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墨天牛,而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又是防治松墨天牛的关键措施。为此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捕食性鸟类和病原微生物控制松墨天牛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高效利用和繁育松墨天牛天敌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效率,并提高林间天敌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采用"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种植茯苓"的方法,开展了疫木生物除害及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铁丝网罩就地隔离疫木、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利用疫木种植茯苓3种措施组合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对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可起到明显的阻断作用,降低了松材线虫对健康松树的致死率。"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种植茯苓"处理的病死木减退率达93.05%、防效达85.34%,为各处理中最优;其次是"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处理,病死木减退率为92.91%,防效为85.07%,与前一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疫木隔离+种植茯苓"处理的病死木减退率为88.62%,防效为76.03%,显著低于前两处理的防效。"疫木隔离+释放花绒寄甲"措施中的疫木未能充分利用;"疫木隔离+种植茯苓"措施虽然提高了疫木无害化利用价值,但未能增加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综合考量,疫木就地隔离后,在松褐天牛预蛹和蛹期释放花绒寄甲,待花绒寄甲羽化为成虫离开疫木后,在疫木木段接菌种植茯苓是利用生物技术对松材线虫病疫木进行无害处理的优良方法,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明确花绒寄甲是否适用于恩施地区防治松墨天牛,本文通过研究恩施市花绒寄甲与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点,开展在不同时期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与松墨天牛生物学特点在恩施市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花绒寄甲不同释放措施的防治效果为:结合其他天敌释放直接释放卵卡+成虫直接释放卵卡直接释放成虫;诱木打孔释放直接释放,且春季释放的效果好于秋季释放。将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卵卡加成虫一同释放,春季对松墨天牛的整体寄生率可达8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恩施市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是我国林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本研究通过在松材线虫病疫区布设诱木引诱松褐天牛成虫集中产卵,翌年在下一代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孔前清理林中诱木和枯死木,以及在诱木布设区同时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等措施,探讨对松材线虫病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林间设置诱木和释放天敌的样地内枯死木和衰弱木数量较对照显著下降,防治效果分别为71.27%和90.25%。防治后诱木处理区和释放天敌的样地内携带松材线虫的病木数量以及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也显著降低。释放天敌的样地和未释放天敌的样地内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分别为38.34%和3.92%,二者差异明显。室内人工接种天敌的测定结果表明,天敌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1~4:1的寄生率为12.5%~40%,不同比例的处理寄生率无显著差异。每根木段释放10头花绒寄甲成虫比释放4头成虫的处理松褐天牛的寄生率明显要高,分别为19.45%和4.11%。表明天敌在林间对松褐天牛种群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从而阻止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6.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天牛类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卵可以有效地控制包括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天牛类蛀干性害虫。嗅觉在寄生性天敌的寄主搜寻或定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花绒寄甲如何在复杂外界环境中利用哪些信号物质准确地搜寻到寄主松褐天牛目前还不明确。为此,本文测定了花绒寄甲对几种气味源的行为反应,对相关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发现,花绒寄甲对不同气味源的行为反应不同,趋于选择松褐天牛为害后的马尾松木段、松褐天牛幼虫及其虫粪。通过GC-MS分离鉴定出了18种化合物,通过因素扣除的方法分析发现,化合物D-柠檬烯和长叶烯可能是花绒寄甲在寄主定位过程中的信息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7.
综述国内外利用天敌防治松墨天牛的研究进展,阐述松墨天牛天敌的主要类群,包括花绒寄甲、肿腿蜂、白僵菌和昆虫病原线虫等,重点阐述这些天敌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综合来看,花绒寄甲、肿腿蜂和白僵菌仍然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天敌。  相似文献   

