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参与昆虫嗅觉感知过程的一类重要蛋白,其功能之一是结合运输外界气味分子通过淋巴液到达神经元树突。本文克隆了一个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8(GenBank登录号JQ675725)并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AlucOBP8基因主要在雌雄成虫触角表达。采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研究了重组蛋白AlucOBP8与7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33种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7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均不能与AlucOBP8有效结合,而植物挥发物中只有葎草烯(α-caryophyllene)和十二醛(dodecyl aldehyde)与AlucOBP8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8.74和9.99 μmol/L。绿盲蝽雌雄成虫对这两种化合物的趋向结果表明,十二醛对绿盲蝽雄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初步推断AlucOBP8为普通气味结合蛋白并参与寄主普通挥发气味的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2.
Bt棉有效控制了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然而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盲蝽(Heteroptera:Miridae)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有效的抗虫基因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本实验室保存的Bt杀虫基因和菌株为材料,对绿盲蝽进行杀虫活性筛选。利用本实验室先前克隆的Mtx类杀虫基因cry15Aa表达产物进行绿盲蝽杀虫活性测定,研究结果显示Cry15Aa蛋白对绿盲蝽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通过杀虫活性测定,获得对绿盲蝽有效的Bt菌株20株;对这些菌株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LC-MS/MS质谱鉴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可能含有Cry1Aa、Cry1Ab、Cry1Ac、Cry1Ae、Cry1Af、Cry1Ag、Cry1Ah、Cry1Ba、Cry1Be、Cry8Ha等十余种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有杀虫活性的蛋白片段,并且有4株Bt菌株样品中检出了Mtx类杀虫蛋白Cry15Aa的片段。但是进一步基因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菌株并不含有cry15Aa全长基因,推测这些菌株中含有Cry15类的新基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中可能存在对盲蝽有效的新型杀虫蛋白。本研究在发现了cry15Aa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对绿盲蝽具有杀虫活性的同时,获得了对绿盲蝽具有杀虫活性的Bt新菌株,对绿盲蝽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腰果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气味结合蛋白3(odorant binding protein 3,OBP3)功能及其嗅觉感受机制,利用PCR技术结合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其cDNA全长序列,利用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其在腰果角盲蝽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腰果角盲蝽HtheOBP3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QHI06949)开放阅读框为474 bp,编码157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分子量约为17.15 kD,等电点为5.14,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具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性信息素结合蛋白-普通气味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general odorant binding protein,PBP-GOBP)家族的保守结构域。HtheOBP3蛋白具有6个α-螺旋和3对二硫键,其中5个α-螺旋形成1个结合口袋。腰...  相似文献   

4.
羌烨  朱明华 《植物保护》2014,40(1):125-127
绿盲蝽是江苏南通地区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本文将绿盲蝽卵的发育过程分为4级,对各级的颜色与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明确了相应的发育历期。田间通过二代绿盲蝽卵量与发育级别的调查,结合发育历期资料,可准确预测二代2、3龄若虫的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5.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相似文献   

6.
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采用香草醛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缩合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明确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苗期顶叶中缩合单宁、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蕾期顶叶和棉蕾中芸香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铃期棉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田间缩合单宁、芸香苷、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高的棉花品种(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绿盲蝽的危害,而另外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则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田常见的音给有11种,具有经济意义的棉盲蝽主要有6种,即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言蝽、苜蓿盲蝽、牧草盲蝽和赣棉盲蝽。但对棉花构成威胁的,在我县则主要是中黑盲蝽和绿育蝽。近年来,由于栽培制度等原因,致使棉田育蝽种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有效地进行防治,笔者1991~1994年对棉田盲蝽的种群动态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较详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一、种群发生动态1.优势种的变化自50年代末期,棉盲蝽开始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当时主要是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ur)为棉田优势种,约占盲蝽混合种群的90%以上。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8.
绿盲蝽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葡萄园绿盲蝽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比较了绿色、黄色、蓝色及黑色4种颜色粘虫板和0.9、1.2 m及1.6 m悬挂高度对葡萄园绿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粘虫板及其不同悬挂高度对葡萄园绿盲蝽均有一定诱集效果。绿色粘虫板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颜色粘虫板,诱虫量占总量的35.94%。悬挂高度为1.6m的粘虫板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显著优于其它悬挂高度,诱虫量占总量的50.35%。  相似文献   

9.
