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早茶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扩大早茶种植面积、科学规划茶叶种植基地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方法】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为例,选取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3个方面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地里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资料,定量获取各评价因子信息,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对早茶种植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翠屏区早茶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以及周边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12%;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中部的中丘浅丘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4.01%;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西部和东南部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场镇周边及河滩坝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4%。区域内94.46%的范围各项生态指标均达到国内适宜水平,区位优势明显。【结论】评价结果可为翠屏区茶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下一步重点发展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的乡镇进行规模化种植、针对早茶种植进行科学肥料配方的完善与应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163-2167
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综合视角对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适宜性进行分析。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土壤类型、生育期平均温度以及种植区与河流距离、乡镇距离和道路距离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红芸豆种植适宜性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性分布结果与实际状况基本符合,研究区高度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所占面积分别为370.42,699.95,650.95,262.68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8.67%,35.28%,32.81%,13.24%。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适宜性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干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建立一套基于"目标-准则-指标"3个层次的绿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新疆北屯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研究区绿地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设施功能分区与规划对策,为干旱区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林地(42.39%)和农田(30.32%)是研究区主要景观,有较好的生态基底;绿地极适宜区(23.6%)是绿地丰富、人类休憩和旅游较频繁的区域,高适宜区(32.1%)分布在极适宜区周围的地带,中适宜区(21.6%)现有植被生态功能较低、受间接人为活动影响较强、生态系统结构较差,低适宜区(14.5%)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差,不适宜区(8.2%)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硬质表面;结合北屯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发展需求,软质表面被划分为绿地生态恢复区、绿地生态保育区、中低影响发展区和绿地适宜发展区,对各区制订对策为北屯绿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饱和程度,本文以和田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10年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定值为0.660 1,处于超载状态,人口、耕地和社会经济发展与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从水资源合理利用、统筹人口和经济发展、调整区域能源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提高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土地生态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区土地合理利用,本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为干扰、生态功能区4类阻力因子建立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展开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并依据空间耦合关系,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可分为4级适宜区:Ⅰ级适宜区占地4 036.04hm~2,应以生态保护为主,控制一切开发建设活动;Ⅱ级适宜区占地3 828.51 hm~2,应保持河流、生态园林等景观类型,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Ⅲ级适宜区占地1 426.77 hm~2,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底线,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开展退耕还林;Ⅳ级适宜区占地692.11 hm~2,应秉持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6.
红富士苹果生态适宜栽培区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河北(内邱、顺平、承德、遵化)、山东(泰安、烟台)、陕西(白水)、河南(济源、洛阳)等红富士苹果的不同栽培区,采集果实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同时,收集当地的生态环境数据,建立了红富士苹果生态适宜栽培区的评价方程;经过评价分析认为,从综合适宜指数看,以陕西白水为最适宜,适宜指数大于100,河北内邱为次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80,山东烟台、山东泰安、河北顺平为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50,河北遵化为较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0,河北承德、河南济源为不适宜区,适宜指数小于0。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环境复杂且生态功能重要的金沙江流域为研究区,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2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模型定量评价2005—2015年金沙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和统计,进而得出其生态脆弱性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内生态脆弱性地区差异显著,上游生态环境较好,中游次之,下游较脆弱,河流流经地区比河谷两岸脆弱性低;流域内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脆弱性等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轻度、中度、潜在、重度和极度;2005、2010、2015年的3个研究时段内,金沙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分别为2.53、2.55、2.38,先略增长后减小,再加上极度脆弱面积持续减少,可见生态环境总体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作物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产区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基于气象、土壤、地形数据,构建适宜山地环境的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和方法。方法 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遴选18个生态指标构成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作物模型法构建,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生态效应,其他指标采用隶属度函数法分数值型和概念型分别构建。各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和适宜性函数构建玉米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的数据通过空间分析获得。针对山区耕地的立体分布特点,运用ArcGIS工具综合耕地利用、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经GIS的插值处理、统计分析,获得各评价单元18个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进而运用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寻甸县,全县耕地共划分为8 415个评价单元,其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4个方面适宜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比58%、86%、42%、90%。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50.6%,主要分布在中-东南部低中山丘陵区,中北部金沙江河谷,西部河谷槽区也有小范围的分布;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9.4%和4.6%,主要零星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区,而在西北部相对集中。结论 评价方法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山区耕地立体分布特点,研究区适宜性区划呈碎片状分布,分布情况与区域生产情况基本相符,气候和立地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景区环境的不断维持与提高,科学合理的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能够为景区生态质量提供很好的参考。该文以蚌埠龙子湖景区为例,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概况,其次介绍了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利用评价指标-评价指数-综合指数的3层指标框架模型,建立了龙子湖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以蚌埠龙子湖2014年Landsat TM影像、DE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计算处理,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依据EQI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与评价,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等级绘制龙子湖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级地图。  相似文献   

