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4积温带,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最后导致产是下降;早播由于地温低,有粉种现象,保苗率降低较大,特别是对寒性较差的品种影响更大,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低珩正常播期,大豆产量亦比正确播种明显低。从试验结果看出在本区以5月7日前后播种最为适宜,平均产量比早播高11.8%,比晚播高8.0%。  相似文献   

2.
以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24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6月5、15、25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总生育期逐渐缩短,尤其对出苗至开花阶段生育期影响最大,对生殖阶段生育期影响较小。在开花期、鼓粒期、结荚期、成熟期,6月15日处理下的根、茎、叶片、叶柄、豆荚及单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干物质分配由营养器官逐渐向生殖器官过渡。大豆产量在6月15日处理达到最高,为3 310.27 kg/hm2,比早、晚播产量分别提高8.33%和13.66%。因此,大豆品种圣豆24在黄河中下游北岸的适宜种植期为6月15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农牧交错带春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春油菜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超早播(04-28)、早播(05-08)、中播(05-18)、晚播(05-28)和超晚播(06-08)5个播期下春油菜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春油菜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均随播期的推迟而缩短,播期每推迟10d,生育期缩短4~7d,生殖生长期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比例增加,超早播最低,为48.09%,晚播和超晚播较高,分别为54.70%和54.55%。5月中旬前播种,春油菜营养生长前期气温偏低,生育期内降水不足且多集中于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少。随播期的推迟,春油菜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生长迅速,生育期结束时茎秆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减少(晚播最小为29.5%),角果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增加(晚播最高为70.5%),但超晚播处理茎秆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增加(50.7%),角果干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量比例下降(41.8%)。春油菜单株角果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但超晚播春油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晚播春油菜出现了显著和极显著下降。【结论】建议农牧交错带春油菜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2009~2010年黑河大豆综合试验站开展了不同熟期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明确不同来源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生育期和产量表现,以筛选适合当地救灾补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晚播生育日数比早播缩短,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早播,最后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春季低温逆境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和J6518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期,分别为正常播期(on time)、早于正常播期14 d(E-14)、早于正常播期7 d(E-7)、晚于正常播期14 d(D-14)、晚于正常播期7 d(D-7)。结果表明,J6518和郑单958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株高、穗位和茎粗无显著差异;随播种时间的推迟,J6518和郑单958在拔节期和吐丝期,全株叶面积及干物质变化不大,但成熟期全株叶面积和干物质有下降趋势;产量方面,郑单958和J6518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有显著差异,且产量均在E-7时最高,可见适宜早播会使产量增加。因此,在呼伦贝尔地区没有遇到极端天气条件下,适时早播可延长玉米生育期,有利于玉米灌浆,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播期和密度对绿豆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绿豆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豆经常晚播的生产实际,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5月15日(I)、5月25日(II)、6月04日(III)3个播期和12万(D1)、15万(D2)、18万(D3)、21万株·hm-2(D4)4个种植密度对绿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第I播期,第II和III播期条件下,绿豆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有所下降,但绿豆生长率有所增加。同时,随播期的推迟,绿豆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千粒重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3种播期下,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使绿豆生长率、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增加,构建优良群体结构,在晚播(III)时适度密植(D3)的增产稳产优势更明显。总体来看,II-D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III-D3,2年平均值分别比I-D2处理高6.38%和3.08%。  相似文献   

7.