烟粉虱为重要的入侵性经济作物害虫,对入侵地寄主植物存在选择性和偏好性。为明确烟粉虱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s)的相关特性,通过克隆其OBP8基因Btab OBP8,进行同源基因进化关系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利用基于荧光探针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的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测试了Btab OBP8与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功能。结果表明,Btab OBP8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与半翅目其它害虫的OBP8基因进化关系较远。Btab OBP8蛋白重组后,4种化合物即β-紫罗兰酮、月桂烯、柠檬烯和P-伞花烃将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到50%以下,其中β-紫罗兰酮和月桂烯与Btab OBP8的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分别为13.32μmol/L和21.53μmol/L。表明β-紫罗兰酮和月桂烯与Btab OBP8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推测Btab OBP8对β-紫罗兰酮和月桂烯的识别可能参与了烟粉虱对绿色开花植物的吸引和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僵菌对盲蝽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棉花盲蝽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而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这类害虫的唯一有效途径.为了探索盲蝽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在室内条件下利用浸虫法评价了7个白僵菌菌株对我国3个盲蝽优势种类--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致病能力.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不同种类盲蝽的致病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菌株C-1对绿盲蝽的致病力优于对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菌株07-2-3、07-10-10、07-10-11、07-10-12和07-10-14对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致病力优于对绿盲蝽.在7个菌株中,C-1对绿盲蝽2龄若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5.34×106个孢子/mL.菌株C-1的致病力随着绿盲蝽若虫龄期的增加而减弱.在浓度为1×107个孢子/mL时,菌株C-1对绿盲蝽2~4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分别为7.11、8.37和12.44天;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时,分别为3.14、3.87和4.95天.研究表明,白僵菌在防治我国棉花盲蝽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释放密度下红颈常室茧蜂对冬枣园绿盲蝽的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是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若虫的重要内寄生性天敌。2013-2014年,在山东省沾化县冬枣园开展应用红颈常室茧蜂控制绿盲蝽若虫的田间释放技术研究。结果发现,田间单株罩笼以蜂虫比1:50、1:100和1:200连续3次释放红颈常室茧蜂成蜂,2年对绿盲蝽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7.8%、63.8%和39.5%;2年3种放蜂比例连续3次放蜂对绿盲蝽的平均寄生率达60.4%,显著高于单次放蜂的寄生效果;大田3次释放红颈常室茧蜂蛹,按蜂虫比1:20连续3次放蜂,后续3个月调查结果表明放蜂园的平均寄生率为32.2%,是对照枣园的9.5倍。说明人工释放红颈常室茧蜂可以持续、有效地控制枣园绿盲蝽种群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小地老虎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ipsCSP2在雌、雄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解析AipsCSP2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并探讨其功能.本文基于小地老虎性腺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克隆AipsCSP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qPCR技术测定该基因在小地老虎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原核表达技术...  相似文献   

13.
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棉花轮纹斑病,是导致棉花早衰发生的主要成因之一,严重危害棉花生产。香豆素合成途径作为合成植保素的一条代谢支路,其产物能够抑制病原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为了揭示该途径在棉花抗链格孢菌中的作用,本文利用棉花皱缩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通过对棉花香豆素合成途径中编码关键酶基因的沉默抑制,来解析其在棉花抗链格孢菌中的作用,所选择的基因有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基因Ghpal、肉桂-4-羟化酶(C4H)基因Ghc4h和4香豆酸-辅酶-A(4CL)的基因Gh4cl。结果显示,Ghpal、Ghc4h和Gh4cl基因受链格孢菌诱导转录,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棉花对链格孢菌的抗性反应。Ghpal、Ghc4h和Gh4cl基因分别被沉默后,结果显示各基因沉默植株对链格孢菌的抗性下降,表现为接种链格孢菌后,基因沉默植株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3.36、38.27和44.78,显著高于野生型和VIGS空载体对照植株。这表明,Ghpal、Ghc4h和Gh4cl参与了棉花对链格孢菌的抗性反应。此外,离体条件下给Ghpal、Ghc4h和Gh4cl基因沉默植株叶片饲喂外源香豆素,结果发现基因沉默植株对链格孢菌的抗性得到恢复。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香豆素合成途径在棉花抗链格孢菌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植物精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8种植物精油,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精油对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精油无抑菌活性,其他7种植物精油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香青兰和椒蒿精油的活性最强,在体积浓度为0.5 µL/mL时,香青兰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在95%以上,椒蒿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70%以上。