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及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结合定点系统监测,研究了石家庄地区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明确了该虫各世代历期及主要寄主植物,同时调查了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石家庄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1代幼虫主要在小麦地栖息,但不造成明显危害。2代幼虫严重为害夏玉米苗,造成死苗、倒伏等严重损失。秋季作物布局变化不大,因此3、4代幼虫生存环境类似,除可以继续在麦茬玉米地生存外,还分散转移至甘薯、豆类、花生、棉花、蔬菜等适期作物田。11月中旬入冬后4代老熟幼虫将休眠越冬。全年活动期历时8个月以上。各世代虫态历期差异较大,且相邻世代间各虫态有重叠现象。第1代发生在春夏之间,气温偏低,其世代历期60 d左右;第2、3代发生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其世代历期相对较短,分别是45 d和47 d;第4代发生在秋冬季节,老熟幼虫经历了较长低温休眠阶段,世代历期长达232 d。目前观察到二点委夜蛾幼虫捕食性天敌2种、寄生性天敌1种。  相似文献   

2.
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不得缺少的一部分。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调查,我们在广西崇左玉米田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发现一种寄生蝇,通过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为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其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自然寄生率为11.90%。本研究将为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甜菜夜蛾寄生性天敌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年来,在广州菜区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的防治研究中,作者对其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共发现寄生性天敌15种,现报道如下。1 双翅目Diptera1.1 寄蝇科Tachinidae 包括双斑膝芒寄蝇 Gonia bimaculata Wiedemann,埃及等鬃寄蝇 Peribaea orbata Wiede-mann和温寄蝇 Winghemia sp。这些寄蝇主要寄生于甜菜夜蛾3-5龄幼虫。2 膜翅目Hymenoptera2.1 姬蜂科Ichneumonidae包括…  相似文献   

4.
迁飞性重大农业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于2019年入侵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深入研究害虫的天敌发生情况有利于发掘和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工作。本文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采集的被寄生卵块和幼虫置于实验室条件下饲育,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羽化出的天敌昆虫。共鉴定出5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其中卵寄生蜂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幼虫寄生蜂为菜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幼虫寄生蝇为厉寄蝇属寄生蝇Lydella sp.和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另外,还发现了两种寄生于菜粉蝶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分别为弯沟啮小蜂属寄生蜂Baryscapus sp.和吉氏金小蜂Nasonia giraulti。本文的发现为筛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优势天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该天敌的大量繁殖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补充营养和低温贮藏进行了研究。发现补充营养和水分都可明显延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蜂的寿命,以取食10%浓度蜂蜜水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最长,雌虫为27.60 d,雄虫为7.82 d,与不饲喂对照相比最多能延长小蜂寿命到4倍左右;对正常发育的老熟幼虫期、蛹期及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进行0~70 d的冷藏试验,发现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最适合用于长期储藏,在3℃下冷藏70 d后出蜂率仍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鞍山地区舞毒蛾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在辽宁省鞍山、海城和岫岩县,共收集到舞毒蛾天敌36种,其中寄生性昆虫19种,捕食性昆虫15种,病毒和白僵菌各1种。在幼虫期,优势种是病毒、窄腹凹眼姬蜂和绒茧蜂,可杀死56.09±20.75%的幼虫。蛹期主要是寄蝇和麻蝇,追寄蝇数量占75%以上,总寄生率为31.21±20.87%。研究表明,天敌对控制舞毒蛾种群数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连地区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昆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是一种繁殖量大、食性杂、暴发力强的国际检疫害虫。大连市自80年代初发现美国白蛾以来,已对农林、园林植物造成很大危害,并严重影响了大连市的园林景观。为此,我们对这种害虫进行了防治研究。本文报道美国白蛾天敌昆虫的种类及其寄生情况调查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选择大连市受美国白蛾为害程度不同林分和园林的树木,随机采集不同虫态及虫龄的美国白蛾在室内饲养,以得到天敌进行种类鉴定。调查地点有普兰店市、庄河市、瓦市、庄河太平岭、庄河石山乡、庄河小孤山、金州区等,对白蛾越冬蛹及第一代蛹的天敌…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天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岩  张旭东 《昆虫天敌》1993,15(2):88-90
1990~1991年,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西伯利亚亚种〔Dendrolimus superanssibiricus〕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经鉴定落叶松毛虫天敌24种,其中:寄生性昆虫8种,捕食性昆虫5种,食虫蜘蛛1种,食虫鸟6种,病原微生物4种。主要天敌种类有: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rasella〕,幼虫—蛹期寄生(幼虫期寄生,蛹期表现出来),1990年平均寄生率65%,1991年平均寄生率32.5%;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tetratomus〕,卵寄生,1990—1991年平均寄生率25%;松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ordina-rius〕,幼虫寄生,1990—1991年平均寄生率为4.35%。  相似文献   

9.
