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1 我国余甘的分布及栽培1 .1 我国余甘的分布余甘又名牛甘果、喉甘子、滇橄榄、庵罗果、印度醋梨、庵勒 ,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其果鲜食味酸甜酥脆而微涩难忍 ,食后回味甘甜 ,故叫余甘。余甘原产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热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2.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余甘果、喉甘子、庵罗果、望果等,是亚热带地区的野生果树,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多枝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线状长椭圆形,小枝上排成两列;春季开花,花小型,腋生,黄色;果实肉质,扁球形,呈黄绿色,秋季成熟变红,果供食用,食酸涩,后转甘,故名余甘。余甘子树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很强,喜光喜温,常年均温在20℃左右长势良好,0℃会出现受冻现象。原产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  相似文献   

3.
滇南野生余甘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甘子(Phgllanthus emblica L.)系大戟科叶下珠属木本野生果树,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省有广泛分布。余甘子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在印度及我国福建、广东等地早已有生产栽培。滇南是我国野生余甘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余甘子长期实生繁殖,变异大,类型复杂,研究群体实生变异规律,对现有资源利  相似文献   

4.
绿色食品--"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腾土  黄雄芳 《广西园艺》2002,(6):J012-J013
记者梁杰珍在 2 0 0 2年 9月 1日的《广西日报》一版发表了题为《千年野果要翻身》的文章 ,阐述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余甘果的美好前景 ,文章刊发后 ,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共鸣 ,对余甘果特别是“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产生了强烈的关注 !余甘 ( 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油甘、牛甘 ,属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株高 1~ 3 m,果实球形、扁球形、梨形等 ,1 0~ 1 1月成熟 ,既可生食又可加工。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和中国 ,目前已引种到南非、肯尼亚、古巴、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其中以印度和中国分布面…  相似文献   

5.
无公害茄子保护地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茄子的起源、栽培历史及现状 茄子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古印度为最早的驯化地。茄子是喜温作物,遇霜冻枯死。茄子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在《齐民要术》中,有关茄子栽培,采种和需水量大等叙述。在《本草拾遗》(公元713年)中,记载了很多茄子品种。  相似文献   

6.
余甘(phllanthus emblicou L)又称“油甘子”“庵摩勒”,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总产量约11万担,其中野生余甘占一半左右。余甘果实横径2厘米左右,8—10月成熟,成熟后果皮呈白绿色或浅绿色,果面有的有锈斑,鲜食时,初入口味酸涩,后回甜生沣。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五味子,又称山花椒,为木兰科五味子属的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五味子分南五味子(也称华中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也称辽五味子),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尤以"北五味"质量最佳,畅销国内外,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五味子的药用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据《唐本草》记载:"其果实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8.
关于酸橙(Citrus aurantim L.)在我国的栽培历史,现在一般认为南宋韩彦直撰(1178)《橘录》中记述的朱栾和香栾是最早的明确记载;南宋以前文献中有无酸橙的记载,还没有定论。由于酸橙的果实在我国主要是作药用,而我国的本草学(即中药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因此本文试图以本草学文献为线索,探索有关酸橙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余甘属大戟科灌木落叶果树。我国南方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多处于野生,少有人工种植。近十年来余甘果实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作用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新兴水果栽培。目前余甘除少量嫁接树外,多数实生苗栽植,甚至作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0.
余甘结果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甘结果性状观察泉州市鲤城区经作站黄唯平余甘(EmblicaofficinalisGaertnsynPhrllanthusemblicaL.译名:庵摩勒),原产印度,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是一种亚热带落叶果树。它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力(耐旱等),而且栽培...  相似文献   

11.
甜种余甘子品种特性及早结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别名油甘,属大戟科叶下珠属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和台湾,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普宁市是余甘子的主产区,但存在品种混杂,实生树多,育苗时间长,投产迟等问题.为解决余甘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普宁市果树研究中心自1985年起,把"油甘良种的选育与开发利用"列入重要课题.经过不懈努力,多次试验,已经选育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甜种余甘子优稀株系,并在观察甜种余甘子品种特性的基础上,探索了快速育苗与早结丰产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余甘芽接和腹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振元 《福建果树》1994,(1):7-8,18
余甘芽接和腹接技术研究南安市经作局洪振元余甘属大戟科灌木型落叶果树。我国南方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多处于野生,少有。人工种植。近十年来余甘果实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作用渐被人们所重视,形成新兴水果栽培。目前余甘除少量嫁接材外,多数实生苗上山,甚至当水土保持作...  相似文献   