在体积浓度为0.05 µL/mL时,椒蒿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在50%以上,香青兰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在35%以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技术对椒蒿精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a,a-二甲基-1,4-二氧-2-奈乙醛的相对含量最高,占比72.17%。本研究可为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绿色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捕食性昆虫的蛋白酶在其消化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环境适应性的消化生理机制,明确蠋蝽在不同季节田间释放的最佳时期,本研究设置15℃、20℃、26℃、30℃和35℃五个饲养温度梯度对蠋蝽成虫的主要消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对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依据标准曲线公式计算出蠋蝽唾液腺和中肠胰蛋白酶活性浓度,同时通过使用立体显微镜对蠋蝽分泌消化酶的唾液腺和消化道两个部位及口器的形态结构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蠋蝽体内胰蛋白酶活性均不相同,并且唾液腺的酶活性均高于中肠的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整体上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6℃时唾液腺和中肠中消化酶的活性差异显著,且两部位的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13.9 IU/L、1029.2 IU/L。形态结构观察表明蠋蝽口器的喙由4个关节组成,蠋蝽唾液腺主要包括一对主唾腺和主唾腺管、一对副唾腺和副唾腺管,整体呈透明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萜品—4—醇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抗菌活性及其在花生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前景,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技术对猪毛蒿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采取熏蒸法检测猪毛蒿精油及萜品—4—醇对黄曲霉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花生体内霉菌数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猪毛蒿精油和萜品—4—醇对黄曲霉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猪毛蒿精油由24种化合物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43.8%),萜品—4—醇在猪毛蒿精油中的含量为2.81%;猪毛蒿精油和萜品—4—醇可显著抑制黄曲霉菌丝的生长,并导致菌丝皱缩、扭曲和凹陷;体内抑菌试验发现,猪毛蒿精油和萜品—4—醇能显著降低花生体内霉菌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化学感受蛋白SlitCSP2的表达模式、组织定位及与配体结合特性,为揭示SlitCSP2在化学通讯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T-qPCR检测了SlitCSP2在蛹及雌、雄成虫各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SlitCSP2在幼虫期和雄成虫头部、触角和足部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SlitCSP2在幼虫各龄期的分布情况进行定位分析;利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检测SlitCSP2与13种非挥发性化合物的结合特性。RT-qPCR结果表明,SlitCSP2在3龄幼虫表达量最高,3~6龄表达量逐渐降低;成虫阶段雄成虫足部及胸部和雌成虫头部及翅的表达量最高,且雄成虫头部、足部和胸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成虫。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litCSP2在3龄幼虫头部(去触角)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litCSP2在幼虫阶段主要分布于头部、口器和胸足;在雄成虫中,SlitCSP2主要分布于足部前跗节和足部外骨骼内侧。荧光竞争结合试验表明,SlitCSP2与单宁(Ki=1.77)、花青素(Ki=2.34)和叶酸(Ki=4.56)有很强的结合能力。本研究明确了SlitCSP2在幼虫各龄期和成虫各组织的表达特征。根据免疫定位及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我们推测SlitCSP2可能在斜纹夜蛾寄主选择和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目前转基因抗虫植物中表达的Bt蛋白对农田重要捕食性天敌大草蛉的生态安全性,采用三级营养食物链评价体系,分别以对供试Bt蛋白Cry1Ac、Cry1F和Cry2Ab具有抗性的靶标害虫或不敏感的非靶标害虫作为大草蛉的猎物,研究了供试3种蛋白对大草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草蛉以抗性棉铃虫(抗Cry1Ac或Cry2Ab)或抗性玉米螟(抗Cry1F)为猎物时,供试3种Bt蛋白通过食物链对大草蛉幼虫(4龄幼虫重量和幼虫发育至蛹历期)、蛹(化蛹率、蛹重和蛹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率、雌虫重量、雄虫重量和单雌产卵量)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同样地,当大草蛉以对3种Bt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昆虫——绿盲蝽作为猎物时,通过食物链传递的Bt蛋白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也无显著影响。因此,目前转基因棉花、玉米或水稻中广泛表达的Cry1Ac、Cry1F和Cry2Ab蛋白,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无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19.
黄花蒿叶醇提取物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黄花蒿除草活性及活性物质的成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黄花蒿叶醇提物对4种杂草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气质联用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5.0 mg/mL的黄花蒿叶醇提物对供试杂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枝苋,苘麻,狗尾草,稗,其中对反枝苋、苘麻和狗尾草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较强,均达到85%以上。叶醇提物对杂草发芽势的抑制作用也很强,均达到73%以上。黄花蒿叶醇提物中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青蒿酸、亚油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由此可见,黄花蒿叶醇提物含有大量的除草活性物质,可显著延缓杂草的发芽时间和减少杂草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