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Wei et Wang,1995)是目前已知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的食叶害虫,对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桫椤叶蜂在赤水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5个月,翌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于卷曲叶或是刚舒展的嫩叶表面,幼虫主要取食桫椤嫩叶,第一、二代幼虫种群数量较大;幼虫只蜕四次皮,虫龄为五龄。调查发现了桫椤叶蜂幼虫不只取食桫椤还可取食小黑桫椤Alsophila metteniana叶片,还确定了长角髭寄蝇Vibrissina turrita为桫椤叶蜂的寄生天敌。闷头溪、金沙站、佛光岩和大水沟1四个采集点的幼虫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采集点,且种群动态较为稳定,可作为桫椤虫害防控的重要监测区域。本文进一步明确了桫椤叶蜂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后期的调查研究和虫害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了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的生物学特性。日本追寄蝇主要产卵于家蚕Bombyx mori L.幼虫的胸部,其次为头部,最后是腹部,三者间产卵量差异显著。在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家蚕和人纹污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Walker)幼虫同时存在时,日本追寄蝇优先选择寄生家蚕幼虫,寄生比率为62.79%;其次选择人纹污灯蛾幼虫,寄生比率为25.16%;选择美国白蛾最少,寄生比率为12.33%。在家蚕、人纹污灯蛾和美国白蛾幼虫体上的着卵量分别为5.63、4.05和1.85粒。该寄蝇对5、4、3龄家蚕幼虫的寄生比率分别为44.38%、34.67%和21.05%,着卵量分别为9.58、7.95和4.45粒;对7、6、5龄美国白蛾幼虫的寄生比率分别为53.33%、27.02%和19.67%,着卵量分别为7.27、3.17和1.33粒。随寄主体表寄蝇卵量的增加,寄主死亡率增加;卵量为1粒时,寄蝇化蛹率为52%,寄主死亡率为58.33%;卵量为2粒时,化蛹率为69.16%,寄主死亡率为71.67%;卵量为4粒时,化蛹率为76.83%,寄主死亡率达到100%;卵量大于4粒时,寄蝇化蛹率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功能基因的表达量检测时,表达稳定内参基因的选择和引物的高特异性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本文针对昆虫通用的内参基因NADH(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和DIMT(dimethyladenosine transferase)在荻草谷网蚜中进行了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不同龄期的时间表达谱分析和基因表达稳定性评估。两个基因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L770461和OL770462。NADH和DIMT基因克隆序列与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预测结果高度一致,但仍有不同。以β-actin为内参分析两个表达谱,结果显示各自表达稳定、龄期间无显著差异;稳定值由高到低为β-actin,NADH,DIMT,稳定值彼此接近、远小于阈值1.5。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通常作为内参基因的持家基因虽然保守,在物种间仍可能存在较大变异,直接引用其他物种的内参引物不可行;不但如此,一代测序技术虽然通量低但准确度极高,与之相比,二代高通量测序则错误率较高,因此引物设计使用的基因应首做克隆测序验证;最后,NADH和DIMT在荻草...  相似文献   

12.
