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分析农用地分等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密云县农用地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因素法”作为农用地的分等方法,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自然质量分等指数,对密云县农用地的等别情况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在密云县的应用方向以及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的县域农用地分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高县农用地分等为例,根据农用地分等的依据和原则,利用GIS技术开展农用地质量分等研究,并概述了农用地分等技术流程,评价单元的划分、分等单元质量分值的计算和成果图输出等几项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3.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中间成果,以农用地分等定级划分的单元为基础,对影响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其他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然后对每个单元的耕地质量进行量化,提出了一套从质量上定量的划定基本农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只查清数量、类型、分布等是不够的,更应该对其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农用地分等工作,基本掌握了农用地空间位置、数量、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和每个分等单元的上百个属性特征,为实现土地由数量向质量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因此本次研究将贵阳市二调与农用地分等进行数据转换研究,开展农用地分等更新工作,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是增加农用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土地开发潜力的适宜性评价,除包括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外,还应包括生态潜力分析,其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均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影响因素相关联.本文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土地开发生态潜力涉及的共同因素着手,研究该类因素对土地开发生态潜力评价的影响,以期建立土地开发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参考国家制订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利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并应用于湖北省仙桃市的农用地分等评价。首先,确定用于农用地分等的指定作物为中稻和小麦;然后,采用叠置法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根据土壤属性、作物经济数据和分等参数,计算分等单元综合指数;最后,利用等间距法将仙桃市农用地划分为三等,其中以1等为主,1、2、3等农用地分别占77.48%,13.76%,8.76%。  相似文献   

7.
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的要求,新一轮耕地质量分等需要将未投入使用、未体现现实质量,但具有开发潜力和潜在质量的耕地资源本底纳入分等因素中。标准耕作制度是耕地分等中计算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系统地从耕地资源本底的角度提出确定标准耕作制度的方法,对标准耕作制度的定义、确定原则、确定方法及结果进行更新,明晰耕地本底质量能更好地服务于三调耕地分等。基于耕地的气候资源本底和作物生态适宜性,应用定量模型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定性评价法进行分区归并和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建立地理要素与气候要素的空间关系,得到经过地形校正和优化的全国水热资源分布。2)依据熟制划分标准,得到不同水热资源条件下的全国潜在熟制空间分布。3)根据熟制和作物生态适宜性差异,进一步划分了12个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51个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4)结合作物种植优势和农业发展趋势,确定了不同分区内以熟制、作物组成配置为核心的标准耕作制度。以资源本底和作物生态适宜性为切入点确立了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体系,相比上一轮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地区在资源禀赋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典型耕作方式,可以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标杆”,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通过各项工程措施,使得耕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如何评价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针对土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特点,以福建省长泰县为例,研究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的参评指标,以及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以期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需考虑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水源类型、田块平整度等;同时,需对《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研究方法。运用实例论证方法、调查统计与综合分析法、模型法,在将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基础上,通过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的关系,计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理论生产能力,构建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土地整理工程的指标可以转化为自然等和理论生产能力评价的指标,根据整理前后的理论生产能力变化整理前后土地质量变化。运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合理科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还可以拓展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系数的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系数的形成角度出发,在把耕作条件认为是引起同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系数变化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土地利用系数的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方法,即运用比较法思想,在县域范围内选择若干与补充耕地土壤类型相同的参照地块,将两者的耕作条件逐项对比并量化,以此对参照地块的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修正,修正值作为测算补充耕地土地利用系数的依据,进而评定补充耕地质量等别,并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濮阳县同一种土壤类型的农用地利用等别及土地利用系数存在差异;采用比较法测算补充耕地土地利用系数,同一种土壤类型修正后的土地利用系数趋于一致,测算出的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较常见方法高出约1.2个等。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原农用地分等成果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体现了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耕地质量的提升作用,可以为耕地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滨海平原区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MAPGIS软件,运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科学类比方法进行研究。确定评定补充耕地等别的指标区,建立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补充耕地等别评定各因素分值,计算补充耕地等别,制定滨海平原区占补折算系数表。  相似文献   

12.
土地当量比计算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当是比是评价植制度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在综合分析了间混作群体土地当量比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界定了土地当量比的内涵,对土地当量比在不同作物群体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之可以评价任何作物群体的生产效果,同时对不同作物群体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为定量评价不同种植方式的生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摘要:由于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导致部分已建标准农田没有达到预期的吨粮田标准。为确保粮食安全,浙江省农业部门组织力量对已建标准农田开展全面的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文章提出了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发了“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系统”,实现数据管理、地力评价与统计分析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一等、二等、三等标准农田分别占33.2%,60.7%,6.1%,通过实地检验,评价结果符合生产实际。该项研究可为今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将河北省分成8个农业自然区进行分析,计算了春小麦、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4种主要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经过降水、自然灾害、土地质量等自然因素订正,分析了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通过对农田投入水平、历年来粮食作物产量分析,预测了河北省2010年和2030年粮食潜力总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GM(1,1)模型预测了2010年和2030年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及粮食单产发展趋势,结合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分别预测了预测期内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GIS的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确立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国家农业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托,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改进的标准赋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法为量化手段,以WebGIS为空间信息平台,构建了网络化、智能化的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系统实现了数据录入编辑、维护备份、信息查询、智能评价以及结果展示等功能。以江苏省仪征市为案例点,对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进行了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价系统对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关键技术措施,认为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是解决粮食可持续的关键技术环节。粮食可持续关键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粮食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昌芬  李团胜  张近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43-10544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探讨了基于MAPGIS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的建设,对其中图形数据的采集、拓扑关系的建立、图斑属性数据的录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说明,并简要介绍了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在农用地分等专题地图生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耕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建议。【结果】四川省耕地主要存在人均耕地少、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强度高、土壤侵蚀严重、施肥不合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建议】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立高效农作模式、开展耕地地力和土壤污染监测等,以加快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耕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建议。【结果】四川省耕地主要存在人均耕地少、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强度高、土壤侵蚀严重、施肥不合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建议】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立高效农作模式、开展耕地地力和土壤污染监测等,以加快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