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纵卷叶虫是水稻上的重大害虫之一,在溧阳市大发生至特大发生频率较高。经实践,2 0 1 3年在加强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尤其重视科学用药和防治策略的调整,一方面提高了防效,减轻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及虫源基数的积累,另一方面可根据防治情况适当减少用药次数,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虫是东沟稻区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其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消灭稻纵卷叶虫,我们对它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一、稻纵卷叶虫发生的基本规律(一)发生时间据1968—1971年连续四年观察,在东沟地区稻纵卷叶虫一年发生三代(次)。  相似文献   

3.
水稻纵卷叶螟在上海地区常年发生较重,2007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由于在四(2)代纵卷叶螟适期内防治时遇连续阵雨及人为等各种因素影响,错失了防治最佳时期,致使稻纵卷叶螟进入纵卷期,虫龄高,防治效果差,且由于目前尚缺少防治高龄幼虫的理想药剂,造成田间残留虫量、白叶率高。为寻找和筛选最佳防治药剂,对高龄纵卷叶螟进行有效防治,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7)稻纵卷叶螟。江苏省已连续5年达4级以上发生.预汁2007年发生程度仍达4~5级,其中,苏北3-4级。苏南、苏中4—5级,发生程度与2006年相近;预计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与2006年相近。(8)二化螟。目前主栽水稻品种抗性差。田外寄主多,虫源复杂,发生期拉长.有利于虫量积累:冬前稻桩残留虫量大多低于去年厨期。预计2007年全省发生程度为3级.略轻于2006年.沿江及淮北局部4级:预计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与2006年相近。(9)三化螟。冬前残留虫量较低。普遍低于去年同期。预计2007年发生程度为1~2级.沿淮、沿江局部3级,轻于2006年;预计发生面积800万亩次.与2006年相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害虫。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成为长汀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在1000~1333万hm^2。笔者通过多年的试验、总结出适合水稻生产实际的稻纵卷叶螟综合防治技术,将该虫的为害损失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达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为我县无公害优质稻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俗称稻纵卷叶虫、刮青虫、青虫、白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稻区的一种危害水稻的迁飞性害虫。 1为害症状  相似文献   

7.
对200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分析后,指出迁入虫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及防治不当是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危害轻重与水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扬中市在2003年前为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从2003年起该虫对水稻的危害不断加重,2003、2005年为特大发生年。为有效控制该虫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现对这三年来该虫特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稻纵卷叶螟在本地区水稻上连续大发生,部分田块危害严重。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户选用药剂不当。造成防治效果降低,残虫增多,是大发生、危害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寻找合适的药剂。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笔者于2003年进行了有关药剂防治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部山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0.50~0.67万公顷,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连续大发生,尤其是2005~2007年,未治田块稻纵卷叶螟白叶率接近100%,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笔者对这几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与危害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摸清了大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本文结合铜陵市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纵卷叶螟在当涂县通常每年发生2-3代,主要危害水稻。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先在稻叶上取食叶肉,随后在叶尖1-2cm处吐丝卷叶,先是白点,逐渐形成白色条斑,随着虫龄的生长,其取食量的增加,叶片危害越来越重,最后造成全叶枯白。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叶片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特别后期三片功能叶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本文主要阐述了稻纵卷叶螟在当涂县境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了其危害水稻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是我市水稻主要害虫,近年来连续大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安全生产,已引起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2006年我市稻纵卷叶螟仍属大发生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各代峰次明显,发生量大,田间虫卵量高,危害重.为此,我们狠抓预测预报,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在全市及时开展了六次以稻纵卷叶螟为主的防治战,有效控制了危害,将产量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主要表现为:迁入偏迟,但迁入峰次多、蛾量大;田间蛾量高,蛾峰期持续时间长,峰期蛾量大;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期长;发生面广,危害重.发生原因有地理位置特殊、虫源充足、食料条件适宜、气候条件有利、自然控制力差、防治不力等方面.稻纵卷叶螟防治应以保护水稻三片功能叶为重点,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同时注重选用抗(耐)虫品种、搞好肥水管理和保护天敌的综合防控策略及"压迁入代、控主害代,低龄幼虫期施药"的化学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彭进 《河南农业》2019,(16):36-36
一、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别名刮青虫、小扯苞虫、苞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该虫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小麦、甘蔗、禾本科等杂草,以幼虫吐丝,卷住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隐居其中,并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最后叶片只剩下表皮,剩下表皮呈透明白条斑状。每个虫苞只食一叶片,成纵卷,管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东港市水稻主要害虫,如稻水象甲、水稻潜叶蝇、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蝗、水稻负泥虫等的发生时期与防治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山区单季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无害化治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浙西南山区单季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稻纵卷叶螟频繁发生;二化螟连年中度发生,越冬虫量增加,发生期提早,为害明显加重;稻飞虱诱虫量与田间发生虫量逐年减少;稻蓟马成为秧田的重要害虫。病害方面,矮缩病严重发生;稻曲病和纹枯病发生程度加重。无害化治理技术以推广抗性品种、实施配方施肥等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田间病虫监测,适时防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改进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18.
纵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我们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一、发生和危害规律纵卷叶虫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受到以下各种因素的影响:1.水稻布局 1970年以来,我县水稻大面积改制,双季稻面积已扩大至50%,由过去的纯晚稻区变为双、单季稻并存区.纵卷叶虫的发生规律也随之变化,表现为发生期提早,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切实控制稻纵卷叶螟危害,本文结合南京地区水稻栽培现状,分析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对稻纵卷叶螟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幼虫量第4代大于第3代;危害高峰期比历年早,危害期长,第5代发生比历年同期平均轻.原因如下: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雨日多、雨量大,有利于成虫的迁入、交配、产卵和卵孵化;5月份气温回升快,水稻大田移栽提早,迁入成虫很快扩散于稻田产卵繁殖;第3代残存虫量和第4代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积累虫量大;6月上中旬及7月上中旬低龄幼虫盛发期雨日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等因素,造成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防控必须进行统防统治,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