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紫花白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对照(CK)、氮磷(NP,N 120.0 kg/hm2、P2O5105.0 kg/hm2)、氮钾(NK,N 120.0 kg/hm2、K2O 120.0kg/hm2)、磷钾(PK,P2O5105.0 kg/hm2、K2O 120.0 kg/hm2)、氮磷钾(NPK,N 120.0 kg/hm2、P2O5105.0 kg/hm2、K2O 120.0 kg/hm2)5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5种施肥处理马铃薯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块茎产量(鲜)均表现为NPK〉PK〉NK〉NP〉CK,NPK处理较PK、NK、NP处理全株及块茎干物质积累速率都明显提高,达到0.05显著水平。5种处理单株茎叶总干物重为NPK〉NP〉NK〉PK〉CK,分配于地上茎叶的干物质率为NPK〉NP〉NK〉CK〉PK,分配于块茎的干物质率则为PK〉CK〉NK〉NP〉NPK。[结论]氮磷钾配施有利于促进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地下部块茎形成与增长;在其他2种养分配合施用基础上,增施氮肥对地上茎叶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磷肥次之,钾肥最小。而对地下块茎的促进作用则以钾肥效应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在黄泥田土壤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施肥结构。在云南省通海县龚杨村实施11a的定位施肥田间小区试验,研究①不施肥(CK)、②氮磷钾化肥配施(NPK)、③农家肥氮化肥配施(OM+N)、④农家肥氮磷化肥配施(OM+NP)、⑤农家肥氮钾化肥配施(OM+NK)、⑥农家肥氮磷钾化肥配施(OM+NPK)等6种施肥结构对水稻、蚕豆高产、稳产、肥料贡献率和持续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平均产量OM+NP〉OM+NPK〉NPK〉OM+NK〉OM+N〉CK,蚕豆平均产量NPK〉OM+NPK〉OM+NP〉OM+NK〉OM+N〉CK;不同施肥结构肥料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OM+NP〉OM+NPK〉NPK〉OM+NK〉OM+N依次为32.1%30.2%27.8%27.6%27%,不同施肥结构肥料对蚕豆产量的贡献率NPK〉OM+NPK〉OM+NP〉OM+NK〉OM+N依次为18.4%16.3%14.3%13.6%13.3%。在水稻上以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和农家肥与氮磷钾肥配施2种施肥结构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较大,但两者之间差异不大;次之的依次是氮磷钾肥配施,农家肥与氮钾肥配施和农家肥氮肥配施3种施肥结构肥料,但这3种施肥结构间肥料贡献率差异不大。在蚕豆上肥料贡献率较好的3种施肥结构依次为氮磷钾化肥配施,农家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和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黄潮土地区合理施肥、优化栽培措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33年定位施肥试验基础上,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不同专用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宁麦13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变化。[结果]有机肥、无机肥、品种以及两两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施有机肥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除单施有机肥处理M外)。在施有机肥基础上配施化肥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产量,但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且与N、NP或者NPK肥配合施用效果相当。在不施有机肥的处理中,NPK和NP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高于N和CK处理,长期单施N肥并不能增产,需配施P或PK肥才有效。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主处理施有机肥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性减弱说明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弥补了无机肥施用种类不足的影响。[结论]在黄潮土地区,小麦生产中应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避免肥料长期单一施用对产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选用郑单958玉米品种,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的过程中采用单施N、单施P、NP配施、NPK配施、单施有机肥(用腐熟的猪马粪750千克/公顷)、N+有机肥、P+有机肥、NP+有机肥、NPK+有机肥9个处理不同的施肥措施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的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最高产量是NPK+有机肥和NPK配施处理籽粒的的产量分别为825.4千克/公顷和809.9千克/亩,最低产量是单施N和单施有机肥处理籽粒的产量分别为684.9千克/亩和682.5千克/亩,产量最高和最低的产量相差142.9千克/亩,不同施肥措施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55-6856
[目的]为菏泽地区冬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冬小麦-玉米连作中,以济麦21为试材,以不施肥为对照,设定了6个NPK化肥和有机肥料配施处理,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在冬小麦播种前使用,化肥在夏玉米生长期间施用。收获时测定生育性状和各重复的实际产量。[结果]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株高、穗长和穗粒数,也提高了冬小麦千粒重。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依次为NPK+高量有机肥>NPK+常量有机肥>NPK+高量麦秸还田>NPK+玉米秸还田>NPK+常量麦秸还田>NPK>CK。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提高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结论]配施有机物料比单施NPK化肥效果好,配施高量有机肥比配施常量有机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小黑麦对N、P、K、有机肥的原始反应。