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木荷生长与形质地理变异和木制工艺材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在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的5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种源试验林,系统研究生长和形质性状种源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和性状遗传相关,并利用选择指数开展木制工艺材优良种源选择。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树高、胸径、树干通直度及一级侧枝总数、最大侧枝长和最大侧枝粗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受到中等以上强度遗传控制,种源广义遗传力达0.34~0.61,而树干分叉干数和分枝角的种源效应较小。木荷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因区试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木荷中心产区的福建建瓯点,主要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313~-0.534,与产地经度相关性较小,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南部种源生长较快,树干通直,但分枝多而粗;在北缘区的浙江淳安点,除种源一级侧枝总数与产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的负相关性较小。性状相关分析发现,木荷种源主要的形质与生长性状呈显著的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达0.320~1.164,而树干通直度则与最大侧枝长互为独立。选用2个理想的等经济权重和以生长改良为主的选择指数分别为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点选出了10个生长和形质兼优的优良种源,前者多为南部种源,而后者多为中部种源。表6参16  相似文献   

2.
木荷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广东20多个县市的211个木荷优树培育嫁接无性系为试材,分析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和无性系间的变异情况,探讨苗高、地径等生长量及叶片SPAD值与优树原产地气候、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生木荷苗高、地径、冠幅的平均值为45.57、0.72、30.00 cm;各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和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粤中丘陵山地种源的苗高生长较快;选出10个生长表现较好的无性系,其树高、地径和冠幅比群体均值提高58.4%、28.5%和42.4%。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荷无性系大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中等以上,而与气候、地理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木荷种源间、无性系间叶片SPAD值的差异性极显著,说明不同木荷种源间、无性系间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有差异。SPAD值与生长性状、气候、地理因子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叶绿素相对含量不受生长性状以及原生地气候、地理因子影响。而叶片不同部位的SPAD值差异极显著:叶基叶中叶尖。各部位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6以上,叶中与叶片SPAD均值的相关系数达0.99,可直接测取叶中部位的数据进行分析,快速测定叶片SPAD值。  相似文献   

3.
滇杨优树无性系苗期叶片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5个产地收集滇杨优树52株,采用扦插繁殖法无性系化,对其1年生苗木的叶片性状变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叶片长、叶宽、叶片长/叶宽、宽基距/叶片长、叶柄长/叶片长等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根据单性状可将52个无性系分为不同的表型类型;基于欧氏距离聚类可将52个无性系在10聚类水平上聚为4类,无性系叶片性状表型变异与其优树地理来源无关;3个叶片导出性状相互组合构成了滇杨丰富的叶片类型.  相似文献   

4.
乐昌含笑种源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7年生乐昌含笑多点种源试验林观测数据作为种源地理变异研究材料,通过多点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种源地理变异真实存在;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存在负相关、与经度存在正相关,种源的生长和形质性状呈现随纬度降低、经度增加性状值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特点(除叶片大小外),来自纬度越低、水热条件越好的种源,其生长表现越好;参试种源可划分成丰产种源区、普通种源区和低产种源区,基本呈现纬度越低、丰产性越好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了马尾松无性系用材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以2012年营建于江西抚州的马尾松试验林的63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马尾松树高、胸径、冠幅和树干通直度等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所受的遗传控制和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生长优良的无性系亲本。结果表明: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为12.44%~36.36%。树高和胸径最大无性系为最小无性系的3.21和4.40倍,各性状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程度;最大分枝角重复力为0.35,受中等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性状均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变幅为0.69~0.79,有利于无性系的选择。马尾松无性系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总体小于表型相关系数,性状遗传和表型相关显著性具有相似性,高径生长量较大的马尾松无性系树干通直度较高。初选出19个(72、76、60、61、69和70号等)生长量高、稳定性强的马尾松无性系,入选的无性系树高和胸径分别比总体均值高1.04 m和2.39 cm。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各性状遗传稳定性较高,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6.
以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叶片长、叶片宽、叶长宽比、叶形、树干通直度、树皮颜色和树皮形状)进行研究,探讨米老排种源间和种源内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8.08%)大于种源间变异(5.68%),种源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10%。在7个表型性状中,树皮颜色的变异系数值最大(21.16%),叶长宽比的最小(11.26%);在不同种源之间,广西德保种源性状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值最大(18.41%),广西龙州种源最小(16.10%)。米老排的树皮颜色随纬度增加而由深向浅变异,叶片则随纬度增加叶面积越大。8个米老排种源可划分为3个种源分布区,即东部的广东封开种源区,中部的广西上思和防城种源区,西部的广西德保、靖西、凭祥和龙州种源区。米老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家系间,而且主要是因纬度变化而导致变异。  相似文献   

