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孵化后的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人工育苗时经常出现饲养仔鱼大量死亡。死亡原因复杂,其中能否及时得到外源性营养9亦即开食期的适口饵料则是个重要因素。朱成德(1986)曾综述仔鱼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李思发等(1987)也论述了仔鱼高死亡率的危险期。  相似文献   

2.
匙吻鲟仔鱼期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摄食是影响仔鱼期生长的最重要的外界影响因子之一。在水温19.5~20.5℃下,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的开口时间、适宜开口饵料和投饵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匙吻鲟仔鱼在6日龄初次摄食,摄食率在7—8日龄迅速升高,9—10日龄达到100%,11-13日龄略有降低,14-15日龄迅速降低,不可逆点(PNR期)出现在15日龄;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优于丰年虫和颗粒饲料组;养殖水体中轮虫密度在120—150个/mL可满足仔鱼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3.
暗纹东方鲀仔鱼的生长特性及其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计算机图形分析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什系统对暗纹东方鲀仔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周长、面积和长度3个参数的数学统计,求得其经验公式。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草履虫和蛋黄颗粒3种不同饵料对暗纹东方鲀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日龄前是卵黄囊期营内源性营养,5~13日龄是混合性营养期,也是决定仔鱼成活率的关键期。喂以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组的仔鱼具有最高的存活率和最大的生长率。因此,萼花臂尾轮虫是暗纹东方鲀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4.
云斑尖塘鳢仔鱼饵料动物的非纯化培养及摄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塘泥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源,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 oratus)仔鱼的饵料动物进行非纯化培养并做了仔鱼的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各类饵料动物组成1~8 d以轮虫类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50%以上,9~10 d以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占优势,比例达到30%以上;各类饵料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呈倒“V”字型,其中饵料动物总密度、轮虫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第7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个/mL、29.5个/mL和16.5个/mL。从仔鱼对饵料的摄食比率看,大小范围为50~100μm的饵料动物仅适合9日龄以下的仔鱼摄食,随着仔鱼的发育,趋向于摄食较大个体的饵料动物。  相似文献   

5.
据研究表明,鱼开口摄食饵料的能力与鱼的口宽有关。50%的仔鱼能吞食口宽85%的饵料生物,而95%的仔鱼能吞食口宽57%的饵料生物。虽然不同种类的观赏鱼苗种开口期口径大小不尽一致,但一般都在226微米—1044微米之间。按口径的50-70%计算,观赏鱼苗种开口期所摄食的  相似文献   

6.
微饵料在成本、安全性、可获得性方面都优于活饵料,但微饵料并不能完全代替活饵料.仔鱼消化道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活性低,仔鱼对微饵料较低的摄食率、吸收率都限制了微饵料的使用.归纳了3种提高微饵料利用率的方法:活饵辅助微饵料,微饵料中添加外源消化酶,用水解蛋白源代替部分完整蛋白.3种方法在一些仔鱼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不同品种的仔鱼效果不稳定,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两种活鲜饵料的碎屑对初孵的西伯利亚鲟仔鱼进行开口喂养试验,比较了二者对鲟鱼仔鱼开口期生长效果的影响。在相同水质条件下,分别等量、等次数地投喂两种饵料,喂食45 d后,测定其成活率和增重状况。结果显示,用红线虫开口和用大平二号蚯蚓开口的仔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可以用人工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替代红线虫作为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但在仔鱼身体增重和体长增长方面二者略有差异,用红线虫开口的仔鱼生长速度好于用大平二号蚯蚓的,这可能是蚯蚓的皮肌囊较厚,粉碎细度不够导致仔鱼摄食率低或消化率较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二)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技术 1.植物饵料的培养技术:我们在轮虫培养、轮虫的营养强化和早期仔鱼培育过程中都要使用单胞藻,目前最常用的单胞藻是小球藻和等鞭金藻,Howell(1979)认为:在大菱鲆育苗过程中使用等鞭金藻,仔鱼的成活率比较  相似文献   

9.
过去几年我们对鲤仔鱼的开食饵料作过多种试验,都是以动物性蛋白为主的。采用这些配合饵料都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改变鲤仔有的开食饵料,主要靠添加其它一些质量好的饵料配合剂,考虑到鲤仔鱼个体发育早期段阶的生理消化特点:4—5日龄的鲤仔鱼消化酶的活性很低。很明显,分解和消化所吃食物的能力是不强的。因此,为了保证鲤仔鱼人工饵料的高效能,应含有必要数量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饵料中掺入一些引诱物,增强饵料对养殖鱼类的吸引力,是提高养殖效果的主要潜力之一。1984年夏,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有人进行了专门试验,研究鱼类对饵料生物浸出物以及饵料生物代谢物的行为反应。试验对象是幼鲤,从开始摄食的仔鱼直至一龄鱼。对仔鱼和50日龄以内,体长不足24毫米的稚鱼,用枝角类的浸出物,对更大的幼鱼则用摇蚊幼虫的浸出物作引诱剂。试验证明:幼鲤对食物气味和饵料生物浸出物产生反应的能力要到仔鱼发育未期才能真正形成,到稚鱼发育期,2~3月龄,体长35~45毫米时,这种行为反应和感受能力便很快形成,并达到很高的程度。资料表明,饵料生物的浸出物及  相似文献   