[方法]采用地表2 m以下的非耕作生土,研究不同肥料对生产上正在推广的饲料小黑麦中饲237各生育期植株生长状况、生理功能及成熟期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NP、NPK、M、NPK+M处理的小黑麦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均明显高于单施N、P、K处理及CK,而各生育期倒二叶SOD、POD活性明显低于单施N、P、K处理及CK,而且最终以N、P、K、有机肥配施小黑麦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最高。单施N、P、K肥处理对小黑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作用表现次序为N〉P〉K。[结论]小黑麦对NP配合施用反应敏感,同样对优质有机肥反应很敏感,同时表现出在逆境中生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红壤所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双季稻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测定数据结合调查获得的生态系统物质和管理投入资料,估算了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两倍氮磷钾配施(2N...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米硬度的影响。[方法]以21个粒形有差异的水稻品种为材料,设施NP与NPK两种处理,对稻米硬度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施肥处理条件下不同粒形的稻米硬度差异及粒形与硬度间的关系。[结果]施NPK肥的稻米硬度平均为79.6 N,只施NP肥的稻米硬度平均为75.8 N;NPK处理中的窄粒型、中等粒型、宽粒型比NP处理中的稻米硬度分别大3.2、3.34、.4 N。在两处理中,穗上部籽粒比穗下部籽粒硬度大,平均差异分别为3.96和3.65 N。[结论]施NPK肥的处理比只施NP肥的处理稻米硬度大;籽粒越宽,硬度越大,且施K肥能明显提高宽粒形品种的硬度;穗上部籽粒比下部籽粒的硬度大。  相似文献   

9.
经过20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等N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明显减产,NP、NPK配施能增加作物产量,且NPK配施处理的产量水平与N+粪肥处理接近,达到两季产738kg/667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蓝型春油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6种不同施肥处理对青海春油菜生长性状、产量、生物学产量及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有机肥(NPM)的油菜籽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CK、N、P、M处理)。NPM处理的油菜株高、单株角果数、千粒重、生物学产量、产值、成本在6个处理中均为最高,但纯收益为13 483.12元/hm2,仅为第3位。施肥可大幅提高油菜株高、单株角果数及千粒重,以NP和NPM处理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欣  韩晓增  宋春  梁尧  丁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292-3294,3333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后黑土供磷能力、磷素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3个施肥处理黑土进行生物耗竭盆栽试验,并用Hedley方法对土壤磷素形态进行研究。[结果]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施化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各形态磷素;与无肥处理土壤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与化肥处理土壤植株的生物量增幅分别为31.72%和54.65%;植株吸磷量分别是CK和NP处理土壤的2.1和1.7倍;长期施用有机肥的黑土经过2批油菜耗竭后,Resin-P只减少了0.85%,远小于Resin-P在无肥处理土壤和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的减少量。[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黑土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活性磷含量较高的水平,进而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曾泽彬  刘学锋  王一  李冬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77-13780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及排放特征。[方法]设6个处理,即有机肥(OM)、氮磷钾肥(NPK)、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秸秆(RSD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OMNPK)和不施肥(CK)。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制度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进行定位观测,分析该系统N2O排放特征、6种施肥制度对N2O排放的影响及环境因子与N2O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总量为0.73~4.51 kg/hm2,大小顺序为OM处理OMNPK处理N处理NPK处理RSDNPK处理CK,与不施肥相比,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517.8%、369.9%、275.3%、238.4%和212.3%,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在同等施肥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秸秆可有效地控制N2O的排放。[结论]小麦季、休闲期和玉米季对整个轮作周期N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30%、10%和60%;肥料施用是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小麦季和休闲期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降雨是影响玉米季土壤N2O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偏低是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季和休闲期出现N2O吸收现象的主要原因;若控制川中丘陵区紫色土WFPS50%或80%,则可抑制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13.
