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稻麦科技》2016,(2):35-35
正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春季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早稻和中稻稻飞虱迁入量大、增殖速度快、田间虫量高,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农业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稻飞虱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地区各级农业部门及时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危害损失,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落实防控责任。6月中下旬是早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也是防控稻飞虱危害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稻飞虱发生危害的严重性,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落实防控责任,搞好宣传动员,迅速掀起稻飞虱防治热潮。加强监测预警。各级农业植保机构要根据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加密布点,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2.
盘锦稻区水稻潜叶蝇发生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昕  白谦  杨洋  刘欢 《北方水稻》2015,45(3):38-40
为探明水稻潜叶蝇在盘锦稻区的发生特点及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情况,2014年,在盘锦大洼县王家镇和盘山县胡家镇进行了水稻潜叶蝇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盘锦稻区水稻潜叶蝇以第2代为害为主,发生期集中在5月25日至6月25日,在百株水稻虫口密度为25、50、75、100头时,为害差异显著,当虫口密度为75/百株时,需引起重视,当抽口密度上升到100头/百株左右时,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已达到20%,因此,此虫口密度下必须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水稻感染病毒病后对非介体稻飞虱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对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及其体内相关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感染病毒水稻植株上取食对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影响不显著,但雌成虫寿命和卵历期显著缩短。取食感病稻株的成虫体内保护酶(CAT、SOD和POD)和解毒酶(AchE、 GST和CAE)的活性均显著增强。结果证明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非介体白背飞虱的适应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1稻飞虱生活史及习性黑龙江省主要发生有灰飞虱、揭飞虱、白背飞虱三种。其中以白首飞虱发生较重。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它们的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麦类、稗草、李氏未、莎草、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杂草。白背飞虱和揭飞虱,可以随着季风从南向北随高空气流长距离迁飞,这说明外来虫源与当年发生危害有密切关系。这两种稻飞虱一般7~8月陆续由外地迁入。从7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其危害盛期。水稻黄熟时,虫口数量显著下降,以后再查不到有越冬虫态。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是用刺吸口器刺入水稻叶路和茎部、穗部,吸食营养液。经8月5日调查,白背飞…  相似文献   

5.
田宝和  高凤丽 《北方水稻》2006,(Z1):111-111
节水稻作是采取科学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状态下,节水稻作可节约用水30%左右,减少了灌水作业次数,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是永康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受耕作制度变更、种植结构调整、栽培方式改变和气候变暖等诸因素影响,从1996年开始明显回升,近3年连续大发生。其中1999年特大发生,越冬代水田加权平均虫口密度每667m2达1221条,为1974年以来同期均值14.2倍。为了明确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和搞好今后测报与防治工作,现将我市近年二化螟大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一、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1.虫源广,数量大(1)随着煤气灶普及和农村养猪养牛农户减少及规模养殖发展,野外稻草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使稻草虫源比例显著提高。(2)随着农村机械化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在齐穗期,DW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增加15.23%;在水稻生长期DW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49.60%,杂草密度防治效果为73.78%,杂草干物质防治效果为76.44%,DW处理的杂草干物质量较CK显著下降。DW、DNW处理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较CK分别高3.21%和12.10%,但差异不显著。DW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较CK显著增加19.45%和18.50%。水稻实际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W与CK一致,DNW比CK增产9.89%,稻蛙共作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综上所述,“稻-黑斑蛙”共生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减少二化螟危害和稻田杂草发生,达到稳定水稻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合隆镇地处东港市中北部,共有水田面积1 311hm2,多年来水稻单产一直在400kg左右徘徊。阻碍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全镇有250-300kg/667m2的山根水田324.27hm2。这部分山根水田占全镇水田总面积的24.7%,零散地分布在旱田之间的沟沟岔岔、河边等地。造成山根水田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一是夏季旱田里的径流水和地下水大量地灌、渗到水田地里,使稻田长时间  相似文献   

