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容庄  何承苗 《食用菌》1993,15(6):36-37
近年来,闽东地区代料栽培食用菌发展迅速,各类杂菌应运而生.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两种新的污染杂菌,病原菌经分离培养获得菌种,并在PDA培养基上培养长出的分生孢子接种于菌筒上,结果表现出与原来菌筒上的症状相同.经病原菌形态特征鉴定,分别为球二孢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的一个种.现将其病原菌的形态、症状特点和为害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蔡为明 《食用菌》1995,17(5):40-41
金针菇软腐病是由病原菌——异形枝葡孢(Cladobotrum vdrium Nee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自1989和1990年发现其对金针菇危害以来,该病的流行日趋严重,发病严重的菇场发病率高达80%以上,发生涉及范围从最早发现危害的黄岩、常山等地,扩展到本省其他许多金针菇产区,已成为金针菇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仅就病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及据此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2016—2017年采集的"红阳"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研究了"红阳"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差异,以期为"红阳"猕猴桃软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23株病原菌,获得登录号分别为MF498063~498065,MG775300~775302和MG775283~775299;病原菌分属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sp.及间座壳菌Diaporthe sp.,各菌属检出率为30.4%、30.4%、26.1%、8.7%及4.4%;聚类分析将23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弱致病力(26.09%)、中致病力(39.13%)、强致病力(26.09%)和较强致病力(8.69%)。  相似文献   

4.
从辽宁省法库市奥斯达菌业有限公司患褐斑病的金针菇病灶上分离筛选得到4个细菌菌株,采用回接感染实验法证明细菌05Y和05N两个菌株可不同程度地导致金针菇褐斑病的发生.通过光电比浊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克菌对金针菇褐斑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克菌在浓度为0.75‰时的抑菌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正>蛛网病(Cobwerb disease),又称软腐病。病原菌为树状葡枝霉Cladobotryum dendroides(Bull.)W.Gams et Hooz..异名:树枝状轮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 Fries,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葡枝霉属(子囊菌门、子囊菌亚门、粪壳菌刚、肉座菌亚刚、肉座菌目、肉座菌科)。双孢蘑菇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受到蛛网病病菌侵染。自  相似文献   

6.
刘伟  张勤德  王多文  何彩  曹虎  张军 《北方园艺》2018,(12):141-145
为了明确枸杞新病害叶枯病的症状表现及病原菌种类,2015—2017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具有代表性的枸杞种植园,对枸杞叶枯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回接试验分离病原菌并测定其致病性,对病原菌显微形态及ITS序列进行了鉴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枸杞叶和果实均可感染叶枯病菌,室内接种与田间回接和田间发病症状相同,叶子和果实的病原菌可以相互侵染,并在枸杞叶上和果上均表现出叶枯病典型症状;不同发病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158株菌株,形态观察表明,侵染叶和果实的菌株均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通过ITS序列,并结合形态特征进一步确定引起枸杞不同组织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alternate)。  相似文献   

7.
根腐病是近年上升为广西地区大棚厚皮甜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获得抗病种质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抗病种质材料.结果表明,致病菌株的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与前人报道的腐皮镰孢菌...  相似文献   

8.
采用隧道发酵技术,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菌渣为原材料,进行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制备.通过一次及二次隧道发酵的工艺控制,检测堆制过程中温度、含水量、pH及电导率等理化成分的变化,并结合出菇结果评价金针菇菌渣培养料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在隧道一次发酵过程中最高温可达74℃以上,整个发酵...  相似文献   

9.
采集金针菇工厂洁净区域的浮游真菌样本,通过对峙培养和真菌侵染性试验观察其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棘孢木霉(T.asperellum)、伞枝犁头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马菲氏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尖孢枝孢霉(Cladosporiumoxysporum)、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及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iticillioides)等12种浮游真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于或等于金针菇,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影响较大。其中哈茨木霉还能在已被金针菇菌丝封面的培养基上生长,具有竞争和侵染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从连作苹果园健康苹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对苹果连作障碍镰孢属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XC1,该菌对尖孢镰孢菌的抑菌率最高,达到79.83%.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gyr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目前菌株XC1已保藏于中国微生...  相似文献   

