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2015年元月,一个"乳业寒冬"扑面而来。媒体对上一轮"奶荒"的报道似乎刚过去没多久,在跨过阳历新年的20天时间内,全国各地出现了杀牛倒奶现象,从河北到广东、从青海到山东,从内蒙古到黑龙江……奶农倒奶风波仍然在持续发酵。更让中国奶农雪上加霜的是,这个行业恰好到了3年一次的阵痛。2011年时,奶源过剩,奶价下跌,不少奶农倒奶杀牛退市,奶牛存栏量减少;2012年,奶源开始紧张,奶价有所上涨,奶农开始观望;2013年,奶源紧张加剧,奶价大涨,大量散户买牛入市。许多企业开始囤积原料。2014年,奶价下跌,之前囤积的原料被抛售,奶农倒奶杀牛退市  相似文献   

2.
<正>在很多奶业发达国家,养殖和加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国内,这两者是截然分离的,养牛的不管卖奶,卖奶的不负责养牛。"在两者关系里,奶农是弱势,对定价没有多少发言权,碰到市场波动时,最先受损、受损最严重的往往是他们。"——郑州市畜牧局奶业处处长马淑铃2015年元旦刚过,山东潍坊又爆出企业拒收奶而导致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事件。在此之前,河北地区也发生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农民当初花1.6万元/头左右买的牛,现在只卖6000元,奶农把成吨的鲜奶倒进下水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奶农们如此激进的行为?乳业专  相似文献   

3.
<正>1月12日,据人民日报报道,由于"卖奶难",养殖户倒奶、卖牛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了解,"倒奶"事件起初发生在2014年8—9月,当时由于蒙牛乳业泰安公司决定低于成本价收购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市的鲜牛奶,众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和奶农代表选择倒奶杀牛;2014年12月在青海大通县、湟中县等奶牛养殖主产区,出现卖牛倒奶现象;2014年12月30日,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报道的"河北石家庄奶牛养殖小区倒奶杀  相似文献   

4.
近期,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接连出现的"卖奶难"现象愈演愈烈,部分地方甚至发生"倒奶杀牛"事件,国内乳业正在经历着新年的第一个寒冬。为何出现"卖奶难"?奶荒、奶剩现象缘何频繁交替发生?深陷怪圈的中国乳业如何走上坦途?乳业困局再次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1进口奶源强势而入业内人士指出,此番"卖奶难"现象直接原因是短期内价格低廉的国外奶粉进口激增,使国内原奶生产遭受冲击和打压,所谓"过剩"完全是假  相似文献   

5.
声音     
<正>"乳品企业要善待奶农,严格履行合同收购原料奶,努力做到不拒收限收、不倒奶杀牛;要通过加工企业参股入股、兼并收购、托管提升养殖场等方式,完善乳企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使奶牛养殖收益有保障;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巴氏杀菌奶、酸奶等优势产品,稳步扩大乳制品消费市场。"—5月28~31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山东、福建专题调研奶业生产。在考察了东营恩泽乳业和山东得益乳业,全面了解企业原料奶收购、乳制品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情况之后,他提出如上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乳品销售在逐步回暖,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在慢慢被消费者遗忘,乳业方面的其他负面消息的报道都在减少,总的情况是乐观的;从奶农方面来说,经历了痛苦的取缔散户行动后,奶站整顿、进小区等工作也基本稳定,奶农大规模倒奶杀牛也告一段落了,具体说就是,该杀的牛都已经杀完了,该淘汰的奶牛业基本上淘汰完了,奶业的整治已经接近尾声。从陕西、宁夏、内蒙、甘肃、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人大代表、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谈到,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奶荒"和"奶剩"现象在过去十几年中经常出现循环,缺奶了就进口,无限制地涨价;奶多了就杀牛、倒奶。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产业还不够规范,发展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破解"奶荒"和"奶剩"这个制约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难题,需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生产和消费相匹配问题。我国乳品行业的市场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我国的乳制品生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受国内养殖成本高、国外原料奶价格低及其它市场原因的影响,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奶农"倒奶、杀牛、卖牛"等现象。如何帮助奶农顺利渡过这一难关,是各地政府部门及牛奶生产企业反复思索的问题。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薛家奶牛场巧出新招,将经营模式由原来的"合作社制"转变为"股份制",通过转型升级的办法,化解了这一难题。据了解,薛家奶牛场占地160亩,原有41户奶农,1100头奶牛,日产奶量达8吨,是全国知名乳业企业——伊利集团在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剧增.奶业作为基础薄弱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更快,使乳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乳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乳业丰厚的利润吸引众多的民营资本进入,乳品行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拉动了我国乳业进入了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期,乳制品销量“跳跃式”剧增.但是,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既有供给与需求失衡带来的争抢奶源问题,也有倒奶杀牛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我国乳业存在的问题,这个产业将很难做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奶价的下跌,养殖户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发生在2015年初的"杀牛倒奶"事件逐渐淡去,虽然,国内牧场的奶牛存栏量大面积减少,但终端消费市场,超市液态奶买赠已成常态,奶粉战场更是硝烟弥漫,受国际奶价低迷、进口奶粉和进口液态奶的不断冲击,我国乳业从2013年"奶荒"到如今的"奶剩",整个行业陷入低迷期。  相似文献   