钾肥对北疆陆地棉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和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钾处理对北疆陆地棉棉花干物质积累规律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不同施钾肥处理棉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且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出苗后105d左右;其中,中等施肥量处理,棉株地上部总干物质、茎叶干物质和蕾铃干物质生长的最快时期提前,关键时期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增加,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显著增加,而且2a的皮棉产量分别达到1 514.95和1 785.88kg/hm2,比同年未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6.23%和52.20%,比高施肥量处理分别提高了6.46%和19.33%。中等施钾量可显著改善棉花品质,主要增加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强度和伸长率,但对马克隆值、成熟度指数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2019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试验基地进行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播期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其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及产量的田间表现,以充分发掘其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6月15日播种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4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器官分别为叶片、茎、豆荚和豆荚,生育后期积累的干物质由叶片、茎等营养器官逐渐分配至生殖器官豆荚;6月15日播期大豆产量比6月5日及6月25日播期处理分别增产13.92%和22.63%。因此,黄淮海及相似生态区6月中旬播种该品种,有利于调动植株生长因素,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更大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苗龄对简易育苗移栽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油菜简易育苗移栽的适宜播期和移栽苗龄,在大田条件下,以华双1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苗龄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单株角果数、有效分枝数、结角密度、干物质积累量、粒壳比明显下降,而每角粒数、千粒重、分枝高度、收获指数略有增加。不同播期条件下,均以苗龄40 d的油菜表现较优,分枝高度低,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干物质积累量高,最终产量高;苗龄30 d的次之。综合来看,在该试验条件下,油菜简易育苗移栽模式适宜的播期为9月20~30日,适宜的移栽苗龄为30~40 d。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Ⅰ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Ⅰ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Ⅰ1和Ⅰ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的叶片持绿、光合和系统产量特性。【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种植方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套作(IM)、大豆套作(IS))和施氮水平(不施氮(NN)、减量施氮(RN:180 kg N·hm-2)、常量施氮(CN:240 kg N·hm-2))对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以及其干物质积累和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大豆产量随施氮增加先增后降;RN下,IM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系统生产力指数(SPI)最大。套作下各作物的叶片持绿期更长,光合特性指标均较单作稳定,且在籽粒形成期优于单作;各施氮水平下,套作处理的绿叶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单作,IM的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天数比MM的分别晚7 d、5 d和1 d;IS的则比SS的分别晚7 d、0 d和11 d。相比单作,套作可以显著降低各施氮水平下玉米叶片的平均衰减速率,延长最大衰减速率出现天数,降低绿叶衰减程度。各作物的光合速率表现为套作高于单作,减量施氮高于常量施氮。玉米R2期,IM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比MM的高12.7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低21.30%;NPQ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RN比NN降低了17.11%。套作SPAD值波动幅度弱于单作,且呈稳定上升趋势;玉米R2期,IM比MM高34.52%,大豆R2和R6期,IS分别比SS高10.39%、29.48%;RN的SPAD值最高,玉米R2期,IMRN处理比IMNN处理高17.46%,MMRN处理比MMNN处理高35.02%;大豆R6期,ISRN处理比ISNN和ISCN处理分别高7.71%、6.67%,SSRN处理比SSCN处理高10.03%。【结论】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显著延长了叶片的持绿期;花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光合机构功能、叶绿素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比单作稳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强,充分发挥了玉米的生产潜力并增加了大豆产量,使得套作系统总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存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明确最适播期和播量。[方法]通过田间定期取样与室内实验测定分析,探索休闲期深松条件下,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播期播量的响应。[结果]旱地小麦越冬—孕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以早播少量(D1R1)、适期适量(D2R2)、晚播多量(D3R3)较高;干物质积累量生育前期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播量增加而提高,生育中后期以D1R1、D2R2、D3R3较高;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以D1R1、D2R2、D3R3较高,增产分别为6%~10%、11%~20%和5%~10%。相关分析表明,生育前期土壤蓄水量与拔节—孕穗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与穗数、穗粒数密切相关;生育中期土壤蓄水量与拔节—孕穗阶段和开花—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与千粒重密切相关。[结论]晋南地区旱地小麦适宜早播少量、适期适量、晚播多量播种,10月1日配90kg·hm-2可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3.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间距(45、60、75 cm,依次记为IS45、IS60、IS75)和不同结瘤特性的大豆品种(弱结瘤:贡选1号;强结瘤:南豆25号)对大豆根瘤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节期到盛花期,随着玉米/大豆间距的增大,大豆受玉米的荫蔽影响减小,根瘤数目和干质量增加;在始粒期大豆的根瘤数目和干质量达到最大值,表现为IS60IS75IS45;相较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的根瘤数目较少,根瘤干质量较大。