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经过菌株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一系列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6株固氮菌株。经过活性比较和菌株分类,从中选出两株不同种属的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16 S rDNA测序,初步鉴定菌株GD5为褐球固氮菌,菌株GD15为恶臭假单胞菌。菌株生长最适宜pH值为7,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GD5具有溶磷作用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而GD15仅具有分泌生长素的能力。接种GD5后,接种处理茶树根、茎、叶的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2%、58%、55%,新梢和根系的含氮量分别增加15%和6%,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水平,开发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
柑橘溃疡病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柑橘上获得能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生防细菌,从福州3个地区的柑橘园采集不同柑橘品种的叶片、春稍和花,用稀释分离法分离得到84株细菌菌株,用平板抑菌圈法筛选获得11株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用离体叶片防效筛选获得39株对柑橘溃疡病具有50%以上防效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46.4%。对3株防效显著的拮抗菌株YH1、YS5和NY20进一步进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液的防治效果最好,菌体次之,代谢产物最差;对这3株细菌的β-1,4-葡聚糖酶、蛋白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的强弱与防病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生理生化测定,确定这3个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其中菌株YH1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3.
玉米茎腐病病原禾谷镰孢拮抗菌筛选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镰孢引起的玉米茎腐病会导致玉米产量锐减,筛选高效的拮抗菌株对防治玉米茎腐病尤为重要。采用稀释培养法从土壤中分离得到810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16S rDNA分子测序方法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和分子鉴定,共分离出禾谷镰孢拮抗菌23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2.84%,抑菌圈直径10.12~27.56 mm。拮抗细菌主要分布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个门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5个属中,其中,芽孢杆菌属细菌数量最多且拮抗能力较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的拮抗活性最强,具有较大的生防潜力。实验分离的23株菌株对禾谷镰孢有较好的拮抗活性,在玉米茎腐病防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降解除草剂异噁草酮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期施用长残留除草剂的土壤,采用高压富集的方法,从两种培养液中共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菌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对此3个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 W2为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Y1和X同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W2、Y1和X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30℃、35℃和30℃;W2培养基的pH值为6.0~9.0,Y1和X的最适pH值为6.0~8.0;W2生长最适异噁草酮的浓度是200mg a..i.•L-1,Y1和X生长最适异噁草酮的浓度是100mg a..i.•L-1。  相似文献   

5.
从海南省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获得143株芽孢杆菌。经松材线虫初筛,获得8株拮抗活性在80%以上的菌株;经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复筛,获得4株拮抗活性在50%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DB13184的发酵上清液稀释10倍后,校正死亡率仍有56.7%。基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DB13184属于芽孢杆菌属,与菌株Bacillus toyonensis BCT-7112T的序列相似度达100%,二者在系统发育树上亦处于同一分支;结合该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其鉴定为Bacillus toyonensis。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CI12633、陕229、扬麦158)麦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都属于AG-D融合群;7株为多核丝核菌,占4.46%,其中3株属于AG-1-IB融合群,3株属于AG11融合群,1株属于AG5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AG-D融合群中两种不同融合频率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对CI12633致病力最强,对陕229致病力最弱,对扬麦158的致病力居中.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防病促生的内生性细菌菌株,提高油菜的抗病性,对武汉地区甘蓝型冬油菜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拮抗菌株和促生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从采集到的油菜样本中共分离得到134株内生细菌,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属于18个细菌属中的33个种,其中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占优势,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46.27%、15.67%和11.94%。油菜根、茎和叶内生细菌分离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47、2.808和2.356,辛普森指数分别为0.956、0.939和0.907。经过平板筛选、离体叶片筛选以及活体油菜接种筛选,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CanL-30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eria biglobosa)有拮抗作用,还具有稳定的抑制核盘菌的效果。进一步试验表明,菌株CanL-30主要通过产生抗真菌物质抑制核盘菌生长。研究还发现CanL-30能促进拟南芥和油菜生长。上述结果说明冬油菜存在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从中可以筛选得到防病促生的细菌菌株。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玉米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北地区20个市(县)玉米主产区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样,分离纯化得到茄丝核菌173株,对其进行菌丝融合群鉴定,共鉴定出AG1-IA、AG-5、AG4-HGⅡ等融合群以及双核菌。AG1-IA为东北地区的优势融合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5.57%;其次是AG-5融合群,占分离总数的18.86%;AG4-HGⅡ和双核菌株分别占1.14%和2.29%。随机选取不同地区的玉米纹枯病菌菌株64株(AG1-IA、AG5、AG4-HGⅡ、双核菌株),采用菌饼作为接种体,通过温室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同一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属于AG1-IA的菌株对3个玉米品种的平均致病力为21.88~80.21;AG-5的菌株也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对3个玉米品种的平均致病力为17.71~48.96。  相似文献   