豆蚜Aphis craccivo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是为害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是重要捕食性食蚜天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对豆科作物上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不同龄期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5龄若虫,雌成虫,低龄若虫。对豆蚜的捕食量均大于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对豌豆蚜的捕食量最小,雌成虫对以上3种蚜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豆蚜63.69头/d、豌豆蚜36.23头/d和豌豆修尾蚜49.26头/d。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寻找效应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小花蝽龄期的增加而升高,相同龄期的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寻找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豌豆修尾蚜,豆蚜,豌豆蚜。南方小花蝽对猎物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干扰,当猎物密度不变时,随着小花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小花蝽平均捕食量下降,其干扰反应符合H...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我国三北地区农业生产重大害虫的天敌资源及其对寄主种群的控制作用,本文对我国草地螟的寄生蜂种类,及其对寄主虫态(龄期)的选择和寄生类型进行了总结。所得的主要结果为:我国已知的草地螟寄生蜂有26属36种。其中属于赤眼蜂科的4种、巨胸小蜂科的1种、茧蜂科的17种和姬蜂科的14种。在这些种类中,有卵期寄生蜂4种,幼虫寄生蜂32种。在幼虫寄生蜂中,有卵-幼虫寄生蜂3种,幼虫-蛹寄生蜂2种。另外,寄生蜂可寄生1~5龄幼虫,但从龄期较低的幼虫开始寄生的种类比从龄期较高开始寄生的多。再加上从1龄开始寄生的部分种类在寄主幼虫发育到5龄时已经成熟,因而可在3龄寄主发现的寄生蜂种类较多,多样性指数也较高。我国草地螟茧中的寄生蜂大多是从幼虫期开始寄生,是否存在从预蛹或蛹期开始寄生的种类尚待明确。最后,这些种类以初寄生、单寄生和内寄生蜂为主,而重寄生、多寄生和外寄生蜂较少,分别为2、4和2种。  相似文献   

14.
花绒寄甲作为天牛类害虫的重要天敌在我国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尤其在控制松材线虫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自然界与不同种类的天牛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了不同生物型。本文在辽宁省抚顺松材线虫病疫区的疫木上调查发现了花绒寄甲越冬成虫,通过形态学和生物学观察,确定了该花绒寄甲为云杉花墨天牛生物型花绒寄甲。这是花绒寄甲作为云杉花墨天牛的自然天敌在我国首次被发现,这将对中国北方地区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的防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 Amitai et Swirski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柑橘产区,是我国柑橘园的捕食螨优势种之一.由于滥用化学农药,大量叶螨天敌受到危害,叶螨的抗药性却逐年增强.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叶螨成为近年来柑橘害螨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江原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原产于美洲,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迅速向北蔓延,对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寄生蜂作为重要的天敌资源之一,在害虫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目前已鉴定到的9个科170种草地贪夜蛾寄生蜂天敌等进行了分类总结,而后讨论了其在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围绕草地贪夜蛾寄生蜂寄生因子调控寄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展开详细论述。该研究旨在丰富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资源素材,并为该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异瓢虫是新疆地区的优势捕食性天敌,可取食蚜虫、粉蚧、木虱等多种害虫。开展多异瓢虫的大规模扩繁对于推进害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适合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食物,是保证其人工扩繁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室内比较饲喂6种蚜虫(麦长管蚜、棉黑蚜、棉蚜、玉米蚜、豌豆蚜、桃蚜)后多异瓢虫的生命参数,筛选适合用于其人工扩繁的活体饲料。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取食6种蚜虫显著影响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以及世代历期。