13.
橄榄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古书《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六年(公元前110年),破南越……以植所得奇草异花甘焦十二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桔、皆百余本”。可见橄榄栽培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橄榄原产我国,而我省又居全国首位。橄榄栽培已有一千多年,早已成为特产名果,故素有“橄榄之乡”之称。据《群芳谱》记载:古称橄榄为青果、谏果、忠果、余甘子等。其果虽熟,其色尚青,故俗名青果。《新唐书》上记载,福建果类列入贡品者有橄榄。其果香  相似文献   

14.
余甘子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甘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水果被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 ,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余甘子在药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以下主要综述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概况。1 生物学特性1 1 生物学特征 余甘子属大戟科 ,叶下珠属 (油柑属 )植物 ,拉丁学名PhyllanthusemblicaL 。别名有油甘子 (潮汕 )、牛甘子、喉甘子、杨甘、回甘子、滇橄榄 (云南 )、圆橄榄 (四川 )、油甘 (福建、台湾 )、山柚甘、余甘果、山甘、庵摩勒 (古名 )、庵摩落迦及余甘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甘子 (PhyllanthusemblicaL .)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 (Phyllanthu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其果实自古以来即被我国人民视为具有保健作用而加以利用。果实生食 ,酸甜酥脆 ,初食时味酸涩 ,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 ,故名余甘。余甘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 ,资源丰富 ,国内部分省市早已开始了对余甘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福建、广东已有大面积经济栽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不少省区对余甘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资源调查、选育种、药效学研究及加工利用研…  相似文献   

16.
福建余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又称“油甘子”、“庵摩勒”,系大戟科,叶下珠属(油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一种优美的风景树种。果实富含维生素 C,初食其果,味酸涩,食后有回甜生津,真是苦尽甘来,故名余甘(见附表)。宋朝诗人宋庭坚曾有咏余甘诗云:“庵摩勒,西土果,霜后  相似文献   

17.
牛蒡,俗称“牛菜”、“蒡翁菜”,属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从东北至西南各地均有分布,园圃中亦有少量栽培。其叶柄及肉质根细嫩香脆。富于养分,自古为著名野菜,至今已有一、二千年的食用史,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等书均有记载。在旧典上,“牛蒡”又写作“牛(片蒡)”(《类篇》)、“牛?”(《唐韵》),且有许  相似文献   

18.
银耳的食疗     
顾智章  陈瑛 《蔬菜》2000,(1):33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含胶质较多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色白如银,半透明,状似人耳,可供食用。银耳野生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区,现可进行人工栽培,以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栽培较多。银耳是中国传统的食药两用保健品。据《本草再新》记载,银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差异和积累规律,在福建省惠安县以6个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蓝田粉甘、兰丰1号、秋白、六月白、山甘和扁甘)为试材,测定了不同时期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普遍丰富,适宜作为食品和保健品原材料开发利用;其中,秋白品种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接近1%,适宜作为加工和遗传育种原材料。不同品种果实维生素C积累动态存在差异,扁甘在翌年1月中旬达峰值,其余品种在10月中旬达峰值。  相似文献   

20.
张迎君  黄健 《西南园艺》2001,29(3):33-33
1 营养、保健和药理功效  我国核桃栽培历史悠久 ,为世界上生产核桃最多的国家。早在我国古代的《食疗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等著作上都有记载 ,人们把它称为“万岁子”、“长寿果”。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对核桃的营养性、保健性、药理性等作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研究。核桃被评为世界四大干果之首 ,被称为“营养宝库”。核桃仁是很好的滋补品 ,具有通经、润血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等功效。它除了有保健和药效功能外 ,更主要的是那酷似人脑外形的核桃仁含有高浓缩的多种营养成份 ,具有较高的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