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甘肃省常见的毒蘑菇种类及其中毒类型进行了综述和梳理。甘肃分布的毒蘑菇主要有褐鳞环柄菇、白霜杯伞、裂丝盖伞等14种,其中毒类型多为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多脏器损伤型、溶血型。  相似文献   

2.
《食药用菌》2021,(2):151-151
云南省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及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也是野生毒菌中毒的"重灾区"。食用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在蘑菇中毒死亡的案例中,80%~90%为含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所致。鹅膏环肽毒素毒性极强,致死剂量极低,其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酸碱和盐,常规的烹饪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  相似文献   

3.
<正>春暖花开,毒蘑菇也竞相生长,由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在春、夏、秋季频发。日前,温馨提醒市民,春、夏、秋季应注意饮食安全,特别是避免误食有毒蘑菇。据悉,在中国南方地区,引起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有两类毒蘑菇起,一类是鹅膏菌属,包括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等;另一类是红菇属中的一些种类,包括亚稀褶黑菇、日本红菇等。由于部分有毒蘑菇和可食用的蘑菇长相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4.
野生蘑菇虽然味美,但很多具有毒性,有的甚至毒性很强,如果误食非常危险。本文介绍常见野生毒蘑菇的种类及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其毒性成分进行简要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归纳野生毒蕈的几种类型及中毒机理,以帮助人们加强对野生毒蘑菇的认识,警示大家慎食最好勿食。  相似文献   

5.
介绍浙江庆元地区分布的几种毒菇及其相应的中毒类型和鉴定方法。中毒类型主要分为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和呼吸循环衰竭型。常见的毒菇为:假褐云斑鹅膏、残托鹅膏、锥鳞白鹅膏菌等11种。中毒后的主要处理方法为:催吐,导泻,洗胃和灌肠。  相似文献   

6.
毒蘑菇认别     
中科院微生物所卯晓岚副研究员编著的《毒蘑菇识别》,已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216页,分三章及附录。第一章概述了蘑菇有关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形态特征以及其生态习性;第二章汇集了我国各地发现的172种毒蘑菇和可疑有毒种类,就其名称、形态特征、生境、产地和毒性等作了介绍,每个种附有黑白形态图,个别种还与可食种类进行了比较。第三章对毒蘑菇的鉴别、中毒类型和中毒治疗也作了扼要说明。书末有关毒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用菌》2014,(5):69-69
每年野生菌上市时,如何有效区分食用菌与有毒菌,让人很头疼。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对鹅膏科真菌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让人们区别该科菌类时提供了有效的区别方法。鹅膏科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科既包含国际上著名的食用菌,也兼有易与可食鹅膏和一些可食用蘑菇相混淆的剧毒菌。在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中,约90%都是因误食剧毒鹅膏所致。  相似文献   

8.
紫灵芝救治蘑菇中毒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应用紫芝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疗效进行了探讨。在救治的28例病人中,治愈27例,治愈率达96.4%。结果表明,紫芝是治疗各种毒蘑菇中毒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蔬菜》2021,(4):18-18
正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有毒与可食蘑菇往往长相相似,误食毒蘑菇会产生严重后果。2021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一项发明成果只需3~5 min即可检测出蘑菇是否含有鹅膏环肽毒素。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经多年技术攻关,掌握了快速鉴别含有鹅膏环肽毒素蘑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次发生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为什么会发生毒蘑菇中毒呢?一是采蘑菇的人不认识有毒蘑菇,自食或卖出后引起中毒。二是仅凭经验之谈、民间传说,未能正确鉴别有毒蘑菇,致使误食而发生中毒。毒蘑菇又叫毒蕈,是人或动物食后产生中毒反应的一类大型真菌。含有毒素的野生蘑菇有近500种,而极毒可致人死亡的有l00多种,  相似文献   

11.
对甘肃省陇南地区、甘南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主要林区及天然草原的大型真菌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收集和分类鉴定。收集资源699份,分类鉴定出隶属于2亚门、5纲、12目、38科、92属种类346种。对其优势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优势科为红菇科、多孔菌科、白蘑科、牛肝菌科,种类分别为51种、50种、46种、29种,优势属为红菇属和丝膜菌属,种类分别为42种、27种。其中陇南地区有278种,为全省大型真菌资源的优势分布区,优势科为红菇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白蘑科和鹅膏菌科,种类分别为53种、50种、32种、28种和17种,优势属为红菇属、鹅膏菌属、乳菇属和牛肝菌属,种类分别为39种、16种、14种和12种;甘南高原区优势科为白蘑科,种类15种,优势属为小菇属、铦囊蘑属,含种类6种和5种;陇中黄土高原区优势科为白蘑科,种类14种,优势属为杯伞属、枝瑚菌属、马鞍菌属、蘑菇属、牛肝菌属,种类在4种~7种之间;河西地区优势科为丝膜菌科和白蘑科,种类28种和16种,优势属为丝膜菌属,种类21种。  相似文献   