8.
山杨楔天牛(Saperda carcharias)近年来在新疆塔城市额敏县暴发成灾,造成大量杨树受害死亡,对当地防护林建设、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筛选出生物防治山杨楔天牛的有效天敌,选择4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该天牛幼虫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天敌均有一定的寄生效果(寄生率最高为46.33%,最低为19.27%),其寄生效果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Dastarcus helophoroides)>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苹小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1)=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2)。由于花绒寄甲只寄生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而肿腿蜂只寄生天牛1~3龄小幼虫,因此花绒寄甲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可分别作为生物防治山杨楔天牛中老龄幼虫和幼龄幼虫的首选天敌昆虫;由于山杨楔天牛在自然界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林间同时发生,因而建议在生产防治中同时释放这两种天敌昆虫,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防治多种蛀干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技术问题,本文选用大麦虫Zophobas atratus蛹作为繁育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配置的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所繁育出的每代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量、产卵前期...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相容性,观察4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性状、产孢量以及孢子萌发率,并选用Bb3275和Bb202菌株测定其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致病力以及对花绒寄甲的毒力;同时在模拟环境条件下,分别用Bb3275和Bb202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先侵染松墨天牛幼虫,再按1∶1比例将花绒寄甲与受侵染的松墨天牛置于同一环境下饲养,观察花绒寄甲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6孢子/mL至1×108孢子/mL时,Bb3275菌株和Bb202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和成虫的致病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经4种浓度Bb3275和Bb202菌株侵染花绒寄甲幼虫和成虫15 d后,仅在高浓度1×108孢子/mL时表现出轻微致死作用,但花绒寄甲的存活率均高于85.00%;模拟条件下,松墨天牛幼虫校正死亡率均在80.00%以上,而同环境下花绒寄甲幼虫和成虫均表现出良好的活力,且侵染率为0。表明球孢白僵菌和花绒寄甲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同时应用于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1.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商品化天敌昆虫在我国不同区域释放可能受到极端温度的影响和制约。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等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在我国南方应用时控害效果常不稳定。以商品化花绒寄甲成虫为研究对象,并以常温25℃为对照,研究不同高温胁迫条件(33℃、36℃、39℃、42℃和45℃)对成虫的寿命、生殖、体内营养物质及抗氧化物活性的影响,旨在综合评价花绒寄甲成虫对高温胁迫的适应能力,为探讨其在我国南方松林中最佳释放时机、控害效果评价以及种群稳定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胁迫(33℃~45℃)对花绒寄甲的成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且随温度升高而显著缩短,据此可将高温区划分为致死高温区(42℃~45℃)、亚致死高温区(39℃~42℃)和高适温区(33℃~39℃),其中花绒寄甲成虫在致死高温区内无法产卵,且卵块不能孵化;表明高温胁迫诱导花绒寄甲成虫产生强烈的抗逆代谢,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显著改变花绒寄甲成虫体内总糖、海藻糖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与此同时诱导花绒寄甲SOD、CAT活性的显著升高,POD活性的显著降低,与清除自由基有关。花绒寄甲成虫商品化种群耐受高温胁迫能力较弱,建议其在选择林间释放时间时,规避高温的潜在影响。应采用高适温区(33℃~39℃)进行驯化,以增强其成虫的耐高温及控害能力。  相似文献   

13.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产量,开展了低温保存对花绒寄甲卵活力的影响、替代寄主选择、成虫人工饲料配方、室内生活史等研究,并在后期初步开展了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的野外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保存0~60 d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经低温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可达70.87%,低温保存60 d后,孵化率降为65.81%;大麦虫可作为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最佳接虫比为1:5,此时化蛹率达70.40%,羽化率达94.03%;黄粉虫蛹、大蜡螟幼虫无法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黄粉虫幼虫干粉、大麦虫幼虫干粉、无菌水、脯氨酸、羟氨酸、丝氨酸、胱氨酸、葡萄糖、亚油酸混合配制的饲料使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达96.70%,单雌产卵量达161.10粒,产卵期持续43 d,是成虫的最佳人工饲料;经室内繁育的花绒寄甲一年发生2代,成虫寿命2~3年,卵期平均8.64 d、幼虫期平均6.63 d、蛹期平均36.88 d。花绒寄甲可用于防治桃红颈天牛,野外最佳释放比为8:1~ 10:1(天敌:天牛),虫口减退率达72.70%。  相似文献   

14.
寄生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经鉴定虽为同一种,但却表现出对其自身寄主的嗜好性,而对其他寄主趋性很弱。为明确其是否已分化为不同寄主种群,本文利用线粒体COI与ND5基因片段研究我国花绒寄甲6种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mtDNA-COI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6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24358,相同寄主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最大相似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符;mtDNA-ND5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88.1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11861,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ML树聚类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相符。  相似文献   

15.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于室内分别用鞘翅目的Zophobas morio蛹、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和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幼虫作为寄主,统计和分析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成虫产出数、成虫个体大小和过冷却点。结果发现: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的成虫产出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体长、成虫体重和过冷却点有显著影响。寄生Zophobas morio蛹的花绒寄甲幼虫历期(10.58 d)和蛹历期(30.17 d)均最长,成虫体长最长(8.68 mm),体重最重(360.22 mg),过冷却点最低(-18.81℃);而寄生麻竖毛天牛幼虫的花绒寄甲幼虫历期(8.94 d)和蛹历期(22.84 d)均最短,成虫体长最短(6.33 mm),体重最轻(184.38 mg),过冷却点最高(-16.50℃)。相比麻竖毛天牛和松褐天牛的幼虫,Zophobas morio蛹所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体型更大且耐寒性更强,Zophobas morio蛹是繁育更为健壮和耐寒的花绒寄甲种群的理想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天敌种类,探究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的组成以及天敌复合体中不同种群间的互作关系,为开展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对中国沈阳地区的美国白蛾天敌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地区有33种美国白蛾天敌,其中,寄生性天敌14种,捕食性天敌19种。在国内首次发现锦州细颚姬蜂Enicospilus kigasirae(Uchida)、黄须盆地寄蝇Bessa remota(Aldrich)和黑须菲寄蝇Phebellia nigripalpis(Robineau-Desuoidy)3种天敌可以寄生美国白蛾幼虫。通过对美国白蛾各世代和虫态的天敌多样性等指标分析发现,沈阳地区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优势种群由高到低为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a gregalis Yang et You,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Meigen),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各世代与虫期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在幼虫期复合程度较高,并且在第2代幼虫期复合程度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