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不同的发病梯度,分析连续2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利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了此病害的传播梯度模型,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的最佳模型。接种2个月,掖单1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最佳模型是x=9.606×EXP (-0.2829×d),海试16最佳模型是x=7.154×EXP (-0.2351×d)(x:病情指数,d:距菌源中心的距离)。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2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28 m;传播速度为0.4~0.5 m/d。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斑病空间流行动态模拟模型组建及传播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接种灰斑病菌,在田间形成不同发病梯度,分析病害传播的空间流行动态,利用SAS9.13统计软件分别构建病害传播梯度的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结果表明:1.指数模型和GOMPERTZ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单向传播梯度的最佳模拟模型;2.高斯模型是模拟病害平行于垄向和垂直于垄向方向传播的最佳模型;3.含有(x2+y2)形式的圆形模型和含有a (x2+y2)+bx+cy+d形式的椭圆形模型是模拟病害在二维平面上传播过程的最佳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得到病害的传播距离约20~50m。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空间传播动态规律,对葡萄霜霉病的传播梯度和空间分布进行定时定株系统调查。应用OriginPro 2019软件中曲线方程拟合程序分别构建病害的直向和多向传播梯度模型,并推导获得病害最大传播距离和传播速率。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初期病株集中在菌源中心附近,且单株病情指数偏低;随后菌源中心四周病株的病情指数急剧增加,且水平方向上单株病情指数呈现明显钟罩状分布。病害直向传播曲线呈中心式传播。Exponential模型是病害直向传播梯度的最佳模拟模型。病害在平行于(或垂直于)垄向的传播呈现典型的偏正态分布,由于风向和风速的不同,发病中心分别向北向和东向发生了一定的偏移。病害多向传播梯度呈钟罩状非对称分布,Gaussian曲面模型是拟合病害多向传播的最佳模型。利用Exponential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出东、西、南和北4个方向上的最大传播距离为19.3~41.1 m,日均传播速率为0.18~0.45 m/d。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已发表的两个小麦条锈病流行电算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将研究的病害传播范围等分成一定大小的正方形小区,并以其为空间传播的计量单元,确定各小区的方位和间距。利用Mackenzie的病害直线传播梯度模型,通过试验建立回归预测式求得b值。并根据子代病叶总数与子代发病中心病情的定量关系,求出中心点病情a。再经过随机数转换和重叠侵染转换,与已有的日传染率、潜育期模型相结合,组建了"XRZD-1"电子计算机模拟模型。通过多次循环可以推算和打印出逐日的各小区病害数量及形象化图形。实现了病害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协同模拟。  相似文献   

5.
 记述推证了国内小麦条锈病远程传播的十次事例。根据现有数据,导出了着落区发病数量因菌源区菌量和传播距离而变的对数回归方程。利用该式,可以在有适宜天气过程的条件下,根据菌量和距离预测一个潜育期后,着落区感病品种上的发病数量,这一初步成果,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菌核病子囊孢子传播距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90、1991年连续进行向日葵菌核病子囊孢子传播距离试验。在无菌条件下,种植向日葵做接收寄主,人工设置一个菌源点,观测菌源点向外扩散的发病梯度。两年试验表明,距菌源中.心越远发病率越低,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至少可达1600米。  相似文献   

7.
应用HYSPLIT-4模式分析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大区流行与病原菌的远程传播密切相关。预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是搞清病原菌的远程传播路线和孢子云浓度变化规律。气流是菌源传播的主要动力,因此,气流运动的物理模型是对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利用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 Reanalysis Data),基于HYSPLIT-4模式,对历史上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的经典事例(分别发生于1960、1964、1975和1983年)进行了分析,着落区孢子浓度时间序列模拟结果与观察到病害发生前几天的降雨事件是相符的,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的远程传播及发生时间可通过计算大气环流运动来预测,病原菌孢子的沉降除由于孢子自身重力而引起的沉降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降雨引起的湿沉降的影响。HYS-PLIT-4模式可用于探讨我国小麦条锈病区域间菌源传播关系问题,进行病害的预测预报,进一步指导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和越冬调查以及菌源区综合治理和小麦品种布局。该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也可为研究其它病原菌远程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的入侵机制和传播规律,选取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上罗村一块5 m×5 m样地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距离尺度下该研究区内豚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Ripley’s K函数和Taylor幂法则对该研究区内豚草的分布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豚草强度出现一个黄色区域,其值超过0.025株/cm~2;豚草种群在0~1.2 m空间距离尺度上呈极强的聚集性分布,且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大,聚集程度增强;泰勒幂指数b的估计值为1.5477,大于1.0000,说明研究区豚草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分布。  相似文献   

