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期以来,药用天麻主要来源于野生,由于过度的采集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其产量已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20世纪末随着省内有关专家对天麻的有性繁殖、蜜环菌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人工栽培天麻已从陆地栽培、箱栽、地下室或地窖栽,发展到瓶栽和袋栽,进行了立体化生产.使人工栽培天麻在省内各地得到了较快的应用和推广,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满足医疗用药和繁荣地方经济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天麻人工栽培中病虫害常常是限制天麻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尽可能减少这方面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预期效果,特将我们多年来对栽培天麻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病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经验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来自苹果树上的1株生防菌LF17对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发酵液对腐烂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形态学结合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LF17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滤纸法测定了发酵液对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利用涂抹发酵液的方法测定了发酵液对腐烂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LF17发酵液对腐烂病菌的抑菌率为93.80%,与甲基硫菌灵(94.20%)抑菌率相当,显著高于嘧菌酯(42.60%)、辛菌胺(52.80%)和苯醚甲环唑(81.30%);离体枝条防治结果表明,发酵液水剂和膏剂对腐烂病的防效为78.59%~80.40%,与甲基硫菌灵(76.93%)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嘧菌酯(44.15%)、辛菌胺(68.25%)、苯醚甲环唑(74.45%)相比差异显著;田间试验表明,涂有发酵液的伤口愈合面积为9.37~9.79 cm~2,病疤复发率为3.82%~4.56%,与其他4种药剂相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菌株LF17发酵液对腐烂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并显著降低腐烂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此病分布于河北省24个县、市,山东、四川、江苏亦有发生。病原鉴定为发光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 Fr.) Singer],并非Armillariella mellea菌所致。
在土壤及朽根上均未发现菌索,在人工培养基上,菌索生长茂盛。用子实体、病土及已无菌丝膜腐朽病根接种不能传病,病根紧接健根全能发病,否则不能发病。病、健根接触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据田间调查,土湿即使很高(20%),但地温较低(10℃),病菌不能活动;若土温在15℃左右,土湿在12%以上,病菌开始活动;当土温在25°~30℃,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如土湿长期在5%以下,菌即死亡。
病区开沟封锁,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克菌丹、多宁、戊唑醇、丙环唑、睛醇6种不同浓度的杀菌剂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苹果树腐烂病(Cytospora sp)、青霉菌(Penicillium)、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抑制作用。通过回归曲线法,比较相关系数,并通过不同浓度梯度试验计算了6种药剂对4种病原菌的ED50和LD50的值,筛选出了杀菌率最优的杀菌剂。结果表明:55%多菌灵800倍、25%戊唑醇水乳剂500倍、25%睛醇乳油4000倍对苹果树腐烂病和链格孢菌的抑菌率达100%。而55%多菌灵200倍、50%克菌丹200倍、77%多宁200倍对青霉和黄曲霉抑菌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林木腐烂病是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林木枝干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为了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 mali、梨树腐烂病菌V. mali var. pyri和杨树腐烂病菌V. sordida等3种不同寄主腐烂病菌都能有效防控的杀菌剂,本研究开展室内毒力试验比较了7种杀菌剂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田间活性测定试验比较7种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和分生孢子发生的防治效果,同时测定了增效剂8.6%聚乙二醇(PEG)对7种杀菌剂的增效作用。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唑·多菌灵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EC50平均值最低的是苯醚甲环唑,而戊唑醇的MIC平均值最低,在0.33 mg/L浓度下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5%苯醚甲环唑SC、43%戊唑醇SC和35%丙唑·多菌灵SE对梨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防治效果突出,其中45%苯醚甲环唑SC 30.00 mg/L对病斑扩展防治效果达到82.23%,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达到85.96%,田间防治效果最好。10%丙硫唑SC+8.6% PEG处理组对病斑扩展防治效果提高了15.39百分点,达到73.46%,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提高了23.75百分点,达到83.06%,增效作用显著。本研究为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3种寄主腐烂病的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球茎腐烂病是严重影响藏红花球茎品质和柱头产量的病害。