镇用地面积比例显著正相关,其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污染物的主要产生“源”,当耕地或城镇用地面积组成越高时,源强越大,对水质的恶化影响也越大;而CODMn、NH3-N、TP指标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林地作为水体潜在污染物“汇”,能很好地拦截和缓冲降雨冲刷产生的污染物,当流域内林地面积增加,污染物浓度则降低。未来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应结合水系水质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磷污染的管理,重点把控高污染、易反复的地区和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0.
长江新螺段江豚保护水域水质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极度濒危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了解其生活水域长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水质状况的季节变化与地理变化差异,选用1992-2008年长江新螺段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利用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析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水体中溶解氧(DO)、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的变化趋势,并于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对该江段18个监测点的水温(T)、溶解氧(DO)、电导率(EC)、p H、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氨氮(NH3-N)和六价铬[Cr(Ⅵ)]共10种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1992-2008年长江新螺段水质状况整体无显著性变化,其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枯水期水体污染物浓度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2013-2014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与2008年前相比,长江新螺段水质状况明显恶化,水体中的TN、TP和Cr(Ⅵ)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TP和Cr(Ⅵ)的平均浓度均超过Ⅳ类水质标准,且水质季节性变化特征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层次聚类分析将长江新螺段的18个监测点分为5个地理组,水质指标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陆溪河口的水质状况最好;临湘市化工园区排污口的水质状况最差,是长江新螺段的主要污染源;洪湖市生活废水的输入可能是新港码头附近水域中NH3-N浓度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全年对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主要分布流域漾弓江上游鹤庆段开展水质调查,对洗马池、白龙潭、清水河、寺庄龙潭、美龙潭、西龙潭、人工驯养池及驯养池水源8个监测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7个指标进行采样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采样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人工驯养池和自然栖息地水质差异。结果显示:驯养池与自然栖息地部分水质指标差异显著;自然栖息地中,清水河夏季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为TN,其余监测点各季节水质均满足水体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驯养池夏季水质评价结果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TN。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江荆州段水质污染特性,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2010-2014年长江荆州段的城南、柳林洲、虾子沟、北门口、三矶头、长江新堤共计6个监测站点的氨氮(NH4+-N)和总磷(TP)水质参数变化趋势,探究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的NH4+-N和TP在城南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在长江新堤呈显著上升趋势,柳林洲的NH4+-N也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他监测站点的NH4+-N和TP无明显升降趋势。呈下降、上升和无明显升降趋势的河长分别占总评价河长的2.8%、38.2%和59.0%,整体看长江荆州段近5年水质无明显升降趋势;NH4+-N和TP的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城南至柳林洲呈下降趋势,柳林洲至虾子沟呈上升趋势,虾子沟至北门口呈下降趋势,从北门口向下至三矶头和长江新堤则又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长江荆州段虾子沟水域;上游来水水质及本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非点源是造成长江荆州段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应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积极推进长江沿岸及入江河流水土保持工作,减少点面源污染,促进长江荆州段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同时强化氮、磷污染高值区虾子沟水域的排污口及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13.
黎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唯一通道,本文以遵化市黎河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点,于2022年3月至6月进行水样采集,选用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 4-N)、总磷(TP)、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5个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软件生成4种空间尺度的圆形缓冲区域,提取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黎河水质整体偏好,总体达到Ⅱ类标准,但仍存在超标水质,其中输水期水质明显好于非输水期。多数点位COD、TP值超过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其余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Ⅱ类以内水质标准。②不同尺度缓冲半径内占地类型均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可导致水质的恶化,林地、草地增加可对水质起到提升作用。③不同空间尺度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具有较好的解释度,500m半径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解释能力最强,解释度达59.8%,其次为1000m尺度(56.0%)。因此,加强500m半径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优化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优化流域土地资源提供基础参考,从而保护流域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对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8个点的水质进行了2次调查监测,选择DO、CODMn、TN、TP4个污染物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应用灰色聚类法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监测断面水质类别。结果表明:江州区内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Ⅲ类,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龙州县内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Ⅰ和Ⅱ类,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式MBR)对养殖废水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一体式MBR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最优操作参数,将操作参数HRT、曝气量、MLSS进行组合设计,考察其对COD、NH3-N、NO-2-N、NO-3-N、TN、TP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操作参数对出水水质指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MLSSHRT曝气量。根据综合平衡法,反应器最佳的操作参数组合为:HRT 3.25 h、曝气量375 L/h、MLSS2.2 g/L。  相似文献   

16.
复合池塘养殖系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潜流和表面流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与池塘有机结合构成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应用于草鱼苗种培育,研究了该系统对池塘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在760 mm/d的水力负荷率条件下,复合湿地系统对NH4+-N、NO2--N、NO3--N、TN、TP、COD和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56±3.71)%、(50.73±3.95)%、(46.33±4.95)%、(27.99±2.78)%、(58.15±3.38)%、(29.60±2.24)%和(84.49±1.77)%;湿地出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结果表明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对养殖用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河蟹青虾混养池塘循环水净化效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河蟹青虾混养池塘构建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其净化效果和养殖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水体TN、TP、NH4+-N和CODMn的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27.33%、56.14%、43.91%和39.59%。经湿地净化后的水质能够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平均纯收益达53769元/hm2。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态治理技术处理水产养殖污水,对CODCr、NH3-N、TP、T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3%、86.5%、70.0%、78.4%,出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满足水产养殖回用水要求。该技术具有投资小、低能耗、效果好、维护简单等优点,不仅能改善养殖水体水质,节省水资源,还提升了水产品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潘小玲 《淡水渔业》2001,31(3):51-53
通过对两个养鳗场的水源和养鳗池的水环境理化因子的周年监测 ,表明水源pH值、总碱度、S‰、COD、NO2 -N、NH3-N含量 ,地下水均较水库低且稳定 ,养殖池水中央水质劣于跑道 ,池塘水质优劣与养殖管理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口黑鲈投喂两种不同饲料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投喂两种不同饲料(冰鲜下杂鱼与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养殖水质指标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28d的饲养试验.对水体中的COD、PO4--P、TP、TN、NH3-N、NO3--N、NO2-N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两种饲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养殖一个月后冰鲜组比饲料组要高许多:杂鱼组COD、PO4--P、TP、TN、NH3-N、NO3--N、NO2--N分别为25.3mg/L、2.4mg/L、2.28mg/L、3.44mg/L、2.91mg/L、0.52mg/L、0.075mg/L,而配合饲料组分别为10.2mg/L、0.58mg/L、0.855mg/L、2.17mg/L、0.29mg/L、0.048mg/L、0.03mg/L.特别是PO4--P、TP,冰鲜组分别为饲料组的4.2倍和2.7倍.这说明投喂人工饲料可以减轻有机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控制PO4--P、TP的增加方面效果显著.试验结果对于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