9.
以石羊河中游荒漠河岸植被优势种群沙蒿(Artemisia arenaria)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随着垂直于河道方向距离的递增,沙蒿种群由增长型逐渐演变为衰退型;② 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的格局特征为,在相对小的尺度上聚集分布特征明显,随尺度的增加聚集性减弱并逐渐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但距离河道近的沙蒿种群聚集强度大于距离河道远的种群;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均表现出幼体聚集分布,成体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③ 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不同龄级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出异质性。距离河道近的沙蒿种群中,形体差异大的植株之间具有正关联性,反映了互利的生态关系;距离河道较远的沙蒿种群中,形体差异小的植株之间具有负关联性,反映了互斥的生态关系;其他龄级植株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近距离传播,在已有的单项传播、圆形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模拟某一较短时间(数小时)内多风向、变风速共同作用所致的子代病害椭圆形传播模型。它是统计该段时间内的主风向及相应的侧方向风和反方向风,以其风速之比确定椭圆形分布的长短轴半径的比例以及分布中心在长轴上的位置,建立一种偏心椭圆锥体模型。其横截面为一个个椭圆,椭圆轨迹可模拟病害的等密度曲线,高度代表病情,锥体体积可模拟病害总量。
把组建的子模型已有的时间动态模型串联或结合起来,组建了病害时空动态综合模型"XRZD-2"。  相似文献   

12.
 昌黎鳳凰山一带葡萄栽培历史已有250年左右。近年来由于黑痘病害的流行,产量降低一半。过去虽曾以波尔多液进行防治,但因未能掌握当地該病发生的規律,故末获得預期的效果。本文为作者在1955年及1956年在昌黎县十里鋪乡对該病研究的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13.
核盘菌侵染循环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核盘菌科7个种21个代表菌株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分4种侵染循环类型:1.土传病害类型:包括人参菌核病、细辛菌核病和向日葵小菌核病菌,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2.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油菜、黄瓜、大豆、莴苣、萝卜、红花和紫云英菌核病,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3.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黄瓜、油菜、葡萄和大葱灰霉病,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未见有性世代,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侵染,以分生孢子和健病株接触构成再侵染。4气传、种传、土传病害兼有型:包括向日葵菌核病,其特点是子囊孢子从花或茎侵染造成盘腐和茎腐,菌核、带菌种子萌生菌丝体侵染造成苗腐和立枯。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抗病自交系黄野四-3、感病自交系8112和Mo17、耐病自交系478为材料,采用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T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合生物学症状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的侵染及其运转规律,试验表明玉米抗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抗系统传导,其次抗病毒增殖和细胞间扩展,但不抗侵入。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设置方块圃和穴植圃,进行小麦白粉菌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在方块圃测定单小种和混小种的流行速率;在穴植圃测定单小种和混小种的多项抗性指标,并计算了综合病指。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用流行速率、综合病指和抗性组分中的普遍率、严重度、产孢量推算的寄生适合度之间相关极显著,均可作为估计相对寄生适合度的代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几种长链醇和长链酸,在番茄上对TMV初侵染的抑制作用。测试了壬醇、癸醇、十一(烷)醇、十二(烷)醇、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等长链醇。试验的脂肪酸有二十二酸、二十二酸钠、混合脂肪酸和NS-83制剂。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含有1.1%二十二酸、35~36%顺-二十二烯-13酸(芥酸)、11~12%花生酸、12.4~12.7%亚麻酸、12.7~12.9%亚油酸、11~11.3%油酸、2.5%二十四烯酸、2%花生烯酸、4%木焦油酸、1.8~2%硬脂酸和3.1%软脂酸。这些脂肪酸的混合剂对侵染番茄的TMV的抑制作用与纯二十二酸单独的抑制作用相接近。NS-83制剂是由混合脂肪酸制备,防病效果更好,与目前其他一些抑制物质相比较,成本低廉,可用于防治番茄病毒病。此外,这种抑制物质似具有诱导番茄对TMV的初侵染以及对TMV和CMV产生耐病性的能力。其实际效果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试验,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人参锈腐病菌潜伏侵染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 Scholten]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在1-5年生外观无病斑的参根内,是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参根的带菌率和潜伏侵染点值,随根龄的增长而增高。3年生人参的根系中,主根对锈腐病菌的感染率最高。春季移栽3年生参根、盆栽鹿粪和50%禾穗胺600倍侵根,均对该病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