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家鱼(Major Four Chinese Carps)养殖中池塘水质的调节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鱼先养水.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能否有一个"肥、活、爽、嫩"的良好水质条件,是决定鱼摄食与生长的关键因素.在家鱼养殖中,可以通过水色、底泥颜色及水体理化指标等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好坏,并且根据其变化情况合理进行调节,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本文就家鱼养殖中池塘水质调节控制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于滨 《内陆水产》2001,26(8):33-33
在池塘养鱼中,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池塘水体特定的生态条件,使鱼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对鱼病进行预测,可以有效地减少鱼病的发生,降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下面介绍一些预测鱼病的方法,供养殖户借鉴。 1看鱼的摄食情况 在池塘水质良好、鱼体无病、饲料适口的情况下,鱼的摄食强度较大,抢食积极,并且摄食量稳中有增。这种正常的摄食状态在鱼苗鱼种养殖阶段基本可以保持;成鱼养殖阶段,由于池塘中鱼的相对密度较大,可能会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摄食异常,天气好转后,摄食又会恢复正常。如果在养殖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蟹池水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目前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养殖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河蟹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采用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池塘水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比试验,测定了池塘水化学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变化的原因,为河蟹养殖过程中有效调节池塘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池塘既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又是培育天然饵料的场所,所以了解池塘水质情况非常重要。要想养好一塘鱼,必须管好一塘水。要管好一塘水,首先要认识水质,并了解其变化规律才能进行科学调节。鱼池水质调整技术是建立在池塘生态学的基础上,通过鱼池水质调解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对水质变化的具体观测下进行综合人工调节。  相似文献   

5.
在海水养殖中,水质是养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良好的水质、底质可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环境,是使养殖生物得以良好生长的基础,也是减少病害发生、保证养殖成功率的主要条件。要提高池塘养殖刺参的产量和效益,同样必须对池塘的水质环境加强管理和调节。一、影响养殖池塘水质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池塘养殖水体改良与调控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池塘良好水质的一般特征、池塘良好水质的理化和生物指标、调节池塘水质的主要措施和改善池塘水环境的技术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池塘养殖水体改良与调控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河蟹价格回落,养殖效益下降,而黄颡鱼价格较高且平稳,因此,2000~2001年我们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套养黄颡鱼,进行养殖试验,获得成功,为河蟹养殖走出低谷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河蟹池套养黄颡鱼关键技术如下: 一、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系统通畅,无传染疾病发生,面积10亩~20亩,池塘淤泥10cm。  相似文献   

8.
在海水养殖中,水质是养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良好的水质、底质可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环境,是使养殖生物得以良好生长的基础,也是减少病害发生、保证养殖成功率的主要条件.要提高池塘养殖刺参的产量和效益,同样必须对池塘的水质环境加强管理和调节.  相似文献   

9.
池塘属于相对的静水环境,传统的粗放式养殖,一般由生产者(藻类)、消费者(鱼、虾等)和分解者(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生态圈,主要通过太阳辐射形成的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物质循环。而今通常为高密度的池塘养殖,需大量投喂配合饲料,造成代谢排泄物和剩料增多,加上因环境污染(废气、废水、酸雨等)而造成的水源水质不断恶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池塘水质往往复杂多变,即使是一个技术员按照同一规程进行管理的两口养殖水体和品种一样的池塘,其水质变化都将不同。而池塘水质在一年之中有季节变化,一天之中有昼夜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认识到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去把握运用,通过科学的改良措施进行就可以达到“养鱼先养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赵建国  王伟 《科学养鱼》2004,26(4):22-22
2003年3月,我们在滨湖宏发水产养殖场4郾4亩池塘中进行了黄颡鱼成鱼养殖试验。经过7个月的养殖,产黄颡鱼902千克,鲢、鳙、草、鲂鱼710千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郾池塘条件试验池塘4郾4亩,位于微山湖东岸湖滩处。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  相似文献   

11.
池塘是养殖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栖息、生长繁育的环境,池塘增产措施主要是通过池塘水环境来发挥作用的,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养殖效益,为养殖水生动物(鱼、虾、蟹等)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是池塘高产的关键措施,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有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浮游生物等,高产池塘水质的科学管理技术就是改善改良这些因子.……  相似文献   

12.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其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体质量200~300 g,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江苏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水环境条件往往成为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疾病发生情况~[1-4]。目前对于黄颡鱼养殖池塘水质因子研究,仅有张红等~[5]报道了池塘中氮磷的变化。该研究跟踪江苏省了南京地区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生态学试验方法,对鳜池塘和大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采用不同微生态制剂商品(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对鳜养殖水体水质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整个鳜养殖周期(苗种至商品鱼),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温度、溶氧、pH值与池塘养殖模式无明显区别;大棚养殖模式三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  相似文献   

14.
正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是指鲈鱼、黄颡鱼和其他鱼类在同一水环境养殖,其中黄颡鱼能吃掉病鱼体表的部分锚头鳋,预防鲈鱼寄生虫病的发生;适量搭配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鱼种,可以调节水质,改善鱼类生活环境。混养技术具有生态调节、互利互补及减少鱼病的优点,有利于鲈鱼、黄颡鱼等鱼类生长。因此进行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能减少能耗和渔药使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是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光唇鱼人工养殖的池塘条件、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主要技术,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光唇鱼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淡水白鲳80∶20成鱼池塘高效养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白鲳80∶20成鱼池塘高效养殖模式研究鲍传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系,合肥230036)在池塘养殖时主养品种(吃食性鱼)占80%,配养鱼类(滤食性鱼)占20%,投喂全价颗粒饲料,在养殖中保持良好水质,简称80∶20模式。这一健康养殖模式打破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17.
黄河滩以井水为养鱼水源,在合理的放养模式下,采用科学的水体交换、调节等措施,池塘中的饵料生物及养殖鱼类均能良好生长.试验池塘8.67hm2。总产鱼42510kg,每hm2产鱼4903kg。  相似文献   

18.
鱼儿离不开水,要养好鱼首先要养好并管理好池塘水体。水体作为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的生长。对于采用驯化养鱼技术来说,由于驯化养鱼,采取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投喂颗粒饲料,特别是池塘水体夏秋季节温度较高、日照时间长,鱼类生长较快,投饵量较大,排泄物增多,导致水质变化较快。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池塘养殖底泥污染和水质变坏的问题,采用机械设备调节养殖池塘水质。太阳能水质调控机可以将池塘底部淤泥抽取到池塘表面,将池塘表面水质较好的水射入池塘底部。太阳能臭氧水质处理设备利用臭氧对池塘底部进行杀菌消毒,改良水质。  相似文献   

20.
<正>利用河鲀鱼池塘进行海水立体生态养殖,就是将原有河鲀鱼养殖池塘进行曝晒、消毒肥水处理,利用池塘进行河鲀鱼的养殖,在此基础上套养南美白对虾和毛蚶底播养殖,通过鱼、虾、毛蚶的混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一方面鱼虾的残饵和粪便可作为藻类的肥料,起到肥水的作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