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蚜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检验分布型方法测定了小麦蚜虫和蚜茧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均属聚集分布。在分布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计田间种群时的最适抽样数并计算了防治指标为5头/株时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2.
依据10块田的调查结果,经种群扩散指数和聚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根病田间白穗的分布属聚集分布;随着白穗经的增加聚集强度下降,当白穗率达到70%以上时则表现为均匀分布。保证抽样质量的适合理论抽样数量为2183 ̄2409株,并随着白穗率变化而异,比较几种抽样方法,平行式取样法最适宜。  相似文献   

3.
麦套棉棉蚜防治指标和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组建了麦套春棉、麦套夏棉和夏直播棉由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ar为害形成的不同卷叶株率和棉花产量损失率的相关式。分别提出了它们在亩产60~70公斤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麦套春棉1~3叶期和4~7叶期卷叶株率10%和18%;麦套夏棉和夏直播棉1~7叶期均为卷叶株率18%;三者蕾铃期均为卷叶株率10%。调查了棉蚜、棉铃虫和棉叶螨在上述三种类型棉田内的种群动态。提出了麦套春棉主要棉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1、棉蚜。1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10%。2、棉铃虫  相似文献   

5.
<正> 据调查,我国为害棉花的害虫共有310种,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为便于指导防治,现将几种主要棉虫的发生为害期和防治指标介绍如下: 棉蚜 一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  相似文献   

6.
松扁叶蜂卵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松扁叶蜂卵在松树上的分布型。用Iwao的回归方程、Taylor幂法则和四项聚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虫的卵在松树的不同层次和方位上均属于随机分布、提出适宜的抽样方法为5点取样、每点1至2株标准树、每株标准树仅调查南或北下层即可、此法既准确又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7.
麦红吸浆虫幼虫土壤空间分布型及取样查虫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吸浆虫发生区,选择不同类型麦田进行等距离抽样调查。各项聚集强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幼虫在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均数多大于2,说明此分布主要是由本身的生活习性引起的。据此进行几种常用抽样方法比较,从误差率看,以棋盘式10点取样代表性最强,传统的5点取样误差较大,代表性最差。在淘土试验的基础上,对减少总取土量,简化淘土方法,降低吸浆虫调查的劳动强度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宁县麦蚜种群空间分布与蚜茧蜂的跟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景观结构下麦蚜及僵蚜田间分布型变化和时间动态进行分析与模拟。发现当地蚜茧蜂10种,蚜小蜂1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僵蚜在时空上呈负二项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麦长管蚜聚集程度受田块景观复杂程度的影响显著,麦二叉蚜则不显著。2种蚜虫空间格局表现为扩散-聚集周期性变化,但周期性变化不尽相同。僵蚜分布与蚜虫分布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麦长管蚜跟踪明显高于对麦二叉蚜的跟踪。用Blackith种群聚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蚜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当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平均密度分别大于5.57、8.26/株时,聚集程度取决于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麦蚜种群数量具有显著性跟踪关系的蚜茧蜂主要有燕麦蚜茧蜂、烟蚜茧蜂及四川蚜茧蜂。  相似文献   

9.
油菜田野老鹳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野老鹳草在不同类型油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老鹳草田间分布是以聚集为主,在部分低密度田块呈现随机分布.Iwao的M*-M回归模型和Taylor的b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野老鹳草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有聚集和随机两种分布,且聚集强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其聚集原因,在低密度下为环境因子造成;当密度大于11.2株·m-2时,其本身也可造成聚集.抽样方法以大五点和"Z"型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0.
多纹豹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多纹豹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分布型属随机分布。四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五点式取样法精确度最高。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12.
1992~1993年对麦套春棉麦棉共生期水分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两年试验结果表明,4种套种方式共生期田间持水量变化动态均表现为:棉行间>棉株间>麦棉行间>麦行间;在试验范围内麦棉间距≥030m时,无论麦收前有无自然降雨,棉行间、棉株间持水量与纯作棉田(CK)差异不显著,而麦棉行间、麦行间持水量显著低于CK;3—2式和4—2式用水较为经济;套种田与CK持水量等同点分布区集中在距小麦边行030~040m处,各套种方式麦棉间距以030m为宜。  相似文献   