从三节期到盛花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玉米/大豆间距的缩小而减少,主要分配在茎秆和叶片;强结瘤品种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小于弱结瘤品种。从始粒期到成熟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迅速增加,茎秆和叶片的分配率降低,荚果的分配率增大,强结瘤品种在成熟期玉米/大豆间距为60 cm时达到最大值。强结瘤品种各营养器官的输出率和贡献率较高,其平均产量比弱结瘤品种高2.94%,IS60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比IS45和IS75高9.77%和2.67%。相对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休闲期深松蓄水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黄土高原旱地麦区多数年份只能等雨晚播种导致产量降低等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和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方法】于2012—2014年度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以休闲期深松和当地传统耕作(对照)为主区,以9月20日(早播,T_1)、10月1日(适期播种,T_2)、10月10日(晚播,T_3)3个播期为副区,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休闲期深松较对照,两试验年度播种期3 m内土壤水分分别提高59—71 mm、34—52 mm;冬前分蘖数、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两试验年度分别提高穗数8%—18%、8%—15%,产量19%—36%、17%—22%,水分利用效率6%—21%、10%—12%。休闲期深松条件下,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冬前群体分蘖数、开花前植株干物质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但与早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植株干物质量以晚播处理最高,但与适期播种处理差异不显著;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传统耕作条件下,降水少的年份(2012—2013年度)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早播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产量也均以早播处理最高。此外,3个播期休闲期深松处理,穗数、穗粒数、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产量与开花前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相关性较开花后显著,且与开花前深层土壤水分相关性极显著。休闲期深松配套适期播种,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增加1 mm,两试验年度增产分别达17 kg·hm~(-2)、23 kg·hm~(-2)。【结论】休闲期深松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提高底墒;且休闲期深松蓄水条件下,采用早播和适期播种处理均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但最终以适期播种处理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采用深松蓄水前提下,10月1日播种可优化产量结构,实现高产与高效。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筋品种藁城8901的灌浆高峰出现在最晚播期,而弱筋品种SN1391出现在最早播期。藁城8901籽粒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后籽粒干重又有所下降,而SN1391从开花后7天始,直到花后35天籽粒干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两个品种所有播期处理的籽粒灌浆速度变化均呈单峰曲线。(3)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强筋品种藁城8901以晚播处理最高,弱筋品种SN1391以早播处理最高。(4)随着播期的推迟每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均出现在第二播期。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究纳米碳在作物生产中的肥效效果,通过2013年和2014年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控释尿素+纳米碳(CU+CRU+C)处理可显著增加大豆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该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最高,提高大豆苗期相对生长速率。试验结果还表明,2013年和2014年普通尿素+控释尿素+纳米碳处理的大豆产量比普通尿素(CU)处理分别增加24.5%和16.7%。在黑土生态条件下,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后可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苗期相对生长速率,使大豆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油菜简易育苗移栽的适宜播期和移栽苗龄,在大田条件下,以华双1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苗龄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单株角果数、有效分枝数、结角密度、干物质积累量、粒壳比明显下降,而每角粒数、千粒重、分枝高度、收获指数略有增加。不同播期条件下,均以苗龄40 d的油菜表现较优,分枝高度低,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干物质积累量高,最终产量高;苗龄30 d的次之。综合来看,在该试验条件下,油菜简易育苗移栽模式适宜的播期为9月2030日,适宜的移栽苗龄为3030日,适宜的移栽苗龄为3040 d。  相似文献   

18.
《山东农业科学》2019,(6):49-54
以登海605和花育36为材料,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4∶4间作、玉米//花生2∶6间作4种种植模式和2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2∶6间作模式较4∶4间作和单作更有利于玉米果穗、叶片和茎秆的生长;早播处理不利于花生叶片、茎枝和根系干物质重的积累,但可促进花生荚果的发育,且以2∶6间作模式最有利于花生荚果干物质重的积累。晚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玉米获得较高的百粒重和单产,而早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花生荚果和果仁产量的提高。综合分析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混合产量可见,无论是花生荚果和玉米混合产量还是花生果仁和玉米混合产量,均以晚播2∶6间作模式为最高,666.7m~2产量分别为1 069.65 kg和1 002.25 kg,分别较单作提高3.68%和17.04%。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不同大豆品种生育阶段与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的几个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播期对其生育阶段与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晚播缩短了大豆的营养生长阶段,而对生殖生长阶段的影响较小。晚播与正常播期相比较,叶面积指数相近,光合速率降低,呼吸消耗强度大,干物质积累减少。晚播将使大豆的产量水平降低,降低程度因品种生育期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豫中生态环境下高产小麦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播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晚播×小播量处理下,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表现最高(4.039g).播期对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显著,早播处理下的小麦有效群体最大(7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