7.
滇杨优树无性系苗期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5个产地收集滇杨优树52株,经扦插繁殖无性系化,对其1 a生苗木的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长、脉左宽/叶宽、宽基距/叶长、叶片厚及叶尖角等叶片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6个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4~24.3,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滇杨优树无性系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滇杨优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变异主要体现在叶长与叶宽性状,其次为叶最宽处在叶片的位置;基于欧氏距离聚类的结果将滇杨52株优树在1.5阈值处聚为4类,且优树无性系的表型变异与其地理来源无关联.  相似文献   

8.
以保存于安吉县龙山林场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39个无患子优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种实各表型性状、子代苗期生长性状的均值、变异系数以及相关性,并计算苗高和地径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筛选子代生长表现优良的优树无性系。结果表明:无患子优树无性系种实表型性状间差异显著,种实质量性状变异系数大于其形态性状,子代生长性状变异系数大于种实质量性状。种实各表型性状间、子代苗高与地径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实各表型性状与子代生长性状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子代苗高与地径性状遗传力分别为96.09%和93.23%,以10%入选率选择时,子代苗高和地径性状遗传增益分别高达39.97%、27.51%,以20%入选率选择时,子代苗高和地径性状遗传增益分别高达35.10%、25.59%。无患子优树无性系种实表型及子代生长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变异,但两者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根据子代生长性状差异以及遗传增益估算,选择出子代生长表现优良的优树无性系为SM322号、SM36号、SM331号、SM312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表型和生理性状对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研究,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6个种源群体27个采样点的258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的1年生植株的22个表型和生理性状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美洲黑杨种质资源表型和生理性状的多样性和相关性、种源群体间的差异及分化水平、群体的遗传结构,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无性系的表型和生理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美洲黑杨种质资源22个表型和生理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56% ~ 53.48%之间,茎段和根系生物量性状的变异较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变异最小;Shannon-Wiener指数在1.844 ~ 2.097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叶绿素荧光参数外,其他21个性状在种源群体内无性系间和种源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 0.01),表型分化系数(Vst)在1.37% ~ 31.40%之间。与生理性状相比,种源群体间表型性状表现出更大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植株的株高、地径、根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叶片形状和叶片碳、氮含量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与植株生长量相关性状指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0.51%。构建了表型生理性状评价模型,将美洲黑杨无性系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基于种源群体间的平方欧式距离将6个种源群体划分为3类:位于南方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的密苏里州(Mis)、田纳西州(Ten)与路易斯安那州(Lou)种源群体的无性系为一类;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上游流域的艾奥瓦州(Iow)种源群体的无性系和圣劳伦斯河流域的魁北克省(Que)种源群体的无性系为一类;位于西北方向的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华盛顿州(Was)种源群体无性系单独分为一类。   结论   美洲黑杨表型和生理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源群体间和种源群体内无性系间植株的表型和生理性状发生了变异,同时其表型和生理性状的特征与种源群体的分布和气候类型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的结果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及优良种质的选育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板栗自然分布区8个产地采集的板栗叶片进行取样测定,分别测定叶片3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各指标在同一群体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板栗叶片形态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等3个性状群体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7.50、6.36及7.39;群体间,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3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F值分别为19.36、18.32和3.40。根据3个性状的平均,群体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1.417%,群体内的占39.86%,机误占48.72%。板栗叶片3个性状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13.03%,而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86.97%,表明群体内变异是板栗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白杨派杂种无性系植株早期性状变异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树高、胸径、树形、叶片、树皮特性等17个指标。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指标差异极显著(P<0.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99%~52.57%,重复力高(0.773 4~0.984 8)。说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这种变异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表型相关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之间均达显著相关水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表型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杨杂种无性系14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93%,其中第1主成分为生长量等性状,第2主成分为干形等性状,第3主成分为叶片性状。利用综合评定法对无性系进行评价,当入选率为10%时, 无性系BL204、BL206和BL207入选,入选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7.41%、31.73%、32.90%和102.37%。这些分析结果为下一步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毛白杨基因库优树倍性检测及性状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山东冠县毛白杨基因库内的优树为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基因库内469个毛白杨无性系的染色体倍性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出来的毛白杨天然三倍体和邻近的同种源二倍体对照的生长、形质和叶片气孔大小等性状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因库内共检测出28个毛白杨天然三倍体无性系,占基因库无性系总数的6.0%,包括24个雌性三倍体无性系、4个雄性三倍体无性系,其中北京2个、河北12个、山东1个、山西2个、陕西11个,分别占基因库无性系总数的0.4%、2.6%、0.2%、0.4%和2.3%;毛白杨天然三倍体在生长、形质和叶片气孔特性等性状上存在共性,与二倍体相比,具有生长量大、侧枝粗、气孔大而稀疏等特点;天然三倍体无性系和二倍体无性系在胸径、材积、侧枝粗、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密度等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天然三倍体无性系间的叶片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密度间的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此外,毛白杨天然三倍体群体中也有部分个体表现出类似二倍体的特征,其中存在一些在生长等性状表现较差的无性系,表明天然三倍体无性系并非株株均优,毛白杨天然三倍体应用时同样有必要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川西变叶海棠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西部炉霍5个典型天然居群的变叶海棠为试材,调查了株高、胸径、冠幅、单果质量、叶面积等10项表型指标,分析了变叶海棠不同居群的表型变异幅度和变异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各项表型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古比、玉麦比和然柳3个居群的株高、胸径、冠幅性状,格鲁居群的叶片性状,以及玉麦比居群的果实性状相对较为优良;各项指标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较大变异,除了冠幅和叶片宽,其他指标都呈居群间变异大于居群内变异;株高、胸径、叶面积、叶片长、叶片宽、单果质量、果实横轴、果实纵轴都与纬度呈负相关,果实、叶片性状与经度呈正相关,冠幅、叶片和果实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的负相关。采取UPGMA法,以4.34为阈值用欧式距离把5个居群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4.
利用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种源82株优势木自由授粉种子及其一年生苗木,开展了种子表型变异和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存在明显的种源差异。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种重与苗高显著正相关;种长与叶重、茎重、全株湿重显著正相关;种宽与苗高、地径、茎重、全株鲜重显著负相关;依据苗木生长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8个种源分为3类:第一类靖西、容县,为生长优势种源;第二类龙州、那坡、凭祥、德保,为生长中速种源;第三类东兴、上思,为生长较差种源。  相似文献   