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托25 a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4M+3/4NP)、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大小顺序表现为MNPK>1/4M+3/4NP>1/2M+1/2NP>NPK>M>CK,MNPK、1/4M+3/4NP处理分别较NPK处理籽粒增产12.42%、2.04%。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为50.17%~65.40%,其中,施用有机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水稻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籽粒的比例均较CK和NPK处理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比CK或NPK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显著优化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各农艺性状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2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转运,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最高的施肥方式。[方法]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Saleque等介绍的方法对各种施肥制度的表观经济收益以及收益率进行评价。[结果]2NPK、NPK以及NP处理所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处理(P0.05);从投资收益率来说,NP处理由肥料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率最高,其次为NPK处理,2NPK处理投资收益率较低,仅为NPK处理50%左右。因此,从经济角度讲,现行的推荐施肥方式具有最好的经济回报。[结论]该研究可为生产上水稻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肥料与保水剂对膏桐幼苗生长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慧蓉  胡广琴  欧光龙  马焕成  王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02-15704,15706
[目的]为荒山造林与膏桐栽培的合理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膏桐良繁基地内布设肥料试验区和丙烯酰胺类保水剂施用区2个试验区。肥料试验区分别施用钙镁磷肥500g、NP复合肥200g、钙镁磷肥500g+NP复合肥200g,以不施肥为对照;保水剂试验区分别施用保水剂20、40、60g/株,以未施用保水剂区为对照,研究双江县膏桐良繁基地肥料与保水剂对膏桐幼苗生长与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复合肥与钙镁磷肥配合施用具有促进膏桐幼苗良好、稳定生长的作用;40g/株保水剂施用区膏桐幼苗成活率明显提高,且幼苗生长稳定、整齐。施肥导致试验区土壤有机碳降低,少量多次的肥料配合施用对砂质土壤养分补充效果较好;高剂量保水剂施用导致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略减,40g/株的保水剂用量可改善土壤速效养分供给。[结论]适量施用保水剂(40g/株)可提高膏桐造林成活率,复合肥与钙镁磷肥配合施用可保障膏桐壮苗生长。  相似文献   

16.
设CK(不施任何肥)、NK(施氮、钾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K+PM(施氮、钾肥+猪粪)、NP+RS(施氮、磷肥+稻草)、NPK+RS(施氮磷钾肥+稻草)7个处理,通过2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制度下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平衡施肥处理(NK、NP)土壤各氮素含量增加不明显或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长期平衡施用化肥的NPK处理,土壤各氮素含量均有增长,与CK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无机、有机肥长期配施处理NK+PM、NP+RS、NPK+RS在单施化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氮素养分的含量.双季稻种植制度下,长期平衡施肥,尤其是无机、有机肥配施能极大地增加红壤性水稻土各氮素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氮素肥力,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剑麻“3414”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对剑麻生产的影响。[方法]在麻园开展"3414"试验,分析肥料使用后,土壤供肥能力、植株对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结果]在一定的施用量范围内,随着N施用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而达到一定的极限时,产量反而降低;P、K的施用量对产量产生效果的趋势是相同的,其规律不明显,可能是土壤P、K含量已充足。试验检测发现,叶片镁含量缺乏,施镁肥可显著促进产量的提高。[结论]该研究可为精准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肥料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