10.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和田连片特困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典型连片特困地区——和田地区各县市的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方法】以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DPSIR模型,将变异系数法和TOPSIS模型相结合,计算各研究单元的生态安全值并对其进行评价,将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人均GDP和贫困村的比例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结果】研究区生态整体呈不安全状态,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较大;研究区的生态安全与人均GDP没有必然的联系,说明只注重发展经济不一定能促进环境的改善;研究区的贫困村比例越高,生态环境越差,两者呈显著相关,表明扶贫工作是消除贫困和改善当地环境的必由之路.【结论】和田地区生态安全呈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的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协调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城镇生态格局。通过MCR模型,可将景观连通性因子融入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在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评价中考虑景观连通性,对优化景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为例,基于ArcGIS、Linkage Mapper等软件平台,综合景观连通性、生态敏感性等因子,对练塘镇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练塘镇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呈现外围较高、中心较低的特点,最适宜用地占比为11.63%、较适宜用地占比为19.62%、中等适宜用地占比为25.02%、低适宜用地占比为27.44%、不适宜用地占比为16.29%。适宜以太浦河、大蒸港沿岸林地等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核心区,朱枫公路沿线、泖阳港沿岸等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连接廊道,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的生态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并为类似区位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唐燕秋  陈佳  杨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58-19360
综合环境功能分区是实施环境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开展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目前国内研究较少。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构建了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GIS和RS技术,开展了土地现状、高程、坡度、起伏度、粗糙度和林地景观等单因子适宜性评价,叠加形成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将用地在空间上分成了最适宜、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和最不适宜5个等级。基于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了北部新区综合环境功能分区,并依据不同分区的功能、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策,对区域综合环境分区的思路进行了研究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为例,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过基础权重的确定,评定该区耕地整理适宜性等级,并划分等级区。结果表明,涞源县耕地整理适宜性划分为4个级别,分别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基本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其中,适宜整理区占涞源县耕地总面积的43.8%,比较适宜整理区占33.2%,基本适宜整理区占3.5%,不适宜整理区占19.5%。可以看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大,基本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植区域的生产状况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根据气候条件适宜性,综合考虑年平均气温、≥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指示植物等因素,初步把种植区按县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及不适宜区。结果表明,云南辣木适栽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依洛瓦底江和南盘江等水系的低热河谷区。这为云南省辣木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赫章县半夏生态适宜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赫章县耕地种植半夏的适宜性,促进赫章县农业结构优化及半夏产业稳步发展,以赫章县的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半夏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运用ArcGIS 9.3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4.0软件,在确定半夏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和评价单元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赫章县半夏生态适宜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赫章县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半夏的耕地分别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82%、63.6%、24.85%和4.73%;不适宜种植区土体浅薄,质地粘重,土壤有效磷等养分含量中等偏低。  相似文献   

17.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hys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000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2,3.0222,和2.9922km。,占地比例分别为34.8%,32.7%和32.5%。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生境的保护,需要加强对上坡位人为干扰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生态绿道,强化潜在适宜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次适宜栖息地向适宜栖息地转化。  相似文献   

18.
以延河流域为例,研究了基于G IS的植被恢复分区。在该流域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中,主要考虑对植被类型(乔木、灌木)及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降雨、坡度、坡向、温度等因素,并采用专家评分法给各影响因子权重和适宜性评价赋值。经过G 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模型建立及运算,得到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图,经过分类、合并,将延河流域植被(乔木)适宜性划分为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灌木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得到植被恢复分区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