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苗期采用常规接种方法对38个供试品种进行了分小种鉴别,结果表明:对条中31号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的76%;表现感病的品种有9个,占24%。对条中30号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的74%;表现感病的品种有5个,占13%。对条中29号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7个,占供试品种的73%;表现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19%。成株期,在病圃中用条中31号、条中30号和条中29号等量混合小种对供试品种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病情基本稳定后,对混合菌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的74%;表现感病的品种有9个,占23%。无论在抗病类型中还是在感病类型中病情发展都有差异,在感病品种中,淮阴9628和莱农9226的普遍率、严重度分别为83.3%、20.0%和81.7%、20.0%,而95059和温麦6号的普遍率、严重度分别为22.7%、6.7%和57.3%、15.0%。此外,作者对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苗期采用常规接种方法对38个供试品种进行了分小种鉴别,结果表明:对条中31号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的76%;表现感病的品种有9个,占24%.对条中30号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的74%;表现感病的品种有5个,占13%.对条中29号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7个,占供试品种的73%;表现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19%.成株期,在病圃中用条中31号、条中30号和条中29号等量混合小种对供试品种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病情基本稳定后,对混合菌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的74%;表现感病的品种有9个,占23%.无论在抗病类型中还是在感病类型中病情发展都有差异,在感病品种中,淮阴9628和菜农9226的普遍率、严重度分别为83.3%、20.0%和81.7%、20.0%,而95059和温麦6号的普遍率、严重度分别为22.7%、6.7%和57.3%、15.0%.此外,作者对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目前在广东推广种植的11个丝瓜品种,通过室内人工接种,鉴定与评价了这些丝瓜品种的枯萎病抗性水平,结果显示:雅绿一号、夏绿3号和乐满田1号3个品种对枯萎病表现为抗病,宝利来二号、夏盛、雅绿二号、绿胜2号、美绿二号、春丰和绿宝春F_17个品种对枯萎病表现为中抗(耐病),而孖宝夏对枯萎病表现为感病,说明目前广东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丝瓜品种中绝大多数对枯萎病表现为抗或中抗.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主栽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潜力,以黑龙江省讷河市为玉米新区代表,对该地区推广的16个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4.81~36.30。玉米抗大斑病表现好的品种(病指≤15)为众单1号、齐山2号、龙单39等;中等抗病表现的品种(15病指≤30)为德美亚2号和龙单29;抗性表现较差的品种(病指30)为绥玉19;不同玉米品种按产量大致可分三个等级,即高产品种为齐山2号、海玉11号和甘玉2号等;中产品种为克单14、众单1号和哈丰3号等;低产品种为德美亚2号和绥玉13。从抗大斑病和产量水平综合分析,供试的16个玉米品种中齐山2号、海玉11和甘玉2号3个品种表现最佳,德美亚2号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种植的抗黑穗病糜子品种,对10个糜子品种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表现为高抗(HR)的品种有年丰3号、晋糜7号和赤糜1号,其中赤糜1号产量最高,晋糜7号次之,二者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表现为抗病(R)的品种有年丰7号、962-08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有年丰6号;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齐黍1号、年丰1号;表现为感病(S)的品种有年丰5号、雁黍8号,其中年丰5号产量最低,仅为2 456.2kg·hm-2,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广东苦瓜主要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目前在广东推广种植的11个苦瓜品种,通过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和评价了这些品种对苦瓜枯萎病的抗性水平。结果显示,绿王子油瓜、巨宝二号、海南大肉苦瓜、丰绿苦瓜和华研2号5个品种对苦瓜枯萎病表现为抗病;油绿三号、海南厚肉苦瓜F1、农得利苦瓜3个品种对苦瓜枯萎病表现为中抗(耐病);而杂交大顶103、翠绿三号和碧丰苦瓜对苦瓜枯萎病则表现为感病。说明目前广东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苦瓜品种中绝大多数对枯萎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油菜品种秦优10号、扬油7号和南农油2号等油菜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以及在里下河地区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油菜生产品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法。[结果]参试的10个品种中,优质抗性强的油菜品种对油菜实际产量影响较大。由于2010—2011年油菜生长期间特殊的天气,油菜抽薹开花结角期时间短,对油菜千粒重影响最明显。[结论]秦优10号、扬油7号和南农油2号品种综合性状优秀,因而产量表现较高。其在所有品种中生长及田间表现一直较好,综合性状占有优势,翌年可适度示范推广,秦优10号可以作为当家品种推广。宁杂21在田间各方面表现也不错,只要及时抗旱治虫,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扬油8号长势及表现也可以,翌年需进一步继续考察。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掌握今年全县冬小麦品种生长表现,给今年秋播小麦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甘谷县种子管理站配合天水市种子管理站于6月下旬对全县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繁殖及大田推广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现场观摩和鉴定评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谷县2013年秋播冬小麦品种布局意见。
  2012年全县秋播冬小麦34.18万亩,良种率为98.2%,重点示范推广种植兰天系、天选系、中梁系等系列品种,其中:川区大田种植表现较好的有兰天17号、兰天23号、兰天24号、兰天25号、天选43号等;干旱半山区表现较好的有天选45号、天选47号等;二阴半山及高山区表现较好的有兰天19号、兰天20号、兰天21号、兰天26号、天选50号、中梁26号、中梁27号等。这些品种均表现出明显的抗病增产性能。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花主栽品种对2种棉花苗期病害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新疆当前棉花主栽品种对红腐病和立枯病的抗性,为病害的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拟轮枝镰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新疆菌株,通过人工接菌条件下的室内盆栽鉴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新疆20个棉花主栽品种对红腐病和立枯病的单一抗性水平和兼抗水平。【结果】大多数棉花品种对2种病害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抗性差异;供试品种中没有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品种,多数品种对2种病害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仅有少数品种对红腐病或立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对红腐病表现为抗病的有中棉72号和新陆早53号,表现中抗的有中棉50号、新陆早57号和新陆早61号等5个品种;对立枯病表现为中抗的有新陆早53号、中棉72号和中棉50号等6个品种;对2种病害的兼抗性表现为中抗的有新陆早53号、中棉72号和中棉50号等6个品种。