其中,多异瓢虫幼虫取食麦长管蚜(7.70d)和玉米蚜(7.67d)的发育历期明显短于取食其他4种蚜虫的;取食麦长管蚜发育成的雌、雄成虫均较重(雌11.02mg、雄8.54mg);取食棉黑蚜时蛹期(3.80d)和卵期(2.52d)均较短;多异瓢虫取食麦长管蚜(20.02d)、棉黑蚜(21.14d)、棉蚜(20.07d)和玉米蚜(20.37d)的世代历期均较短;多异瓢虫幼虫取食麦长管蚜(96.33%)、棉黑蚜(96.50%)和棉蚜(90.67%)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取食其他3种蚜虫的。同时,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分别在取食棉黑蚜(44.67d)和麦长管蚜(59.13d)时寿命最长。在繁殖力方面,多异瓢虫成虫取食麦长管蚜(3.53d)和棉蚜(3.68d)时产卵前期均较短;取食棉黑蚜(1044.02粒)和棉蚜(1084.45粒)时单雌产卵量较高。综合来看,在6种蚜虫中,麦长管蚜、棉黑蚜和棉蚜均相对适合多异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饲养与人工扩繁多异瓢虫较为理想的活体饲料。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是我国草地贪夜蛾入侵地之一,为明确本地潜在自然天敌资源及其在玉米田的控害作用,2020年8—9月,对江苏省8个市县主要玉米种植区的草地贪夜蛾为害及其天敌资源开展了实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各调查点玉米植株的为害率均在50%以上。天敌种类主要有寄生蜂(棉铃虫齿唇姬蜂;姬蜂科1种;小腹茧蜂亚科1种)、病原真菌(白僵菌、绿僵菌、莱氏野村菌)、瓢虫(异色瓢虫、黑襟毛瓢虫),另外还有寄生蝇、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在0%~24.55%,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在2.33%~56.41%,表现出良好的防控潜能。江苏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虽然发生为害严重,但也拥有丰富的自然天敌类群,能为利用本地天敌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可靠资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草地贪夜蛾年发生世代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为提高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不同恒温(20、24、28、32、36℃)条件,以玉米苗为幼虫食物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全世代的发育历期,计算出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此基础上,结合1985年-2014年30年全国60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预测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年发生世代区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20、9.63、13.03、12.88、11.09、13.04、10.73、13.90、13.98℃和16.68℃,有效积温分别为41.32、41.32、18.71、28.23、45.87、60.33、55.90、90.97、166.86日·度和121.90日·度;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6℃,有效积温为584.0日·度。根据全国不同地区气象数据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理论年平均发生世代数在0~7.41代之间,总体上发生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我国1月份12.6℃等温线以南地区全年最低温度高于草地贪夜蛾发育起点温度,为周年繁殖区域,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全年发生世代数最高可超过5代)、广西南部、广东中部以南、福建东南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6代)、台湾大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7代)以及海南省全境(全年可发生7代以上)。江南和江淮迁飞过渡区主要为4~5代区和3~4代区。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主要为2~3代区和1~2代区,部分为3~4代区。  相似文献   

20.
设施豇豆生产中常遭受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为害,蚜害可导致豇豆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出现。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为豆蚜的重要天敌,在豇豆生产用温室内,按多异瓢虫和豆蚜益害比1:10、1:20、1:40、1:60及1:80比例分别释放多异瓢虫成虫;同时,设置未释放天敌对照区。调查豆蚜和多异瓢虫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比较豆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多异瓢虫定殖率及种群增长率等指标,确定持续防治豆蚜的最佳益害比。结果表明,在按益害比1:10和1:20释放多异瓢虫5~35 d后,其对豆蚜防效可达90%以上;但防治后期多异瓢虫定殖率低,防治成本较高。按益害比1:80释放多异瓢虫3~7 d后,对豆蚜防效高于60%,释放后期防效持效期为7 d,防治后期瓢虫定殖率和种群定殖速度较高。益害比为1:60和1:80时防治后期防效低、持效期短,但定殖率高于其他益害比。益害比1:40则兼具防效好和定殖率高的特点,可持续控制设施豇豆豆蚜的为害,是最佳释放比例。推荐将1:40作为多异瓢虫防治豇豆上豆蚜的参考益害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