13.
第4代棉铃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研究了第4代棉铃虫百株不同3龄幼虫量与春直播棉、麦套夏棉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分别组建了它们的相关式。测定了在不同棉花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分析提出推广这两种种植方式棉花的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3龄幼虫10头和12头。  相似文献   

14.
棉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年多点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组建了棉蚜危害棉花1~3叶期、4~8叶期和伏蚜期棉花卷叶株率(x)和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式,分别为y=20.021e~(-8.9287/x)(n=29,r=0.8066,p<0.001)、y=19.925e~(-13.3779/x)(n=19,r=0.9006,p<0.001)和y=23.272e~(-12.2155/x)(n=12,r=0.7469,p<0.01)。结合目前我省棉花产量水平(亩产120~150斤皮棉)、防治费用等,提出上述三个时期棉蚜的防治指标分别为卷叶株率4~5%、7~8%和7~8%,均较我省过去的防治指标有所放宽。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短季棉新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9~2006年黄河流域麦套棉和夏播棉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以及不同年度间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6%的麦套棉品种籽棉产量集中在3 126.6~3 753.8 kg/hm2,夏播棉品种籽棉产量在2 430.0~3 010.5 kg/hm2;60%麦套棉和全部短季棉品种的纤维比强度未达标;枯萎病和黄萎病指数偏高;衣分变幅较大,铃重、子指相对稳定.麦套棉产量和品质年度间变化不大,枯萎病指数有升高趋势;夏播棉产量略有增高,抗枯萎病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了鲁西南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种植模式棉田中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和盲椿象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晚播棉——蒜套棉和麦套棉的盲椿象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直播棉,其中棉田盲椿象发生高峰期,蒜套棉和麦套棉未防区盲椿象百株虫量分别为直播棉未防区的4.56倍和4.45倍;8月份之前化学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棉田盲椿象的种群数量,盲椿象发生高峰期,防治区和未防治区的种群数量均在防治指标(20头/百株)之上;棉田播种时间越晚,减产幅度越大,麦套棉、蒜套棉和直播棉的减产幅度分别为38.4%、27.5%、22.1%。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麦棉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子有极显著的影响。麦棉套种棉苗迟发晚熟是由于预留行内光照、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条件较差所致。几种配置方式相比,以4行小麦宽0.6m,预留行宽1.0m的配置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棉株营养生物量与其最大载蚜量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棉蚜田间种群消长的规律。结论从为:由于棉株供给棉蚜的营养生物量与居住场所的季节变化控制着棉蚜的增长、生翅及扩散等特征而引起蚜群的季节消长,通过分析建立了四个与棉蚜种群增长、消亡、崩溃以及棉株营养生物量的消长有关的于模型,并通过此子模型建立了棉蚜田间种群消长模拟模型。此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棉蚜田间种群消长的一般规律,无疑对棉蚜种群消长规律的认识及预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夏季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寄主利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棉蚜种群年生活史的分化。【方法】采用定点、定株、定枝的系统调查及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方法,比较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棉花上棉蚜在主要夏寄主植物上的存活与繁殖能力。【结果】2006年和2007年的整个夏季,棉蚜的冬寄主木槿上均有滞留棉蚜种群存在,并且这些滞留棉蚜均以无翅型为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香瓜、西葫芦、南瓜、四季豆和西红柿等寄主上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仅极少部分个体可在棉花和豇豆上发育到成蚜并产仔,但产仔量极低,净增殖率多小于1。但是,滞留棉蚜经棉花寄主饲养多代后,能较好地利用棉花和南瓜寄主,表现出滞留棉蚜仍保持着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结论】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存在年生活史的多样性,同种群内存在异寄主生活史和同寄主生活史共存的现象;在木槿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棉蚜已经失去或降低了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棉蚜种群的转寄主生活史特性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