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可行性,利用公布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率分别从2%、1.7%和0增至85%、98%和22%。2)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转基因大豆可使杂草管理便利化和高效率。3)可能存在问题是:提高单产和增加利润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是大豆原产地并具有独特的消费结构,而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会对中国大豆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生产转基因大豆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建议:继续禁止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大豆,简称GM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随着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大豆的培育和世界市场供给的增多,转基因大豆对我国的大豆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转基因大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大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成功将转基因大豆作为推动大豆产业发展的动力.我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转基因大豆品种,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转化技术和成功经验,立足现有技术,改进遗传转化体系.文章综述转基因大豆的应用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大豆遗传转化体系和大豆转基因方法,阐述目前转基因大豆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最近,转基因大豆是否对身体有害和如何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的话题引起热议.那么,非转基因大豆保卫战这场硬仗到底该怎么打?为此,20位大豆专家、学者以及大豆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为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纷纷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转基因大豆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中转基因大豆占有47%。基因转化技术迅速发展为大豆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论述了基因枪法、农杆菌转化法以及花粉管通道法的利弊,并分析了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现状,以期为转基因大豆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转基因大豆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当前第1、2代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其今后发展进行展望,以指导转基因大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大豆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分析转基因大豆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更利于转基因大豆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CNKI 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检索出2001~2015 年相关文献,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在转基因大豆研究中侧重基因表达以及农杆菌介导转换,而中国侧重于其本身,包括大豆的产业以及转基因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影响等。应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转基因大豆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基于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中的应用,从技术研发手段、外源基因挖掘、转基因大豆品种、大豆除草剂、种植面积、研发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发展中国大豆转基因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指出,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能力较为成熟,大豆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微弹轰击法,通过cp4、dmo、Pat、cry1Ac、fatb1-A等目的基因的表达,得到抗虫、抗除草剂、高油酸以及具复合性状的大豆品种,同时转基因产权保护体系比较健全,促进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而中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多为基础性研究,侧重于基因检测和再生体系培育,外源基因转化技术缺乏创新性,存在转基因安全性结论未定、舆论环境尴尬、研发体系不完善、审批过程复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开发数量少,高油、抗生素抗性等功能性基因挖掘不足等问题,制约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进程。今后应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强化产学研模式、完善转基因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转基因科普与监管,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曾是最古老的大豆原产地国家之一,代表优质大豆的中国大豆,在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后,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被贴上了"劣质"的标签,含油量低,水分高,杂质含量高,诬称"中国大豆一半都是沙子".1995年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但随着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被种种言论批判时,以转基因品种为主的进口大豆,则洪水般涌进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0.
PCR检测转基因大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性检测转基因大豆。[方法]以非转基因大豆和CP4-EPSPS转基因大豆为材料,以大豆内源基因Lectin和外源基因5-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CP4-EPSPS)为检测的目的片段,建立PCR反应体系。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大豆基因组DNA,并对所提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检测,确定转基因大豆的PCR检测限。[结果]改进CTAB法提取的大豆基因组DNA电泳条带清晰完整,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基因组DNA均可扩增出约409 bp的条带即Lectin基因,而只在转基因大豆中检测出CP4-EPSPS特异性片段;当转基因大豆的含量为100%~0.2%时,均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结论]该研究建立了转基因大豆的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的方法,研究其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差异。[方法]将供试样品用80%甲醇溶解提取,净化后用Wonda Sil C_(18)WR(4.6×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磷酸水溶液(p H 3.0)作为流动相,流速1 m L/min,柱温为40℃,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波长260 nm检测大豆异黄酮组分,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大豆最高,其次是豆芽、豆腐、豆浆。供试样品的大豆异黄酮组分中大豆苷相关系数为0.997 2,黄豆黄苷相关系数为0.999 6,大豆苷元相关系数为0.994 7,黄豆黄素相关系数为0.999 1,染料木素相关系数为0.994 2,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均低于算术平均值的10%。[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大豆及其制品的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d、Cu、Pb在大豆籽实各形态结构的分析表明,它们绝大部分分布于子叶中 ,种皮中也占据一定比例;Cd、Cu、Pb在大豆营养成分中的分布以与蛋白质结合比例为高 ,脂肪中甚少;Cd、Cu、Pb在不同类型蛋白质中以与球蛋白、清蛋白结合比例为高;大豆加工成豆腐、豆浆、豆芽后,Cd、Cu、Pb的含量较大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大豆加工副产物——豆渣及油脚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富含蛋白质、脂肪,是人类生活中优质的蛋白源和优质油的来源.对其加工利用一直都被人民关注.在大豆加工过程中余下的豆渣及油脚含有生理活性物质,对人类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豆渣、油脚的开发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豆渣为原料提取豆渣膳食纤维素,工艺产率为80%,产品纤维素含量为67.71%,并研制开发了大豆纤维系列食品.利用大豆油脚提取大豆天然维生素E,纯度为80%,其理化指标均符合食品添加剂标准.  相似文献   

14.
