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产业聚落景观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象征。在景德镇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茶业聚落景观和瓷业聚落景观两大产业聚落景观的良性互动,形成了景德镇(古代浮梁)地区文化景观的多样发展性。本研究通过对茶业聚落景观和瓷业聚落景观的良性互动,以符号学研究的视角,来构筑古代景德镇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一个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不致迷失的坐标。笔者从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在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对策研究,以建立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和乡土性双重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塑造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空间载体中的社会共识体验,达到建设地域文化景观有机生命体系的主要目标,并期许对现今的景观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4.
从“八景”考察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区域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78-17981
以黄河上游地区的西宁、兰州、银川等代表性城市"八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自然生态内容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八景"的山地、水体景观;在人文生态内容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桥渠渡口、亭台楼阁、宗教寺院、历史遗迹、生产生活景观。在此基础上,对黄河上游地区"八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总结出其山地景观贯穿全区、水体景观各有侧重、桥渠渡口多在宁夏、宗教寺院遍布各地、园林艺术引入城市以及以历史遗迹传承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了"八景"与区域生态文化的关系,指出其所体现的人文生态内涵对美化城市环境、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居民活动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认为"八景"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宗旨不谋而合,能够对黄河上游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以及城市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普洱市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景观—茶山为依托,结合景观功能需要,以"茶园的记忆"为主线,开展普洱市茶山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其设计理念强调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延续茶文化与湿地景观。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形成"一中心、四片、一环"的景观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景区景点进行意向设计。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用地主要表现在对高岭土的使用上,为了节省土地,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高岭土的使用量;为了维持和扩大瓷业生产,就必须保护现有的高岭土资源和开发新的高岭土资源.在保护和开发高岭土资源的过程中,瓷业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成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城区景观为例,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首先要挖掘和理解地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达到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成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城区景观为例,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首先要挖掘和理解地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达到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永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33-5435,5449
藻类在地球及地球生命演化和物质循环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强大的繁殖能力深刻影响着岩溶的形成与发育。在黄龙钙华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藻类的着色作用,钙华沉积作用和钙华溶蚀作用是同步存在的作用体系,水体中的藻类为景观增添艳丽的颜色,藻类促进碳酸盐沉淀是重要的钙华生物成因。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例如岩溶水缺乏时,藻类的着色作用与溶蚀作用会变得突出,大面积生长的蓝藻和生物侵蚀现象严重影响钙华景观的发育和观赏价值。笔者对钙华藻类在景观中作用的探讨为钙华景观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使用武汉市城市圈Landsat TM(1987、1995、2000、2005、2011年)五期遥感影像,采用机器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土地利用信息,进而提取水域信息,分别从区域和市域尺度上探讨了武汉城市圈1987-2011城市化过程中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机制,对水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域景观格局对城市化因子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在城市圈尺度上,城市化率、总人口、GDP以及建筑物面积等城市化因子均可以较好的预测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水域景观总面积与城市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在市域尺度上,不同城市影响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城市化因子不同,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城市圈和市域两个尺度上,水域景观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均呈现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非农人口比例增高、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化强度提高),水域景观面积先减少再增加,景观破碎度降低,稳定性增强,形状趋于规则,水域景观聚集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陈大鹏  高娟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72-10475,10525
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性的含义。从城市所面临的缺乏本土地域文化特征的危机出发,通过对白水县杜康东路景观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解析了白水县的城市文化背景、项目概况和设计定位、设计指导思想以及总体构思与节点布局,以探讨如何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本土地域文化,并且以地域文化为重要的创作源泉,吸收其有益的"基因",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从而更好地展现城市的鲜明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设计以渥江"一江两岸"和主干道景观工程为例,本着人文、生态、景观、共享开放的原则,在尊重和充分理解前期的规划意图的基础上,注重历史元素的提炼,充分挖掘当地本土文化特性,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到一江两岸的建设中,以创造出富有本土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3.
在对武烈河(安远庙至双峰寺段)及其周边现状植物种类、群落、潜在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段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规划,旨在使河流景观适应城市发展,保持河流自然特征、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的需要,彰显城市风土文脉,最终实现河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解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含义,认为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重大现实问题,近代城市文化景观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通过构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景观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视觉协调度、功能协调度、文化协调度3个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全面客观地评价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景观的和谐程度。得出太阳沟物质文化景观的协调度较高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沟物质文化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讨论城市文化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概念入手,以郑州市为例,结合郑州市文化资源特点以及公共空间景观的利用现状,分析郑州市文化资源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点,探讨文化空间景观营造对策,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许昌市城市绿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城市绿道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绿地系统优化。以许昌市为研究区,以景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许昌市的城市绿道规划。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绿道由河流绿道、历史文化绿道、园林景观路绿道、防护绿道和隔离绿道等5大类型组成,各类城市绿道交织成网状,构成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通过城市绿道将许昌市中的主要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文化教育场所、商业步行场所、体育健身场所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城市绿道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步行空间,连接自然、历史与文化,进而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17.
从乡土景观的概念内涵出发,总结出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运用的原则和方法,以期把乡土景观融入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从而体现城市园林的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浅析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优势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园林城市是从中国几千年对人居环境的构筑与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结合安康独特的区位优势,阐述了安康独特的地理特点、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优势,并且说明了安康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能够加快实现安康双创的目标,提升城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环境,能够为安康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楠  郁琢  卢笛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32-135
作为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地区开发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徐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旅游城市,正在积极进行城市滨水地区生态建设。通过对徐州市主城区滨水地区功能定位、开发模式、经济预测及景观构架的分析,引入"复合"理念,探讨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策略,营造既符合自然生态功能又推进现代城市发展的城市滨水协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