11.
在2015年1月21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对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卖奶难、倒奶杀牛等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不一定都是进口的冲击,跟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关系。近期市场上出现的"卖奶难",养殖户倒奶、卖牛  相似文献   

12.
<正>误解一:当前倒奶杀牛是落后产能淘汰的结果2014年下半年到今年初,河北、山东等地出现较为严重的倒奶杀牛现象,并蔓延到其他省份。有人认为,这是市场条件下,对落后产能淘汰的结果。由于中国散养比重高,为提升养殖规模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适当淘汰落后产能是有必要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目前国内养殖主体不再是落后的散户,而是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乳业行业正在面临着重大挑战。由于进口大包粉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奶牛养殖业跌入低谷期,倒奶、杀牛现场不时上演,西部牧业、原生态牧业和现代牧业等上市公司也纷纷陷入连续亏损境地。伴随着近些年中小牧场的不断退出,奶牛数量的锐减,意味着原奶的基础体量比原来收缩了50%多,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整个根基变得不稳。乳业的上游奶源供  相似文献   

14.
《北方牧业》2006,(4):6-6,7
<正> 中国奶协副理事长王怀宝在接受CIEN 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现在的奶价已经远远低于其产品价值,已经触底了。随着《通知》的实施和乳业市场的规范,尽管在某些地区和城市,因为资源或者市场开发等诸多因素,当地奶价会出现上扬或下跌,但乳制品的总体价格将会反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只有不到1/4的乳品企业有些微利、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收支平衡和亏损状态。而更为严重的是,“光明事件”、“雀巢事件”的接连发生,以及“还原奶与鲜奶之争”和“倒奶杀牛现象”,让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安全以及奶农对饲养奶牛的热情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5.
<正>多省出现新一轮倒奶杀牛潮,如何解决全国大约30万吨积压奶粉问题,近日成为乳业人士见面必谈话题。3月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向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提出10万吨奶粉收储计划,并提出牛奶下乡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最近,乳业利润滑坡的形势已经波及乳业链源头,《中国牧业通讯》已连续报道过几次奶农因为白奶收购价低于成本而被迫“倒奶卖牛”的事件.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初不少地区的奶农正在经历"寒冬"的考验。进入1月以来,随着奶价的持续下跌,我国多地出现"倒奶杀牛"现象,河北、山东是最早爆出"倒奶"现象的省份;接着陆续出现在内蒙古、北京郊县、天津、陕西,甚至是广东、江苏等南方地区,事件引发了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本刊编辑部根据各媒体的报道,将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了综述,希望能对广大读者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倒奶杀牛的新闻屡屡出现,近期尤为频繁。究竟是何种原因?短期看与进口奶量激增、奶企自建牧场和奶制品价格下滑有关系;长期看则是“小奶户+奶企”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现在发展的需求,亟需转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在转变过程中要发生剧痛,会引发诸多问题。而出路只有两条:自救或者他救。  相似文献   

19.
《饲料广角》2009,(11):4-4
5月30日上午.中国奶业协会2009年年会在杭州举行。这是三聚氰胺事件后.遭重创的奶业企业首次联合参加的行业会议.协会副理事长、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勇主持会议。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透露.各地奶农倒奶、杀牛情况仍然存在.中国奶业惟有自救才是出路。高鸿宾表示.虽然目前奶业的形势虽然非常严峻.但是每一次重大的震荡每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20.
《山东饲料》2007,(10):4-4
奶牛养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降,内蒙古、山西等地出现了一些养殖户倒奶、杀牛的现象。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提醒——[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