【结论】当前新疆棉花主栽品种中,对红腐病和立枯病均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缺乏对红腐病和立枯病高度抗病品种;对2种病害的抗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对立枯病表现为中抗的品种多数兼具对红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香料烟品种在云南产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料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保山怒江流域干热河谷香料烟产区,BS1号和BS4号表现较好,可以推广种植;克撒锡表现较好,应继续作为主栽品种种植;伊兹密尔表现尚好,应继续进行试验研究;SAM、卡巴库拉克和希腊1号等表现较差,不适宜在保山产区种植。②在临沧孟定等温湿度较高的香料烟产区,沙姆逊表现较好,可以推广种植;伊兹密尔和BS1号表现居中,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卡拉巴格拉和杰尼克表现较差,不适宜推广种植。③在临沧云县澜沧江流域干热河谷产区,继续以克撒锡和柯玛蒂尼为主栽品种,吃味型品种SAM作为备用种,应继续对BS1号和伊兹密尔品种进行栽培调制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葫芦杂种一代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葫芦杂种一代和亲本产量性状测定分析表明,杂种一代产量性状较其亲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势表现,除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始收期表现为负向优势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正向优势,不同组合不同性状优势表现不同。性状相关和亲子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结果数、果实发育速度相关显著,杂种一代大多数性状不同程度的受到亲本的影响。亲子相关分析为利用亲本表现初步预测杂种一代性状表现、杂交制种亲本选择选配和性状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同时为了了解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本试验以68个玉米杂交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此68个杂交种的产量比较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比较分析,选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种武314/2117。另外对千粒重、穗长、穗粗等十几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重。  相似文献   

13.
南疆地区春播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用16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各试验杂交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南疆春播条件下,玉米杂交种的穗粗、株高、穗长、出籽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选择抗倒伏、株高适中偏高、果穗中长、出籽率高和偏晚熟品种是提高籽粒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豌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4×6不完全双列杂交组成的24个F1豌豆(P.sativum)杂交组合8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表明,各性状配合力效应不同,同一性状不同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也各异;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的高低决定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特殊配合力效应的高低及其协调;加性和非加性效应都很重要,但株高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单株粒重、百粒重等七个性状表现为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品种产量增加与杂种优势效应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行数、穗粗、籽粒长、百粒重和中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株型的改善、雄穗分枝的减少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 L.)杂交新组合的产量表现和农艺性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对引进的22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筛选出了适合沛县生态环境条件的高产组合6个,明确了高产玉米组合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分析出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增减变化与产量高低表现均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西班牙引进9个食葵品种,在大田夏播条件下种植,并对其生育期、田间生育性状、产量及葵花籽性状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HS-1与HS-2具有较高的葵花籽与籽仁产量,并且葵花籽品质较好,适于在青岛地区夏播种植,可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8.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艳鲜  何金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0-7431
为玉米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在同样的施肥和管理条件下,研究产量不同的16个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三要素和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的穗部特征。在产量达到高产要求的5个玉米杂交种中,4个产量较高杂交种的穗粒数都在500粒/穗左右,属中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只有豫玉22为大穗型杂交种(穗粒数为580粒/穗),而穗粒数在450粒/穗以下的中小穗型杂交种没有一个产量超过11 250 kg/hm2。高产玉米杂交种具有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均高的双重优势;在穗部性状中,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大穗型品种,中大穗玉米杂交种更易获得高产,而小穗型品种则难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33个夏玉米杂交组合的7个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间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百粒重与单株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长>出籽率>百粒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因此,增加穗长、提高出籽率和百粒重,并兼顾其它性状是夏玉米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8个低酚棉品种(系)为亲本材料,按Griffing4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28个组合的F1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棉品种(系)间杂种F1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最大超标优势分别达到27.74%和24.59%,对亲本10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亲本一般配合力均达到显或极显水平,另有5个性状的组合特殊配合力达到显水平,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中无1051和中棉所18号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