15.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16.
南方低山丘陵区泡桐无性系生长和干形综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缺乏适宜栽培的泡桐优良无性系的现状,本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泡桐无性系测定林为对象,对5年生24个泡桐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苗干高)和2个干形性状(主干削度、形数)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多性状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和选择。结果表明:各性状在无性系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胸径和总材积的重复力较大,分别达到0.727 3和0.726 9,其余4个性状的重复力稍小,为0.201 8~0.383 7。4个生长性状间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关系,2个干形性状间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关系。形数与4个生长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的遗传和表型负相关关系。削度与胸径、主干高、接干高/苗干高的遗传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胸径、总材积的表型正相关关系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依据建立的多性状指数方程选择出适宜在南方丘陵区栽培的4个优良无性系,分别为609、204、302和207,入选率17%。与CK相比,入选群体的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苗干高、削度和形数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93%、5.75%、21.84%、13.18%、5.72%和-0.45%,实际增益分别为5.40%、16.75%、30.04%、34.35%、28.34%和-1.62%。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黄心梓木重要性状的变异水平,初选的无性系为速生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提供物质基础。以种植在河南省南阳市252个黄心梓木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年生树高、胸径、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片质量、比叶质量与皮孔数量等8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比叶质量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无性系间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7.104%~40.818%;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101~0.859。相关性分析表明:树高与胸径、叶长与叶宽、叶长和叶宽与叶片质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比叶质量与叶长宽比、叶片质量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但与叶宽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相关性较弱。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法、隶属函数法和指数选择法分别对不同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以15%的入选率分别筛选出37个优良无性系,其中,不同方法共同筛选出7个优良无性系,其树高、胸径的现实增益为10.44%和12.96%。利用综合评价法、隶属函数法和指数选择法联合选择出39、46、64、92、159、177和242共7个无性系,可以作为楸树遗传改良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9个地理种源半年生云南松子代幼苗252株实生苗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源半年生苗木的生长节律,比较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和变异系数在种源间的变化以及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云南松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在种源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苗高、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速生期均在7-9月;2)表型性状(除叶面积、根长和根表面积)在种源间均不显著,新平种源各性状值均最大;3)从变异来看,根系的稳定性最低,地径的稳定性最高,云龙种源的表型性状比较丰富,永仁种源的表型多样性程度最低;4)各器官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在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新平种源具有最大的生物量。表明不同地理种源半年生云南松子代幼苗种源间的差异主要由生物量决定,初步选择出新平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