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对长江中下游危害日益加剧。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进行坡耕地处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抓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法制意识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 ,对不宜耕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分析了该流域目前退耕还林(草 )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发文部署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全国现有坡耕地23.93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占到全国总侵蚀量的近1/3。因地制宜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牧与保障食物安全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现代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 ,人口增长是坡耕地扩展的主要原因。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大江大河的治理紧密相联系 ,又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安全的关键。应大力推进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坡耕地的情况下 ,推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法 ,发展农林 (果 )、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型坡地生态农业是解决粮食生产与退耕还林还草矛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琳霞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241-242,248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分析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状,提出坡耕地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草生态与富民增收并举的措施,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6.
位于长江上游的云南昭通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 ,“长治”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等涉及该区 11个县 (市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极好机遇 ,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 ,其发展思路是 ,坚持综合治理 ,以坡耕地改造和陡坡退耕还林还草为主攻方向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宏伟生态工程。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生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整合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规模。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1999—2011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积751.99万hm~2,占全国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36.14%;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内蒙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7.89%,21.29%,4.62%,9.80%,10.80%,13.57%和12.03%。(2)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2—2012年西北地区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且各省(区)增加趋势一致。(3)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提高,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而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恢复最快的区域。(4)2003—2014年黄河流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1950—1995多年平均值,且年际间波动较大。(5)25°以上的坡耕地可退耕180.1万hm~2,占现有耕地的6.0%,15°~25°的坡耕地退耕面积可达296.5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9%,并厘清了各省(区)的退耕规模,最后针对新一轮退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有力控制水土流失 ,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江苏省赣榆县针对山区实际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原则 ,严格划定丘陵山地“禁垦区”范围 ,并树立标志牌 ,对 2 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保证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达到 89  相似文献   

9.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对沟蚀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发展迅速,为了保护黑土地,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自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起动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但治理后的坡耕地在人为干扰下又出现了新的侵蚀沟,且有条数增多和侵蚀量增大的趋势,通过对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对新侵蚀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提出新的理念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军  陈川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99-101
滇东北山区是云南省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特困山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加剧。数量众多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和进行坡耕地治理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该把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设,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积极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强化法制意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朱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文章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 提高思想认识;④解决好退耕后脱贫;(四)推进东西部合作政策;1/4保证人均一定的农田;1/2实现农林牧业最佳结合;3/4提出合理的措施;⑧健全保障机制;(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供同类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退耕还林(草),搞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建设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小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西南部,从地形、降水和土地利用看,主要分布于海拔2 500~5 000 m、坡度大于15°、年均降水量800~1 200 mm的区域和林地侵蚀区。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中以中山、亚高山区域和年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干旱河谷区域为主。(3)土壤侵蚀状况与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增加,土壤侵蚀现象越明显。(4)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较明显,侵蚀占比(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该类型的比例)分别为87.11%,39.75%和9.49%。(5)不同类型林地侵蚀占比由大到小为疏林地(15.04%)>针叶林(13.50%)>混交林(4.41%)>阔叶林(0.97%)。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和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景观格局对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为岷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岷江上游杂古脑流域1990年和2015年的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变化。[结果]杂谷脑流域景观类型动态主要表现为草地面积由70 125hm~2增加到82 568hm~2,林地和耕地面积少量增加,未利用的其他地类面积减少了12 542hm~2。该区域25a来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土壤侵蚀程度显著下降;2015年中度侵蚀强度以上的土壤侵蚀发生面积均出现下降,极强度侵蚀活动的发生面积下降了36 102.69hm~2。[结论]25a间杂古脑流域以草地为主的植被恢复和景观格局变化,有效降低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减少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的省之一。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持水土资源,恢复、重建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介绍了云南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其发展趋势,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施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为主体的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费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87-2007年20a间,费县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来说,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建议今后在继续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牧羊河中游5种不同利用类型坡地地表径流及流失土壤的N(氮)素输移情况,在2007年雨季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坡地N素流失量和水土流失量具有一致性,径流泥沙中,N素流失量分别是裸地>豆地>马铃薯地>林地>草地;径流中,N素流失量依次为裸地>豆地>马铃薯地>林地>草地;5种不同利用坡地截流能力依次为草地>林地>马铃薯地>豆地>裸地。随着截流能力的提高,其径流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呈递减趋势,因而N素流失量也逐渐减少;其次,坡度、施肥及土壤自身N素含量也是影响土壤N素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水源区水土流失是控制由于N素流失而引起的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生态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发展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云南东川陶家小河为例,通过调查走访及运用“3S”技术对该流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查,获取了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资源详细资料及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结果表明:由于陶家小河流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以及陡坡垦殖和水渠渗漏的原因,导致了流域内多处良田和林地被泥沙石块淤埋,从中上游分布大片森林植被到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5.5%,形成了“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减少—贫困—陡坡垦殖—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在流域基本生态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植水土保持林、果树林以及封禁治理等6条生态恢复建议,以期为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和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应用ARC/INFO预测芋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图形资料 ,建立了芋子沟小流域地理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 ARC/ INFO支持下 ,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 USL E)对数据库实施运算操作 ,预测了芋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 ,芋子沟小流域年平均输沙模数为 3 893 .3 8t/ km2 ,侵蚀强度属中度 ;占流域面积 2 9.4 8%的坡耕地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81.98% ,占流域面积 69.5 2 %的其它地类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仅为 18.0 2 % ,坡耕地年均土壤侵蚀量为 10 82 6.5 4 t/ km2 ,属于极强度侵蚀。坡耕地是芋子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策源地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实现流域内坡耕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径流小区观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为诱导修复,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灌丛、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立体垂直结构,并有正向演替趋势。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9、2.58、2.04和2.0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81、0.67和0.65。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其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坡耕地、荒草丛、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高8.7%、24.7%、45.9%和14.3%,有机质含量分别高19.3%、15.9%、276.8%和50.9%。天然次生林由于本底立地条件差,理化性能赶不上其他类型。人工幼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减轻土壤流失的作用,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38.0%和52.3%,比荒草坡减少土壤侵蚀量25.0%和4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