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我省为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地区为大流行,杂交稻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感病或抗性不强,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生产上正在应用的或即将推广的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两高一优”农业服务。作者于1993年4月至10月在湖北省植保总站做了这个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1 供试材料 1.1 供试品种 共有10个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分别是:马协242、鉴真2号、D优64、马协63、汕优63、汕优64、威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对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一个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表现为中抗(mR),仅占1.9%,其余53个组合都表现感病,占98.1%。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30个杂交稻组合都不抗白叶枯病,而中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比为74%。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物学质量和营养与二化螟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早晚稻的两系法杂交稻、三系法杂交稻和常规稻中各选1个品种(组合),通过测定各品种的各生物学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研究3类型水稻品种(组合)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危害的影响。结果显示,二化螟的危害株率随水稻株高、外径的增加而加重;二氧化硅含量高的早稻品种和含量低的晚稻品种,二化螟危害重;还原糖和酪氨酸含量高的品种二化螟危害均重。早稻湘早籼24号、金优974和陆两优996的二化螟危害株率为0.33%、0.39%和0.72%,且随着株高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升高而加重。晚稻湘晚籼12号、金优217和两优527的二化螟危害株率为0.42%、0.86%和1.25%,且随着外径的增加、还原糖含量和酪氨酸含量升高而增加,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降低而增加。表明通过水稻的生物学质量和营养指标的检测可判定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用胚挽救法创建甘蓝×大白菜抗根肿病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良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的根肿病抗性,以2个甘蓝品种D2、B1为母本和2个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CR-英雄、CR-春美杂交,比较4个远缘杂交组合的亲和性,运用胚挽救技术获得试管苗并对远缘杂交种进行真假杂种鉴定、育性研究以及根肿病抗性鉴定来创建和筛选根肿病抗性新种质。结果表明,杂交组合D2×CR-春美的结荚率为86.08%,高于其它组合,而成活的幼胚数/授粉花蕾数和试管苗数/授粉花蕾数以组合D2×CR-英雄最高,分别达15.96%和8.16%,4个组合D2×CR-英雄、D2×CR-春美、B1×CR-英雄、B1×CR-春美分别获得23、8、2、2株试管苗。细胞学鉴定发现杂种茎尖的染色体是19条,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为真杂种。组合D2×CR-英雄获得的试管苗只有1个株系有花粉,花粉萌发率为0.90%,极显著低于母本对照的40.58%;对该组合的试管苗进行苗期抗根肿病鉴定,有8个株系抗11号生理小种,3个株系抗4号生理小种。表明通过胚挽救技术可筛选到杂交效率较高的远缘杂交组合以及抗根肿病材料。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具有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但所应用的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必须具有一定的抗性。为了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作用和运用抗病的杂交稻组合达到防治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的目的,作者于1981~1995年对本院水稻所杂交稻区  相似文献   

6.
武陵山区是稻瘟病常年发生流行地区。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受品种抗性及气候条件的制约.1989年,武陵山区大部分主栽品种如汕优63、D 优63、V 优63、V 优64等丧失抗瘟性,稻瘟病猖獗流行,发病面积254.6万亩,占该地区稻田面积的47.1%,稻谷损失7731.46万公斤,其中黔江地区发病面积81万亩,占稻田面积的69.2%,稻谷损失1 440.8万公斤.为了尽快选出抗病高产的杂优水稻组合及制种亲本材料,为今后品种的布局和稻瘟病的综合治理提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观察参试的12个水稻新品种组合在旱育水寄、旱育秧方式下,对稻瘟病的抗性表现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以中优169、F优993、宜香优2115、绵Ⅱ优838等4个品种组合的抗性和产量表现最好,可推荐在安龙县稻瘟病高发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许云峰 《植物医生》2011,24(3):37-38
通过对15个不同杂交中稻组合(品种)2年抗稻瘟病田间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特优627组合(品种)抗稻瘟病居首,其次是宜优673。特优627适合在德化县稻瘟病老病区推广种植。两优航2号已丧失抗瘟性,应淘汰,其他参试品种宜在历年稻瘟病轻发病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利用及策略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章琦 《植物保护学报》1995,22(3):241-246
近年因开展遗传育种与植物病理等多学科协作,我国常规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利用的抗性基因单一,大面积种植和新育成的抗病籼稻品种(系)所利用的抗病基因,几乎都是Xa-4。该基因系小种专化抗性,不抗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第Ⅴ型。该病原型近年在广东的出现频率上升,分布范围扩大,应引起注意。我国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组合的抗性不佳。本文分析了杂交稻改良抗性的特点,提出合理搭配和更新品种,拓宽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