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收获后利用夏季水热同步条件,实行“玉米与旱稻间作”.可亩产玉米700~900斤.早稻1000斤.经济收入是纯作玉米的二至三倍。济南农业间作套种研究中心通过在安徽、山东等多点示范,农民增收明显。  相似文献   

2.
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方式,只有不断输人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应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猛.在极大地丰富市场供...  相似文献   

3.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农业的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可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引导。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  相似文献   

4.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把农业的发展与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必须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畜牧业生产,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并能够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探索具有高效生态农业特性的桑园间作新模式,对提高桑园土地和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于1994年开始进行了桑、茶间作套种模式的试验。通过6年来的桑、茶间作套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桑、茶间作套种管理措施。1 试验地点和方法1.1 桑、茶间作套种地为松阳县斋担乡小石村杨美仙农户的山垄地,面积934m2。1.2 茶苗于1992年冬种植,选用无性系福云6号良种,宽窄行双条密植栽培;宽行距为1.6m,窄行距为 0.4m,株距为 0.2…  相似文献   

6.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是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内的一种尝试,是农民增收的护身符,农业增效的一张安全网,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护伞。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保险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及“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原则 ,在此背景下 ,无论是农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还是农业科研单位均面临着面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增强自身运转活力的严峻挑战 !因而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 ,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农业科技企业现在的发展还十分缓慢 ,但终究已经起步。为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企业 ,现根…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市的主栽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00万亩(每亩667平方米)左右,玉米生产技术推广是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通过多年来推广玉米生产新技术,使玉米的单产和总产有了较大提高。玉米间、套种技术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们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9.
《饲料与畜牧》2005,(1):1-2
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一年来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并对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会议指出,今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全  相似文献   

10.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为农民服务,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  相似文献   

11.
杨宇 《畜牧市场》1999,11(5):30-30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用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其实质是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合理开发、优化组合,以寻求最佳的配置效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及国家宏观调控把农业生产同工业、商业等相互产业部门的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相互关联、互惠互利的农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次实质性跨越:第一次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了僵化的农业生产体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第二次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找到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是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内的一种尝试,是农民增收的护身符,农业增效的一张安全网,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护伞。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保险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业农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1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在江西省南昌市发布《数说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巨变》,用一系列数据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农"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改革实践和辉煌成就,回顾7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历程,以实际行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也是首次利用数据对我国70年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利用原理,采用系统工程,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农林牧副渔)和农村建设,防止和治理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体系。为了加速发展上海的生态农业,有必要走“大生态农业”之路。所谓大生态农  相似文献   

16.
肖昆  黄国泽 《畜牧市场》1999,11(9):9-10
当今社会即将步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之后,将迈入知识化农业时代。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应用,世界农业的发展呈现生态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一、发展趋势简述1.生态化:为了克服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等弊端,农业向生态化发展势在必行。所谓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针指导下,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  相似文献   

17.
旱地宽厢宽带玉米套种紫花苜蓿种植模式,对旱地具有保水培肥的作用。不仅玉米增产,而且可以增加旱地种植牧草的收入,提高旱地单位种植效益。实现"一季多熟、一地多季",达到粮草双丰收,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生产效益。试验表明:该种植模式对玉米增产显著,可增产8.06%,对紫花苜蓿的产量无显著影响,是当前和今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草地农业系统工程是以草地生产业为主要内容,结合农田、林地、水域、加工、信息系统等多种资源和产业共同完成,并以畜禽为生产手段或纽带的现代系统性、精准化的产业。南方有很丰富的饲草资源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工程,发展南方精准养殖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最终达到开发闲置资源、增加畜产品产量、减轻北方草原压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大豆是一种生长期短、比效耐阴抗倒的作物,对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影响较小。大豆根瘤又能因氮,种植大豆还能养地,因而短合于与多种作物,果树间作套种;大棵作物间套种大豆还能减轻草害,既省工,又能保土。1.大豆与玉米间作大豆与玉米间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间作形式之一。大豆为豆科作物,直根系,株矮叶小,本身寄生有根瘤艻可以因氮,是需磷、钾较多的作物。玉米为禾本科作物,须根系,株高,叶大而长,属喜氮需肥需水  相似文献   

20.
杨汝荣 《中国草地》2001,23(1):6-10,45
草地农业系统工程是以草地生产业为主要内容,结合农田、林地、水域、加工、信息系统等多种资源和产业共同完成,并以畜禽为生产手段或纽带的现代系统性、精准化的产业。南方有很丰富的饲草资源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工程,发展南方精准养殖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最终达到开发闲置资源、增加畜产品产量、减轻北方草原压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