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甘薯是河北易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成为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作物。但随着甘薯连年种植,各种病害也相继发生,特别是甘薯黑痣病,自1998年以来逐年加重,一般地块病块率达5.3%以上,贮藏期病块率达10%左右,最高的达90%以上。1为害症状及  相似文献   

2.
甘薯是河北省易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成为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作物.随着甘薯连年种植,各种病害也相继发生,特别是甘薯黑痣病,自1998年以来逐年加重,一般地块病块率达5.3%以上,贮藏期病块率达10%左右,最高的达90%以上.该病虽不影响薯块食用,但影响其贮存,且商品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出售.为了提高甘薯的产量和质量,减轻该病造成损失,笔者于2000~2004年对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甘薯是东山县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常年种植近2700公顷,不仅种植春薯和秋薯,而且还普遍种植冬薯,即9月以后种植,翌年3~4月收薯,因而整年田间甘薯生长不断,有利于甘薯小象虫的发生和连续为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根据2002~2004年全县普查,该虫几年来有回升加重的趋势,一般田块常年受害损失达10%-15%,严重的损失30%以上,个别田块损失可达90%以上,已成为东山县甘薯生产最重要的害虫。  相似文献   

4.
5%锐劲特防治甘薯小象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我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23.3万hm^2,年产甘薯111万吨。甘薯小象虫是沿海薯区最重要的害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并易引起病害。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轻的损失20%-30%,重则达40%以上,甚至绝收。为此,于2003年7-12月在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的甘薯地开展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甘薯小象虫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甘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茎线虫病(病原为马铃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我县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也是对内植物检疫对象.我县六十年代初仅零星发病.1974年发展到8.5万亩,占甘薯种植面积的43%;薯块坏烂量达3000万斤.病地一般减产10~20%,高的达30~60%以上.  相似文献   

6.
冀中南地区是甘薯传统种植区,以种植春薯为主,但早春季节气温偏低,干旱少雨,对鲜食甘薯种植影响较大.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技术种植鲜食春甘薯,可增高地温、节水保墒、防草节肥,利于薯块膨大,提高商品率,改善品质,可比常规种植增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7.
甘薯紫纹羽病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俗称抹帽坏、红络、留皮,是目前甘薯生产中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一。一般受害田块减少15%-30%,严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收。禹州市甘薯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占秋粘总面积的45%。甘薯的生产和加工是本市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为确保甘薯丰收,1991年开始,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0年,我市种植脱毒烘烤型甘薯北京553近1500亩,亩产量虽然达到2800公斤以上,但商品率只有60%左右,有40%左右的薯块存在个体偏大、虫孔多、龟裂严重等现象。如何提高烘烤型甘薯的商品率?  相似文献   

9.
2000年,我市种植脱毒烘烤型甘薯北京553近l500亩,亩产量虽然达到2800公斤以上,但商品率只有60%左右,有40%左右的薯块存在个体偏大、虫孔多、龟裂严重等现象。如何提高烘烤型甘薯的商品率?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甘薯深加工技术拓展,甘薯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种植品种呈多样化格局。甘薯生产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成为部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但在甘薯生长期,甘薯紫纹羽病近年发生有加重趋势,种植户对该病的识别、防控认识不足,收获期发现的病株往往是整株薯块坏死绝收。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期,据报道,重病区发病率在50%以上,直接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脱毒甘薯主要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病毒病是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甘薯感染病毒后种性严重退化、品质变劣、产量下降,一般减产20%以上.重者减产50%采用甘薯脱毒技术是防冶病毒病,恢复品种种性,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泉州市1998年开始从龙岩市农科所和福建农林大学引进脱毒甘薯种薯(苗)进行试种,增产幅度在10%-30%。近几年来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我市脱毒甘薯种植面积203万亩,占全市甘薯种植面积的25.4%,平均亩产鲜薯2047公斤,  相似文献   

12.
甘薯是罗源县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670hm^2左右,约占全县粮食面积的22%。甘薯瘟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后甘薯一般减产30%~40%,重者达70%以上、甚至绝收;甘薯蔓割病是我县甘薯产区重要的病害,一般年份株发病为5%~30%,有些重病田高达80%以  相似文献   

13.
莲藕腐败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藕集美食和营养滋补为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但莲藕腐败病却严重地影响着莲藕生产的发展。我县发病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20%左右.病田一般损失产量15%~20%,部分重病田的枯死株率达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4.
脱毒甘薯增产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8年在福建省9个点进行脱毒甘薯示范试验及田间系统管理,结果表明:脱毒甘薯生长势强、发棵早、茎叶生长快、叶绿素含量提高、薯块膨大早、结薯数多、薯块光滑、烘干率提高、抗逆性增强。脱毒甘薯大薯率提高8.1%~13.5%,商品薯率提高9.4%~15.3%,增产幅度达8.2%~28.3%,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编者按甘薯病毒病是导致甘薯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每年给我省造成近20亿元的经济损失。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脱毒甘薯不仅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薯块商品率和出干率也明显提高。我省普及种植脱毒甘薯,每年可增加鲜薯50亿kg,增加产值2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甘薯疮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涛 《福建农业》2006,(9):23-23
甘薯疮痂病是我市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近年来甘薯植株发生严重时,发病率常达50%以上,不但造成甘薯产量损失,而且病薯中淀粉含量减少,品质降低。为了摸清甘薯疮痂病的发生规律,并提供科学的防治技术依据,我校于2004—2005年对郊区几个乡镇甘薯主产区进行监测研究,现将其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甘薯是南安市最主要的薯类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666.7hm^2,长期种植新种花、湘薯75-55、金山57、台薯系列等老品种,加上农户留种自繁和沿用传统的栽培方式,导致出现品种混杂、种性退化、抗性差、产量低、品质下降等不适于甘薯食品加工的问题。为了促进南安市甘薯生产,南安市农技站在引进脱毒甘薯品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从龙岩市农科所引进脱毒甘薯品种(苗)试种,经南安市多点试验示范表明,脱毒甘薯的增产幅度达10%~25%,且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脱毒甘薯品种,目前全市推广面积已达2666.7hm^2,占全市甘薯种植面积的43.5%。推广脱毒甘薯栽培技术对提高甘薯产量、品质和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西芹是福清市渔溪镇红山村蔬菜基地的种植品种之一,经济效益看好,但随着逐年的连作种植,病害特别是西芹斑枯病发生较重。据近两年来对该病的调查结果表明,西芹斑枯病病田率达37.2%,一般田病株率达20.1%~32.3%,严重的病株率达68.7%以上;而且连作田块的发病率比轮作田块高2~3倍,对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严重威胁了西芹生产。 一、症状识别 西芹斑枯病又称叶枯病、晚疫病,生长期均可发生,但以生育中期发生最严重。叶片、叶柄和茎秆均可感病受害,但以叶片感病受害为主。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中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求覆膜栽培对春甘薯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生产特征的影响,以春甘薯品种冀薯99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甘薯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养春甘薯的干物质生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积累快、中间慢的台阶式变化,氮素积累表现为前期快速积累、后期出现流失的特征。与裸地种植相比,地膜覆盖甘薯的氮素积累量增加20.56%,但氮素薯块转运率降低9.33个百分点。覆膜处理促进了甘薯的干物质积累,但降低干物质向薯块转运量达28.27%,最终,覆膜甘薯较裸地减产1.86%。而汛期揭膜处理的产量效果明显优于全程覆膜。甘薯覆膜栽培时,雨季揭膜是明显提高甘薯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大豆主产区,常年种植大豆面积近30万公顷。近年来,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的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产趟及时拔除病株、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