为鉴定引起藏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和TEF-1α序列分析,对青海省藏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引起藏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室内药剂试验表明70%甲基硫菌灵WP、 50%咯菌腈WP、 50%苯醚甲环唑SC和25%硅唑·咪鲜胺EW对两种镰刀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在0.574 0~1.808 6 mg/L之间,64%噁霜·锰锌WP、 30%噁霉灵AS和45%石硫合剂WP对2种镰刀菌的抑菌作用较差,EC50在2.134 4~7.915 3 mg/L之间。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藏红花球茎腐烂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0种化学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采用抑制菌丝生长、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在离体枝条上的保护和治疗试验,对市售的10种化学药剂进行了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效果的评价.这些药剂分别为甲硫·萘乙酸、腐植酸·铜、菌毒清、丙环唑、代森铵、丁香菌酯、噻霉酮、辛菌胺·醋酸盐、甲基硫菌灵(山西北方种业)和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到不同的排序.在抑菌试验中,抑菌作用最强的药剂是甲基硫菌灵(山西北方种业)和腐植酸·铜,抑菌带均为5.00 cm,其次为菌毒清、丙环唑和甲硫·萘乙酸.在伤口愈合试验中,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和甲硫·萘乙酸对伤口的愈合作用最好,其愈伤组织宽度分别比对照宽2.00 mm和0.92 mm.在离体枝条保护作用试验中,甲硫·蕃乙酸、腐植酸·铜、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处理均未发病.在离体枝条治疗作用试验中,甲硫·萘乙酸、菌毒清、代森铵、甲基硫菌灵(山西北方种业)、腐植酸·铜的病斑平均扩展面积均小于50 mm2,其中甲硫·萘乙酸和菌毒清的防效均为87.5%,病斑面积仅为对照的1.6%和2.2%.综合排序和分析认为,甲硫·萘乙酸是治疗腐烂病效果最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低温胁迫下氟唑环菌胺和戊唑醇种子包衣对玉米出苗和幼苗的影响,以空白种子为对照,对2种药剂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氟唑环菌胺包衣对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戊唑醇包衣对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出苗速率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戊唑醇包衣能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幼根细胞内电解质外渗,增加幼芽中脯氨酸的含量,而氟唑环菌胺包衣对幼根电解质外渗无显著影响同时对幼芽中脯氨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在低温胁迫下氟唑环菌胺作为种衣剂比戊唑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防治莲藕叶斑病的适合药剂,本文研究了嘧菌酯、多菌灵、丙环唑3种杀菌剂对莲藕叶斑病的室内杀菌活性、田间药效、安全性和残留。结果表明,嘧菌酯、多菌灵、丙环唑对莲藕叶斑病的EC50分别为0.53μg/m L、0.38μg/m L和0.12μg/m L,丙环唑对叶斑病杀菌活性显著高于嘧菌酯和多菌灵(P0.0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多菌灵、丙环唑对莲藕叶斑病防效较好,其防治效果随用药量增加而递增,且对莲藕产量无明显影响。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试验剂量下供试药剂对莲藕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但生产上防莲藕叶斑病要在浮叶期之后。嘧菌酯、多菌灵和丙环唑在莲叶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6~8.5d、7.6~12.8d和4.5~8.4d。莲藕收获后,3种药剂在莲藕、莲子残留均低于0.01mg/kg,对其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邻烯丙基苯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邻烯丙基苯酚(银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影响。通过培养观察发现,邻烯丙基苯酚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灰霉病菌菌核的形成及苹果腐烂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光学显微观察表明:用50μg/mL的邻烯丙基苯酚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菌丝伸长缓慢,分支间距缩短,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电镜观察表明:经邻烯丙基苯酚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内液泡增多,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增厚,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内质网处泡囊增多。  相似文献   

11.
球茎腐烂病是“新浙八味”浙产中药植物西红花上最为严重的病害。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2株西红花球茎腐烂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新型甾醇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评价了其对尖孢镰刀菌生长、产孢、萌发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在0.182~2.491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838±0.43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病菌细胞膜表现显著的破坏作用。此外,氯氟醚菌唑对西红花球茎腐烂病的保护作用要强于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有效防治西红花球茎腐烂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平板和离体培养法测定S-921菌株及其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作用。结果表明,S-921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较强的抗生作用,二者在PDA平极培养基上共同培养时,能产生直径30~40mm的抑菌圈。将苹果树腐烂病菌用S-921菌株发酵液浸泡处理12小时,可失去致病能力。离体培养的结果表明,刮除病斑后涂抹S-921菌株发酵液的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达100%;在病斑处划刻(间隔2~3mm)后涂抹的,仅能短时期的抑制病斑扩大,不能治愈。S-921菌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溶菌作用,使原生质凝集,液泡消失,菌丝壁溶解,原生质外流,菌丝体崩溃而解体。  相似文献   

13.