11.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弹涂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成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其永  张杰 《水产学报》1988,12(3):203-212
本文主要论述大弹涂鱼仔鱼阶段有关摄食和生长发育,以及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后3—5日龄即仔鱼危险期,正处于内源性(包括混合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颗粒有机碎屑是仔鱼的开口饵料,培育期间以底栖硅藻分解后形成的颗粒有机碎屑为饵料,其后期仔鱼成活率高达42.04%。6日龄起逐渐加投桡足类幼体和成体,其16日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可达6.15mm,平均体重1.24mg.  相似文献   

13.
在兢鱼的早繁育苗过程中(6~7月份),用商品微囊饵料和自制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等活饵料,观察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摄食率。结果表明,1、仔鱼阶段全部生物饵料组的兢鱼仔鱼成活率最高(40.0%),50%配合饵料组次之(31.0%),100%配合饵料组最低(12.5%),生长速度和摄食率没明显差异;2、稚幼鱼阶段的三组饱食率和摄食率没差异,生长速度以50%配合饵料组略快于全部生物饵料组和100%配合饵料组,存活率也以50%配合饵料组最高,生物饵料组其次,100%配合饵料组最低。研究认为,商品配合饵料可作为兢鱼在春夏季育苗中因生物饵料缺乏时良好的替代品,并对兢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有良好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暗纹东方■是名贵经济鱼类,其出苗率相当低,影响其出苗率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工繁殖存在一定困难,产卵孵化率较低;二是仔鱼的开口饵料质量不高,鱼苗畸形数较多。且后者对鱼苗的影响更大,如何提高开口饵料质量问题是摆在鱼类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一定浓度硒对开口饵料进行强化,以探讨和比较不同硒浓度、种类的饵料对初孵仔鱼的饲喂效果,为河豚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仔鱼的生态环境 在淮安水产养殖场河豚鱼育种基地,取用孵化 3天的暗纹东方仔鱼 1 200尾 (来源于人工受精孵化中同一出膜的 ),在…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的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以及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的鱼苗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洋仔鱼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以及胰脏发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其消化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对仔鱼发育过程中包括胃蛋白酶、胰酶、肠酶及其他消化酶的变化以及饵料组分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受精卵孵化及初孵仔鱼的饵料选择,仔鱼阶段海水比重,温度的调节等实验,研究了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牡蛎受精卵或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饵料是可行的。育苗的成活率与温度、比重、水质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早期仔鱼开口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早期仔鱼的摄食进行了分析。在水温20~32℃,盐度15~20,池水透明度18~25cm的环境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大弹涂鱼前期仔鱼发育阶段,其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1日龄属于内源性营养期;从孵化后2日龄至4日龄属于混合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仔鱼除依靠吸收卵黄囊和油球为营养以外,还从土池水体中摄食含有拟铃虫的颗粒有机碎屑以及少量的双壳类担轮幼体、面盘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孵化后5日龄开始进入后期仔鱼发育阶段,已属于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5~7日龄仔鱼基本上依靠摄食土池水体中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但还摄食少量的颗粒有机碎屑。大弹涂鱼仔鱼是碎屑食物链起点的捕食者,虽然有机碎屑并非活饵料,但它附着或包含着拟铃虫、底栖硅藻和细菌等活饵料,是由无生命的碎屑和有生命的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C组仔鱼生长指标略低于D组,但存活率为(74.00±2.29)%,综合指标显著好于其它各组。当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各占50%时,10日龄开始投喂组仔鱼的全长(13.07±0.13)mm,特定生长率(10.25±0.37)%/d,存活率(82.14±0.72)%,综合生长指标最好。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转饵期进行联合投喂的最佳饵料比例为50%轮虫+50%卤虫,最佳转饵时间为10日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初孵仔鱼不同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后期仔鱼阶段在饵料、水质调控等方面的试验,探索了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牡蛎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开口饵料比用BP、虾片作初孵仔鱼开口饵料的育苗成活率提高432.16%;后期仔鱼至稚、幼鱼阶段育苗池水质的优、劣,对育苗成活率关系密切;经过53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2.86cm的幼鱼4.91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4.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