11.
去年的暖冬和今春的低温寡照,使陕西千阳、凤翔等地的食用菌发生了地碗病。该病病原菌为疣孢褐地碗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盘菌科盘菌属。该病主要危害平菇、蘑菇、金针菇。危害平菇的是褐盘菌,危害蘑菇的主要是硬皮盘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余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种类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茎点霉菌(Phona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为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室内毒力表明,20余种杀菌剂中以肟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0.038 0~0.156 8μg·mL~(-1)和0.017 4~0.643 6μg·mL~(-1),推荐作为猕猴桃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相似文献   

13.
从北京市金针菇出菇车间发现一种新寄主病害金针菇白色石膏霉病,将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病原菌为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其为粪生帚霉Scopulariopsis fimicola (Cost.et.Matr)。  相似文献   

14.
辣椒采后病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 ℃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且5 d后开始表现病害症状。其中果腐病、炭疽病、软腐病是辣椒采后的主要病害。辣椒采后病害主要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向果蒂和果身部位扩展,最后引起整个辣椒果实腐烂。辣椒果柄、果蒂是带有潜伏侵染菌较多的部位,从果柄、果蒂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有炭疽病、链格孢菌、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欧氏杆菌,从果身组织中只分离出炭疽菌、链格孢菌和欧氏杆菌。伤口是辣椒采后病害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通道,伤口接种的处理发病率高,无伤口接种的处理不发病。剪除果柄可明显减轻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辣椒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玉金香”甜瓜采后真菌病原物鉴定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甜瓜花期和不同生长阶段果实为试材,对采后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和典型病害的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从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上探讨病原菌在甜瓜生长阶段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采后极易发生真菌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粉霉病、白霉病和褐腐病.主要病原菌是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sp.).其中,甜瓜常温贮藏主要病害是粉霉病和黑斑病,低温贮藏的主要病害是黑斑病.“玉金香”甜瓜在从开花至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可受到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粉红单端孢霉的侵染主要发生在甜瓜果实成熟期;链格孢的侵染率最高;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花期和果实转色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金针菇栽培场地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金针菇细菌性锈斑病(即花菇盖)。斑点病是由萤光假单孢杆菌所引起的,病症局限于菌盖上,产生黑褐色斑点,有时菌盖开裂,形成畸形菇。此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发生;培养料过湿,通气条件差也能引起此病。  相似文献   

17.
开展基于金针菇菌渣的不同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及发酵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和稻草的混合配方的产量均高于常规稻草和纯菌渣配方,其中以金针菇菌渣和稻草比为1︰1的配方产量最高,比常规稻草配方增产19.7%。金针菇菌渣在经过二次发酵后能直接用于栽培双孢蘑菇,由于菌渣持水能力弱、易失水,需注意调节和保持合适的基料含水量,以获得稳定、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初步研究了枇杷花腐病在不同发病时期及不同组织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细菌不是引起花轴维管束变褐的最初病原菌,它是在维管束变褐之后寄生上去,引起花轴表皮腐烂的病原菌。(2)灰葡萄孢菌是在花腐病的中后期腐生上去的,应该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3)引起枇杷花腐病最初发病的病原可能与2种真菌有关,一种是引起灰斑病的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eriobofoliaDesm),另一种是长出粘孢团的真菌(尚待鉴定)。(4)室外接种拟盘多毛孢菌的花穗发生明显花腐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该菌可能是引起枇杷花腐的病原菌之一;而接种粘孢团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它可能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辽白金针菇2号菌株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金针菇1号菌株和韩白金针菇菌株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金针菇杂交2号新菌株。金针菇2号菌株子实体纯白色,菇蕾数多,菌柄粗细均匀,菌盖圆正且小,产量非常高,平均生物学效率达到150.2%。  相似文献   

20.
张晶晶  陈典  叶阳阳  黄珏  王勇 《北方园艺》2011,(16):148-151
为明确黑龙江省依兰县酸浆根腐病的致病菌,以发病地区的酸浆病根及地下茎为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对致病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腐皮镰孢菌(F.solani)与尖镰孢菌(F.oxysporum)为该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