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测定4个长豇豆品种的耐贮藏性,从条荚发泡率、密度及失水率3个指标变化来分析,之豇60和之豇106嫩荚的耐贮藏性明显好于之豇282、扬豇40品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采收期对红富士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红富士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分别于盛花期后168 d、171 d、174 d、177 d、181 d和183 d采果,冷藏中定期测定几种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收期不影响呼吸峰出现的时间,但影响峰值高低;早采的果实失水严重;晚采的果实硬度下降快且腐烂率高;适期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及vC含量变化幅度小,失水及腐烂少。用于长期贮藏的洛川红富士最佳采收期在盛花期后171~177 d,采收时硬度≥8.4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  相似文献   

3.
互叶醉鱼草种苗设施贮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根系处理、不同贮藏时间对互叶醉鱼草设施贮藏过程中苗木失水率、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根系保水介质处理下的贮藏苗木失水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成活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设施低温1~3℃、高湿90%~95%贮藏条件下,可有效降低互叶醉鱼草种苗失水率,提高苗木商品性,并延长裸根造林时间30~40 d,苗木成活率可提高20%~30%,冬季贮藏优于春季贮藏。  相似文献   

4.
伦晚脐橙(Citrus reticulata Blancc)属于晚熟柑橘类型,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成熟,是三峡库区柑橘主栽品种之一。通过对三峡库区秭归县伦晚脐橙果实进行低温和药剂处理揭示贮藏期间果实单果重、失水率及内在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单果重缓慢下降,失水率逐渐上升,指标变化较复杂;不同处理贮藏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低温+百泰处理、低温处理、常温+百泰处理和常温处理。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根系处理、不同贮藏时间对互叶醉鱼草设施贮藏过程中苗木失水率、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根系保水介质处理下的贮藏苗木失水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成活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设施低温1℃~3℃、高湿90%~95%贮藏条件下,可有效降低互叶醉鱼草种苗失水率,提高苗木商品性,并延长裸根造林时间30~40 d,苗木成活率可提高20~30%,冬季贮藏优于春季贮藏。  相似文献   

6.
蘑菇的贮藏保鲜福建闽侯县洋里乡农技站(350105)张学平福建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350002)林河通蘑菇含水量高,组织柔软幼嫩,采后易变褐、失水萎蔫和腐烂。因而,在蘑菇采后贮运期间及罐藏加工前必须搞好蘑菇的护色保鲜工作,以提高商品质量蘑菇的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7.
纳米包装材料延长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制备一种含纳米Ag、纳米TiO2和凹凸棒土的纳米包装聚乙烯(PE)包装薄膜,研究双孢蘑菇在4℃下贮藏10d期间,纳米包装材料对其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跟踪检测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白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聚乙烯材料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聚乙烯包装材料相比,添加纳米粒子的包装材料能够较好地抑制双孢蘑菇发生失水萎蔫和褐变现象,使其保持贮藏前洁白色的感官品质.贮藏10d后,纳米包装材料处理组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1.46%、22.5%、3.50 μmol·kg-1、161.89 U·g-1·min-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组的1.86%、30.2%、4.66μm01·kg-1和233.84 U.g-1·min-1,(P<0.05),而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保留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含量.[结论]纳米包装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贮藏期间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的劣变,降低营养价值的损失,提高综合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浓度的乳酸链球菌素处理杨梅,在(2±1)℃的低温贮藏过程中研究失水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相对电导率、腐烂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1)℃冷藏条件下乳酸链球菌素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杨梅果实的失水率、总酸含量、腐烂率,延缓相对电导率的上升,有利于保持杨梅的品质.当乳酸链球菌素浓度≥200 mg/L时,杨梅的保鲜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NaCl浓度、护色时间及控制贮藏环境温度等3个因素对蘑菇子实体的开伞率、PPO酶活变化量及ADF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蘑菇经适当处理,可有效抑制其开伞和品质变化。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回归分析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以蘑菇开伞率、PPO酶活变化及ADF质量分数为因变量,3个因素的水平编码号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估计值与实测值吻合。相对于单纯低温保鲜,采用低温气调保鲜的蘑菇,其品质和理化指标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魔芋在采收后除了商品芋立即出售外,留作种芋的都要贮藏4~5个月,在此期间,魔芋的水分逐步挥发,失水率与时间成正比关系,且失水率的高低与种芋的大小关系密切,种芋越小失水率越低,种芋越大失水率越高,贮藏5个月后,失水率均达20.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预冷时间对双孢菇真空预冷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冷时间对双孢菇真空预冷保鲜效果的影响,完善对食用菌真空预冷机理的研究。[方法]选取双孢菇为研究对象,将鲜品在5、10、20和30 min 4个水平的预冷时间条件下进行真空预冷处理,探讨了不同预冷时间对双孢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评价研究了预冷时间对双孢菇预冷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不同预冷时间会对双孢菇的品质造成很大影响,预冷时间10 min条件下的预冷处理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其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电导率分别为1.41%、5.2%、13.1 mg/kg和5.84μS/cm。[结论]研究可为真空预冷技术在双孢菇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3种不同分子质量的壳聚糖为主要原料,以新采收的双孢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绿色双孢菇保鲜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的双孢菇的失水率、硬度、腐烂度、开伞率和褐变度的变化,对其保鲜技术进行了优化.探讨了壳聚糖保鲜剂在双孢菇贮藏过程中所起的生理生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壳聚糖处理的双孢菇,其失水率、硬度、腐烂度、开伞率和褐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子实体可溶性蛋白、总糖、还原糖的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还原糖、MDA的含量、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对照;SOD和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壳聚糖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避免了PPO与酚类物质的接触,从而抑制了双孢菇的褐变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地区双孢菇周年栽培技术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双孢菇生产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不能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容易造成旺季菇贱伤农、淡季无货可供的局面。实现双孢菇的周年化生产可解决这类矛盾,增加菇农收入。总结了连云港地区双孢菇的周年生产技术,通过双孢菇春季、夏季、秋冬季全年生产,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提高了菇房的利用率,增加了菇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甜玉米秸秆为原料栽培双孢蘑菇研究示范表明:甜玉米秸秆栽培蘑菇,出菇早,产量高,质量好。效益转化率最高,产量多5~10kg/m2,效益多15~20元/m2,采菇期长25d。  相似文献   