9.
阿特拉津降解菌W1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筛选出降解阿特拉津残留的高效功能菌株,对于农产品安全和土壤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富集培养法,从吉林省延吉市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出1株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降解菌株W11。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W11为类节杆菌属(Paenarthrobacter sp.)。菌株W11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培养60 h对阿特拉津(100 mg/L)的降解率为97.1%,其适宜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值6~9,最适pH值为7。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外加氮源对菌株降解阿特拉津的能力几乎无影响,菌株W11在修复阿特拉津污染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力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从我国华南3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33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在分离到3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颜色、菌核数量)、菌丝融合群、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可划分为慢、中、快3种类型,菌株数分别为3株(0.90%)、136株(40.60%)和196株(58.50%);产生菌核的数量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无菌核或极少形成菌核、菌核量少、菌核量中等和菌核量多,各有4株(1.19%)、59株(17.61%)、238株(71.04%)和34株(10.15%)。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融合群的ⅠA亚群,即AG-1 ⅠA。从中随机选取50个菌株进行菌丝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细胞核数目介于7~13个。对其中270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可划分为中等致病力和强致病力2个致病型,分别为208株(77.04%)和62株(22.96%),未发现弱致病力菌株。综合分析表明,所测菌株的致病型与菌丝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数量各异,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培的方法,设3个磷水平,7个菌株,通过对株高、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固氮酶活性、茎叶氮含量、茎叶磷含量的测定及综合分析,确定使热研2号柱花草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达到最佳促生性能的磷浓度。结果表明:7个菌株在中磷时鲜重和含氮量最大,低磷不利于鲜重和含氮量的增加;经主因子综合分析,菌株YM11-1、RJS9-2、PN13-3在高磷时对热研2号柱花草有最好的固氮促生效果,菌株LZ3-2、BS1-1、PN13-3在中等磷条件下有最好的固氮促生效果,菌株FS3-1-1在高磷和中磷都有最好的固氮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山东茶园土壤高活性解钾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到适合山东茶园土壤环境的解钾菌株,以提高土壤钾素的高效转化效率,本研究经过菌株富集、分离、纯化等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9株解钾细菌。通过有效钾含量比较和菌株分类,筛选出1株活性最强菌株K2,经鉴定K2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试验表明,菌株K2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pH值6.0,温度35℃,以麦芽糖、淀粉、玉米粉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施用该菌剂后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最大分别提高28.40%和28.49%。茶叶产量最大提高36.30%,同时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降低,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菌株K2可能是一株茶园土壤高效解钾细菌,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茶园专用微生物菌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本实验室保存的46株纤维素分解菌中筛选出1株可高效降解半纤维素的木聚糖酶高产菌株APS35,其酶活力高达31.801IU.g-1,比APS02(对照)高4.91倍。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以水稻秸秆为底物,APS35产木聚糖酶的最适条件: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3-4d,稻草粉与麸皮比4∶1,接种量10%,氮源为酵母膏(总氮量0.4%),pH为4.0,吐温80浓度0.4%。在此条件下的木聚糖酶活力为32.024IU.g-1,与优化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热研2号柱花草等10种不同牧草中筛选出9株无机解磷细菌及6株有机磷细菌,并利用平板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测定,最后得到解磷效果最好的解磷细菌株,牧草根际解无机磷细菌解磷能力最高达216.57 mg/L.选定2株具有代表性的解无机磷细菌GI2-6(Bacillus spp.)和GI9-4-3(Serratia spp.),通过单因子试验对其解磷特性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解磷细菌GI2-6以蔗糖为碳源、KNO_3为氮源、pH为7.5、温度为30℃,解磷细菌GI9-4-3以葡萄糖为碳源、KNO_3为氮源、pH为7.0、温度为30℃时,两者的菌体量最大,解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6.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亨氏厌氧技术从沤麻塘底泥等厌氧生境中分离筛选到N2,Y4,Z2-6三株厌氧细菌,研究结果表明,其产酶最适pH为7.0-7.4,最适温度为30℃,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豆饼粉。N2、Y4、Z2-6的果胶酶活分别为:913u,973u,927U,半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37u、140u、170u,纤维素酶活分别为0、3u、0,对数生长期均为5-9小时,产酶高峰时间均在72小时左右。三个菌株混合发酵红麻皮,5天可成浆,粗浆得率为74.4%,半纤维素脱除率为28.79%,果胶脱除率为72.41%,脂蜡质脱除率为23.23%,打浆后做手抄片,白度为40.5,裂断长为3529m。对N2,Y4,Z2-6进行了初步鉴定,经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三个菌株均属梭菌属的群Ⅲ。  相似文献   

18.
对鱼尾葵叶斑病病原(Coniothyrium palmarun Corda)进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CW6对发病有明显影响;CW6为棕榈盾壳霉(C.palmarun Corda);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8℃;生长的适宜pH值为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L-果糖,最佳氮源为L-脯氨酸;致死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19.
鹤望兰叶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鹤望兰(Srelizia regne)叶斑病菌鉴定为柯氏帚梗柱孢霉菌(Cylindroclalium collouniperdl colouni)。该病原菌的菌丝在不同培养基里生长情况不一致,其中以Richards培养基最佳。在5种培养基中Richards培养基和PCA培养基不产孢。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5℃,适宜pH是5.01~6.49,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病原菌分生孢子在碳源的利用上,D-葡萄糖、蔗糖、淀粉明显优于麦芽糖、D-果糖和乳糖∶;对氮源的利用以酵母浸膏、牛肉浸膏、硝酸铵明显优于蛋白陈、L-天冬氨酸和硫酸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