9.
7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稻米过剩后,人们对稻田体耕的同时把部分水田转向饲料作物、蔬菜作物的栽培。但由于水田长期种植水稻后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适于水稻生长的土壤理化特性,例如,排水不良、土壤容重大、团粒结构差、土壤通气性差等等.其它作物在水田上不能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0.
水稻好气栽培法的应用效果及增产原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好气栽培法是利用自然降水或水稻生理需水时灌水,并应用其它配套技术,使稻田土壤长期处于干湿通气状态的栽培方法。多年试验研究表明,好气法能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枝梗分化数,分蘖发生早,后期绿叶数多、叶片功能期长,且基部茎节粗短。经示范与推广,水稻好气法栽培技术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生态效应和省工节本的高产高效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庆人  陈林 《中国稻米》2012,18(4):36-39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通过滴灌、机械直播、覆膜等技术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水稻"水田水作"的方式。与水稻传统种植相比,其优势在于全生育期无水层,只是局部灌溉,比水稻传统种植节水6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有利于降低化肥、农药污染以及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Mn~(2+)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揭示不同水稻品种对Mn的耐性,及与冬水田水稻坐蔸的关系。本试验选用了2种当地水稻生产主推品种(绵优725和川香优506)为材料,通过水培模拟试验设置8个Mn~(2+)梯度,研究其对2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对Mn~(2+)的耐性截然不同,川香优506较绵优725表现出对Mn~(2+)更强的耐性。在Mn~(2+)浓度为350 mg/L时,绵优725出现明显的Mn毒害症状,而川香优506没有表现出任何Mn毒害症状。在此Mn~(2+)浓度下,绵优725的茎叶干质量仅为对照的(0 mg/L,下同)45.25%,根系干质量仅为对照的50.82%,根数仅为对照的65.93%,整株氮吸收量仅为对照的45.84%,整株磷吸收量仅为对照的64.98%,整株钾吸收量仅为对照的44.23%。而川香优506在Mn~(2+)浓度为350 mg/L时这些指标都基本上高于对照,表明其生长与营养吸收未受到影响。可见,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差异是对Mn~(2+)浓度响应变化的主要因素,适量的锰能够促进水稻对氮和磷的吸收,而过量的锰会对锰敏感型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田间表现为坐蔸。这一发现对今后筛选适合长期淹水冬水田种植的水稻品种,无论是在育种上还是生产栽培上,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盘锦稻区有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3种稻飞虱,在当地常混合发生,给水稻造成危害。介绍了盘锦地区稻飞虱调查方法,预测了稻飞虱发生程度,确定防治指标和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分级,阐述了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林成 《北方水稻》2013,43(1):44-45
2012年勃利县水稻遭受当地历史上罕见的三代粘虫危害,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笔者分析了勃利县水稻三代粘虫发生的虫源因素及发生特点,从千粒重方面调查统计了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白海燕  马建列 《杂粮作物》2004,24(4):250-250
马铃薯瓢虫在绵阳市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辣椒、玉米等作物,在马铃薯上危害盛期被害株率最高可达100%,百株虫口密度达95~480头,单株虫口数高的可达200头,产量损失15%~30%.马铃薯瓢虫一年发生两代,危害盛期为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农业防治应重点抓住越冬期防治,药剂防治应在卵孵化盛期进行.  相似文献   

16.
稻飞虱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湘阴县兴隆村分析了稻飞虱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飞虱发生严重(20000头/百蔸)时,如不进行防治,对水稻株高、穗长、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有明显影响,实际产量减少3507kg/hm^2,特别造成后期水稻倒伏达15.2%~60.3%。同时稻飞虱破坏有机物质合成,降低稻米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导致稻米品质和外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黑肩绿盲蝽在寄主植物、飞虱和叶蝉卵上的生长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寄主卵和寄主植物对稻飞虱重要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黑肩绿盲蝽能在水稻以及禾本科杂草如稗草Echinochloa glabrescens、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Digitaria ciliari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上生长和繁殖。大田连续采样证实该盲蝽在稻田周围杂草地只能作短暂停留。黑肩绿盲蝽的若虫龄数随寄主卵和寄主植物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5龄、6龄和4龄。水稻和禾本科花穗与飞虱蜜露或蜂蜜的结合可为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和发育提供重要的营养源。该研究将为黑肩绿盲蝽的自然保护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福戈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于2010年在湖南湘阴开展了40%福戈W G等药剂的比较试验。每公顷用40%福戈W G 180 g,40%丙溴磷EC 1 500 mL+1.8%阿维菌素EC 1 200 mL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90.04%,82.24%,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85.92%,81.69%;每公顷用40%福戈W G 150 g,25%扑虱灵W P 750 g防治稻飞虱,药后14 d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0.84%,75.65%。结果表明:40%福戈W G对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优于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其它常规药剂。  相似文献   

19.
王洪梅 《北方水稻》2010,40(2):43-45,52
对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水稻胡麻斑病、二化螟、稻蝗、稻飞虱、稻水象甲、稻纵卷叶螟等近年来滨海稻区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找出了发生原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水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不同灌水次数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池栽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孕穗水(2水,W2)和灌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3水,W3)4个处理,通过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灌水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与W0处理相比,3个生长季W1、W2和W3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7.2%、52.9%和52.7%,而平均耗水量分别增加27.1、70.4和94.9mm;灌水的增产效果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显著大于正常年份。小麦总耗水量和WUE、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其中WUE以W1为最大,而产量以W2最大。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正常降水年份在拔节期灌1次水、干旱年份灌拔节水+孕穗水(2水)为小麦节水高产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