16.
采收期对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采收期对不同主栽双孢蘑菇品种采收品质的影响,以4个双孢蘑菇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采收期的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等内在品质指标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上5种指标在同一采收期的不同品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采收期Ⅰ(菌盖直径2~3cm)时这种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在采收期Ⅰ时,不同品种间Vc含量的变幅最大,即13.2~105.5μg/g,最大值是最小值的8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9~21.4mg/g,还原糖为1.51%~2.14%,总酚含量为333~680μg/g,PPO活性为34.25~88.25U/(g.min)。从整体趋势分析,随着采收期的延迟,不同双孢蘑菇品种中除PPO活性呈持续增加趋势外,其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采收期Ⅱ(菌盖直径3~4cm)或Ⅲ(菌盖直径4~5cm)达到最高。从营养学、生物学产量和贮藏特性考虑,综合分析以上5种试验指标,应选取未开伞且直径在4cm左右的双孢蘑菇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和选育适宜广西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研究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形态特征及不同温度、pH、光照、碳氮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菌株9506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褐蘑菇最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4.0~9.0,最适pH为6.0~8.0;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粉.[结论]7个双孢蘑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明显,在栽培生产中,应综合协调温度、pH、光照、碳氮源等因素的作用效果,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但由于双孢蘑菇的含水量高、组织柔软,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损伤及腐败,如贮藏温度、湿度、pH、气体成分、金属离子等外部因素以及一些内部因素等都会影响双孢蘑菇的贮藏时间.主要综述了影响双孢蘑菇贮藏期的各种影响因素,以期为双孢蘑菇的保鲜技术提供借鉴、参考与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共设计有效扩增SSR引物112对,经筛选,其中97对在39份双孢蘑菇基因组中扩增出明显差异条带,25对在As2796单孢分离子代群体中表现出多态性,19对引物在单孢分离子代中遵循孟德尔自由分离定律。进一步研究表明共检测到6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2.68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502 3。8份双孢蘑菇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36 3~0.864 1,平均值为0.538 5;基于Nei-s 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46处,8个双孢蘑菇品种(系)分为2个类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其种质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潜在的多态性SSR 的开发为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分析、图谱构建提供了更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基础,为进一步进行双孢蘑菇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分析评价及管理提供了遗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