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林业活动固碳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根据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及净现值的基本原理,以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典型林场为案例点,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案例树种,借鉴Benítez固碳模型和杉木生长模型,基于造林再造林项目,对浙江、福建、江西等3省的杉木固碳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土地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且利率为5%的情况下,杉木固碳成本江西浙江福建,江西省固碳成本最低,是3省中最适宜造林固碳的省份;3省的固碳成本对利率、木材价格都敏感。利率越低,木材价格越高,最优轮伐期越短,杉木固碳成本越低。固碳成本与利率、木材价格的变化关系为使用政策手段降低固碳成本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以中亚热带杉木中心产区为案例,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前人有关模型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采用年均净现值法研究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及现值收益,探讨了立地质量、木材及碳价格、森林经营成本、利率等因素变化对经济成熟龄及现值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位指数为16 m、利率为5%、碳价格为42.41元·t-1的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为19 a,年均碳汇木材复合收益最大值max(ANPVw+c)为1 695.5元·hm-2.回归分析发现,碳汇木材收益净现值NPVw+c和ANPVw+c与林龄之间分别呈现出Sigmoid函数、三次函数关系;增加碳汇目标并未对经济成熟龄产生影响,但现值收益max(ANPVw+c)增加幅度为7.34%~9.96%;地位指数从8 m指数级增加到24 m指数级,经济成熟龄由25 a提前至16a,max(ANPVw+c)由225.3元·hm-2增加到5 680.1元·hm-2;木材价格每上涨或降低5%,max(ANPVw+c)上升或下降5.65%~9.97%;营林成本每上涨或降低5%,max(ANPVw+c)下降或上涨2.01%~4.84%;经济成熟龄随利率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前,max(ANPVw+c)则逐渐下降,利率每提高1%,max(ANPVw+c)下降13.66%~20.04%;碳价格从0增加至800元·t-1,经济成熟龄提前1~3 a,max(ANPVw+c)增加2.39~2.94倍,碳价格每提高一个价位,max(ANPVw+c)平均增加11.55%~14.53%.表明增加碳汇经营目标对现值收益有较大影响,木材收益目标和碳汇收益目标可以兼容,为开展人工林碳汇经营、发挥人工林巨大的碳汇潜力以及增加林业经营者的收益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黔中地区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0~60 cm土层内阔叶林的有机碳含量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09倍、1.16倍,轻组有机碳含量阔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27倍、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顺序为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不同林分间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差异均以0 ~15 cm为最大,该层阔叶林有机碳含量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16倍、1.24倍,轻组有机碳含量阔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48倍、1.54倍.  相似文献   

4.
根据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嘉鱼县和崇阳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改进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测算杉木碳汇林在不同林龄的碳汇收益、木材收益和林地期望价值,基于碳汇造林带来的林业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综合测算碳汇造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分析木材价格、碳价格和利率等经济因素变化对补偿标准制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条件下,综合木材收益和碳汇收益的林地期望价值在林龄22 a时达到最大值43 986.01元·hm-2,与之相比,林龄30 a时木材收益仅为29 593.42元·hm-2,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的综合价值为14 392.59元·hm-2。当补偿期限为30 a时,碳汇造林的生态补偿标准为832.33元·hm-2·a-1。碳汇造林补偿标准对木材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利率,最后是碳价格。基于上述结论,建议综合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制定合理的碳汇造林生态补偿标准,并加强对农户营造碳汇林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制度,以保障林业碳汇的供给,实现多效益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贵州马尾松林的可持续经营及其采伐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6年和2015年贵州省马尾松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马尾松蓄积量与生物量关系,结合支付意愿法,估算不同时期贵州马尾松林的碳储量和固碳经济价值。结果表明:贵州省马尾松林碳储量从2006年的2554.56万tC增至2015 年的3603.56万tC,净增加1049.00万tC,年均增长116.56万tC;固碳经济价值从2006年的44.45亿元增至2015年的62.70亿元,提高41.06%;从不同龄林看,2006年和2015年,以中龄林和成熟林最高,分别为20.36亿元和25.65亿元,均以过熟林最低,分别为0.11亿元和1.21亿元;幼龄林和中龄林固碳经济价值2015年较2006年分别降低65.08%和9.63%;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固碳经济价值2015年较2006年分别升高2.95倍、6.22倍和11.00倍。贵州马尾松林固碳能力逐渐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森林质量向良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黔中地区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库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黔中地区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0~6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都表现为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比阔叶林分别减少了13.9%、37.0%、7.9%,杉木林比阔叶林分别减少了8.9%、24.7%、4.8%;各林分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阔叶林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较大;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表现为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马尾松林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大值法、光能利用率法、生产力回归模型法和生长过程法对林分尺度森林植被固碳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最大值法、光能利用率法和生长过程法三者间估算结果相近(P>0.05),分别为0.81~1.22、0.77~1.21和1.25~1.60 t· hm-2· a-1;生产力回归模型法估算结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方法( P<0.05),估计值为4.15~4.93 t· hm-2· a-1。综合分析表明,生长过程法较适用于林分尺度上森林植被固碳潜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贵州省台江县马尾松造林技术试验林 4~ 10年生林分的逐年测定资料 ,以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为基准变量、各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和林分年龄为说明变量 ,对建立马尾松林分生长的数量化回归模型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数量化回归途径建立马尾松林分生长的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且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但用于拟合回归模型的数据以采用林龄为 4a以上的测定资料为宜 .通过对回归模型偏相关系数的定量分析 ,可以确定马尾松人工林培育的关键技术措施是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和密度控制 ;同时 ,还可根据各项造林技术措施和林分年龄 ,预测马尾松林分的生长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碳汇木材多功能经营的最优轮伐期及收益的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江西省崇义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1块固定样地的多期调查数据,以Faustmann-Hartman模型为基础,设计了3种模拟情景,情景1只考虑木材收益,情景2和3分别在情景1的基础上依次纳入地上生物量碳汇收益和死亡有机质碳汇收益,不同情景分析了不同碳价格、利率和立地质量对杉木人工林的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的影响。  结果  基准条件下(地位指数15 m、利率5%和碳价格77 元/t),林地期望值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情景1和情景2的最优轮伐期均为21年,情景3为20年,最优轮伐期下情景2和3的林地期望值对比情景1分别增加了23%和35%。随着碳价格的增加,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分别呈现缩短和增加的趋势;同一碳价格下,3种情景的最优轮伐期最多相差达4年,且随着碳价格的增加,最优轮伐期的差异也在逐渐增大。随着利率的增加,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均呈现减小趋势;当利率增至7%时,林地期望值大幅降至10%以下,情景1甚至出现了负数。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3种情景下林地期望值均显著增加,最优轮伐期则逐渐缩短。  结论  当前杉木经营的环境下,碳汇收益的增加对最优轮伐期的影响不明显,但能显著增加林地期望值,因此有利于增强经营者从事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积极性。碳价格、利率和立地质量可显著影响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   相似文献   

10.
夏世俊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66-67,103
以松溪县黄沙林场人工马尾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马尾松林分内设置标准地,调查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黄沙林场人工马尾松林分平均碳储量为110.22t/hm2,总碳储量为478024.14t;按照造林成本法对碳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其经济价值为162.90元/t,总经济价值为7787.0835万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通过对现有多种教科书的考察,提出有关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质量成本的适宜区的范围确定问题,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的关系问题以及质量检验问题等,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