1 我国大豆生产单产水平偏低,产量增长缓慢。1991~2001年我国大豆产量增长缓慢,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很不稳定,播种面积在704~950万hm^2,单产在1410~1790kg/hm^2,总产由1994年1600万t下降到2001年1541万t。2001年底受进口大豆冲击,我国大豆种植收益下降,2002年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到872万hm^2,但是在有利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豆产业布局与大豆进口政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3月11日,农业部发布《转基因安全管理临时措施公告》(第190号),规定临时措施有效期截止到2002年12月20日。鉴于技术的原因,农业部于2002年10月11日发布第222号公告,决定延长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临时措施实施期限。按照此公告的规定,并制定了进出口“转基因农产品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刚  李凯  智海剑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6):3040-3059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Glycine max(L.)Merr.)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豆对SMV抗病基因的遗传标记定位、候选抗病基因的分析及大豆抗SMV的调控网络等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大豆对SMV的抗性遗传主要分为数量抗性和质量抗性,其中数量抗性的遗传主要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对不同SMV株系的质量抗性遗传分别由1对不同的显性基因控制。标记定位研究发现,大豆对SMV数量抗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大豆的第6、10和13等染色体上。22个对SMV具有单显性质量抗性的基因位点已被标记定位在大豆的第2、6、13和14染色体上,且定位的多数抗病基因位点两侧标记间的物理距离都在1 Mb以内。其中第13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数最多,有Rsv1、Rsv5、RSC3Q、RSC11和RSC12等10个,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有8个,如Rsv4、RSC5、RSC6、RSC7和RSC8等,第6和14染色体上各有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RSC15、RSC18和Rsv3、RSC4。参考大豆全基因组序列(http://www.phytozome.net/soybean),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表达谱分析及克隆测序技术等进一步缩小了大豆抗SMV候选基因的筛选范围。目前,在大豆第2染色体上确定的抗SMV候选基因主要有8个:Glyma.02G121400、Glyma.02G121500、Glyma.02G121600、Glyma.02G121800、Glyma.02G121900、Glyma.02G122000、Glyma.02G122100和Glyma.02G122200,在第6染色体上的是Glyma.06G182600,在第13和14染色体上的抗SMV候选基因分别有9个和6个:Glyma.13G184800、Glyma.13G184900、Glyma.13G187900、Glyma.13G190000、Glyma.13G190300、Glyma.13G190400、Glyma.13G190800、Glyma.13G194700、Glyma.13G195100和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Glyma.14G205000、Glyma.14G205200、Glyma.14G205300。基于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和转基因操作等技术,研究发现抗SMV相关基因Gm HSP40、Gm PP2C3a、Gm AKT2、Gm Cnx1、Gm SN1、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等参与大豆对SMV的抗性,属于正调控因子;而Gm EF1A和Gme IF5A等则增加大豆对SMV的易感性,为负调控因子。在综合SMV抗病基因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sv1和Rsv3介导对SMV极端抗性的调控网络模型。Rsv1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调控模型的建立为大豆抗SMV信号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sv3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的主要机制是通过ABA信号的传导,从而使胞间连丝处的胼胝质沉积以抑制病毒从最初侵染的细胞向健康细胞的转移。本文系统综述了SMV抗病基因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设计育种和抗病基因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展转基因大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发展转基因大豆有利于改革耕作制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推进科技进步,对于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磁场强度不同时间处理大豆萌发种子,通过分光光度计法测量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可以改变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在不同的磁场及处理时间条件下,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不同。其中150mT处理1h,100mT处理1.5h的大豆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最大,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9.3%,11.8%。该实验结果发现,磁场强度与处理时间的乘积为150mT·h时,大豆异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大豆食心虫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3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栽培管理条件下,对虫食数、虫食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余好豆百粒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大豆食心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虫食相关性状差异极显著;虫食数与单株粒质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虫食率与单株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虫食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他好豆百粒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乙醇为溶剂,以大豆豆渣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对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醇浓度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从大豆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温度70℃,时间3 h、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量为8.95 mg/1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