由立枯病丝核菌引起的烟草立枯病是我国烟草苗床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评价了5种杀菌剂 (嘧菌酯、啶酰菌胺、氟啶胺、丙环唑和嘧霉胺) 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萌发的影响,以及其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菌丝对氟啶胺和嘧菌酯的敏感性高于丙环唑和啶酰菌胺,而对嘧霉胺的敏感性较低;嘧菌酯对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强于丙环唑、氟啶胺、啶酰菌胺和嘧霉胺;5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菌核萌发均无抑制作用。在离体烟叶的保护活性方面,12.5和50 mg/L的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对立枯病的保护作用优于氟啶胺、丙环唑和嘧霉胺;在治疗活性方面,50和200 mg/L的嘧菌酯的治疗作用优于其他4种杀菌剂。因此,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嘧菌酯最适合用于烟草立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并降低小麦的品质。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于2016—2017采集自河南省的107株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范围为0.012 8~0.607 9 mg/L,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_(50)值为(0.223 9±0.119 2)mg/L。因此,这些敏感性数据可以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对苯醚甲环唑与其他7种杀菌剂氟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及叶菌唑对20株禾谷镰孢菌的log10 EC_(50)值之间的Spearman’s rho (ρ)相关性分析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叶菌唑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相关性,与其他供试杀菌剂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监测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发展和防控小麦赤霉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荸荠贮藏期腐烂病药剂筛选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Samuels,Lieckfeldt & Nirenberg)是引起荸荠贮藏期球茎腐烂病的为主病原菌.用抑菌圈法及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棘孢木霉对27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丙环唑对棘孢木霉室内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咪鲜胺、腈菌唑、恶醚唑、三唑醇、百菌清+异菌脲、福美双+福美锌和异菌脲;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噻菌灵+25.5%异菌脲防治荸荠球茎腐烂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并降低小麦的品质。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于2016—2017采集自河南省的107株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为0.0128~0.6079 mg/L,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50值为(0.2239 ± 0.1192) mg/L。因此,这些敏感性数据可以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对苯醚甲环唑与其他7种杀菌剂氟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及叶菌唑对20株禾谷镰孢菌的log10 EC50值之间的Spearman’s rho (ρ) 相关性分析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叶菌唑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相关性,与其他供试杀菌剂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监测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发展和防控小麦赤霉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柑桔树感染了黄梢病后,根部一般很快就發生腐烂(林孔湘,1956)。从腐烂的根上,何畏冷(1937)和陈其儤(1943)都曾多次分离出各种純粹的镰刀菌。  相似文献   

18.
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包衣种子防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能兼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安全而高效的种子处理药剂,采用室内生测法比较了4种杀菌剂对花生冠腐病菌和根腐病菌的毒力,评价了其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了温室接菌盆栽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咯菌腈和氟菌唑对花生冠腐病菌的毒力差异较大,EC_(50)分别为0.05、6.56、0.52和1.43 mg/L;对花生根腐病菌的毒力均较高,EC_(50)分别为0.49、0.31、0.44和0.37 mg/L。氟菌唑2 g(a.i.)/kg种子包衣后,花生出苗率和幼苗的根长、株高和茎叶鲜重均降低,出苗时间延迟1~2 d;而氟菌唑0.5、1 g(a.i.)/kg种子包衣及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咯菌腈3种杀菌剂的所有剂量处理对花生出苗和幼苗生长均无影响。苯醚甲环唑0.5、1、2 g(a.i.)/kg种子,氟啶胺0.4、0.8、1.6 g(a.i.)/kg种子,咯菌腈0.1、0.2、0.4 g(a.i.)/kg种子和氟菌唑0.5、1 g(a.i.)/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的温室接菌盆栽防效均在80.19%以上。苯醚甲环唑1、2 g(a.i.)/kg种子和咯菌腈0.4 g(a.i.)/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较高,均在75.30%以上,且对荚果的增产率为5.60%~11.10%。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包衣种子对花生安全,且可有效防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具有开发为兼治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荸荠上镰刀菌种类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从浙江省11个县市采集病、健株及球茎标样共669个,经分离、纯化、鉴定,获以下7个镰刀菌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田间观察和接种试验证明:F.oxysporum是引起荸荠茎秆枯萎的主要病原,这是一种新的危险性病害。病株矮小、黄化、基腐、后期倒伏。1986~1990年少数县市发病率达40%~50%。人工接种证明:F.acuminatum也属强致病性的种类。而F.proliferatum和F.solani则是引起贮藏期球茎腐烂的主要病原。其余种类仅具微弱或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苯甲酸对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甲酸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受pH值影响较大,通常在酸性条件下的活性较高。在pH=5条件下,苯甲酸对供试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对黄瓜疫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相对较高,EC50分别为24.40μg/mL和62.65μg/mL,其次是水稻稻瘟病和番茄灰霉病菌,而对小麦赤霉病菌及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活性相对较差,对辣椒炭疽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基本无活性;苯甲酸对稻瘟病菌的菌丝干重增加、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但对产孢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