12.
鹅膏菌是一类真菌的总称,其含有的肽类毒素,常引起人和动物中毒与死亡。概述了鹅膏菌肽类毒素种类、毒素作用机理、毒性及中毒症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在新药物开发、生物防治及其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项新的研究,即用食用菌血清做食用菌分类。本研究成功地生产了两种抗体。其一是香菇抗体,另一是平菇抗体。经琼扩试验验证了它们的准确性。以此推断,此成果不仅可准确地为食用菌分类,而且还可以制成某种毒菇的抗毒素用于毒菇中毒的治疗。1供试菌株香菇7402,平菇P10。2制法(略)3检测方法为了检测血清中抗体的存在及其特异性,编号:平菇P10为1号血清,香菇7402为2号血清。抗原编号:平菇P10制成的抗原为1号抗原,与自家血清(1号血清)和2号血清进行琼扩如下图:说明:1一原:1号原倍血清;1-2:1号2倍血清;2-原:2…  相似文献   

14.
采用构建真菌克隆文库和T-RFLP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肃、陕西和山西省20个地区再植苹果园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同时还研究了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与再植苹果园土壤中优势真菌属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真菌分类门的水平上,子囊菌门真菌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连作土壤中主要的真菌类型;在属的水平上,镰孢菌属、被孢霉属、毛壳菌属、隐球酵母菌属等是主要优势菌群。从果园地区分布来看,甘肃省的5个地区土壤真菌具有相对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相对较低的优势度指数。陕西富平,山西平陆,山西盐湖区的苹果连作障碍较严重,镰孢菌的丰度较高。从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受抑制量与土壤中优势真菌属的相关性来看,镰孢菌的丰度与苹果连作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r = 0.585,P < 0.01),而被孢霉属的丰度与其呈显著性负相关(r =–0.473,P < 0.05)。引起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连作障碍的主要有害真菌类型是镰孢菌属。  相似文献   

15.
张玉芹 《北方园艺》2010,(24):62-66
甘肃省地处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北缘,气候类型多样,野生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表明,甘肃有木本野生果树33科,72属,329种,48变种。现对甘肃野生果树资源种类、果实类型、野生果树种、属地理区系分布类型、野生果树在甘肃各地理区域的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更好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甘肃野生果树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25种,其中裸柄鹅膏(Amanitagymnopus)、锥鳞鹅膏(A.sychnopyramis)、A.hemibaphaSubspsimilis、小托鹅膏黄色变种(A.farinosavar.flava)4种为国内新纪录种,湖南首次记录9种,有毒鹅膏13种,并讨论了其分类与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曹莉  石爱红  任伟  关永  张丽 《蔬菜》2023,(2):76-78
为了推动了山地蔬菜产业发展,利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当地优势“三蒜”品牌,摸索经验,总结出山地大蒜覆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了品种选择、地块选择、整地施肥、蒜种处理、适期播种、覆膜与破膜、采后管理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陇南市秋播大蒜产量,实现蒜薹增产60%,蒜苗增产50%,蒜头增产45%;提升了大蒜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大蒜667m2总产值可达8 100元,蒜苗667 m2总产值可达10 000元。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总结出花椒黄凤蝶在甘肃陇南花椒主产区的生物学特性:1年2代,以蛹越冬,翌年春季4~5月间羽化,第一代5~6月发生,第二代8~9月发生,9~10月幼虫老熟后在枝干上化蛹越冬;寄主为芸香科和伞形花科植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测定了鹅膏属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47个鹅膏属种群,有1/4属于集群分布类型,有3/4属于随机分布类型。随机分布的种群其聚集强度指标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标和平均拥挤度多对1.0没有显著的偏离,负二项参数则较大;而聚集分布的种群其聚集强度指标则符合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鹅膏菌属分类、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毒素应用、菌丝体培养及菌根的人工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