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孙婷  刘玉珊  尚迪  许震寰  刘静  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82-11283
[目的]研究岷江百合、卷丹百合和淡黄花百合3种野生百合实生后代的植物学性状。[方法]通过对3种野生百合的实生种子进行播种,全生育期调查实生后代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基干高度、鳞茎质量等植物学性状。[结果]不同品种间和同品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均以种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而个体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野生百合今后的遗传育种、产业化快繁等方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标记对中国东北地区6种3变种共34份野生百合试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筛选12个随机引物对其总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01条带,其中83条带具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2.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9条多态性谱带.基于 RAPD标记,利用 UPGMA构建了聚类树状图,34份野生百合资源的Nei&Li相异系数介于 0.013 7与0.601 3 之间.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野生百合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树状图将34份试材分为2大类,第1类包括细叶百合和垂花百合,共5份试材,第2类包括卷丹、毛百合、有斑百合、大花百合、大花卷丹、朝鲜百合和东北百合,共29份试材;卷丹与有斑百合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同为卷瓣组的朝鲜百合、细叶百合、大花卷丹等亲缘关系较远.细叶百合与垂花百合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野生百合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省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分类研究,弄清辽宁省野生百合的种类、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为种质资源保存、杂交育种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6份野生百合资源,分属6种、3变种,包括有斑百合(L.concolor var.buschianum Baker)21份、黄花渥丹(L.concolor vsr.coridion Baker)3份、毛百合(L.dauricum Ker.-Gawl.)2份、朝鲜百合(L.amabilePalib.)3份、细叶百合(L.pumilum DC.)6份、垂花百合(L.cernum Kom.)2份、卷丹(L.lancifolium Thunb.)14份、东北百合(L. dis-tichum Nakai)1份和大花卷丹(L.leichtlinii var.maximowiczii Baker)4份,没有收集到条叶百合(L.callosum Sieb.),也未发现渥丹原种(L.concolor Salisb.).  相似文献   

4.
采用查看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调查研究了河南野生百合属花卉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境、主要用途、观赏特性等。结果表明,河南野生百合属花卉植物计11种、4变种,其中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与卷丹(Lilium lancifolium)2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今后,应加强百合植物资源的保护、引种及开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4种野生百合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特征,探究不同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全株利用价值,为后续野生百合的品种选育和全株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黑龙江省细叶百合、东北百合、有斑百合和毛百合4种野生百合根、茎、叶和鳞茎的矿质元素(K、Ca、Na、Mg、Cu、Zn、Mn、Fe、Pb和P)含量进行测定,探究4种野生百合不同器官之间矿质元素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利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4种野生百合矿质元素含量丰富,鳞茎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的大小排序为K>Mg>P>Ca>Na>Fe>Zn>Cu>Mn>Pb,根为K>Na>Mg>P>Ca>Fe>Zn>Cu>Mn>Pb,茎为K>Mg>Ca>P>Na>Fe>Cu>Zn>Mn>Pb,叶为K>Ca>Mg>P>Na>Fe>Zn>Cu>Mn>Pb。不同百合品种之间矿质元素含量分布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其中细叶百合和东北百合4种器官中的P含量显著高于有斑百合和毛百合(P<0.05),有斑百合和毛百合4种器官中则含有更丰富的Cu元素;4种器官中,茎和叶的K/Na值较高,而鳞茎和根中则较低。4种百合中,毛百合各器官中的K/Na值均最高。各器官中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鳞茎中,Pb与Mg和K、Fe与Ca和P、K与Mg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Cu与Fe和Ca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中,Ca与Fe、K与Mn、Zn与Mg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Fe与Pb、Cu与Zn和Mg、Ca与Pb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茎中,Fe与Na、P与K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Mn与Ca、Pb与Na和Fe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中,Mg与Pb、Fe与Na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鳞茎和叶中,Mn元素与其他元素相关性较低且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发现,黑龙江省4种野生百合的代表性元素为P、K、Mn,选取其中前3个主成分(F1~F3)进行综合排名,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细叶百合、东北百合、有斑百合、毛百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依据4种野生百合鳞茎中的10种矿质元素含量,可将其大体划分为Ⅰ和Ⅱ 2类,其中第Ⅰ类包括Fe、Zn、Ca、P、Na积累较多的东北百合和细叶百合,第Ⅱ类包括Mn、K、Mg、Cu、Pb积累较多的毛百合和有斑百合。【结论】黑龙江省野生百合矿质元素含量丰富,除常见食用器官鳞茎外,其他器官也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细叶百合鳞茎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郭廷杰  刘冬云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37-239,246
为掌握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对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引种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为百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来自豫西山区5种野生百合从萌芽至开花各阶段所需生长发育的天数,结果表明,5种野生百合从萌芽至开花各阶段的生长发育进程相差很大,其中细叶百合从萌芽至开花所需的时间最短。5种野生百合的开花长短顺序为细叶百合、光百合、条叶百合、山丹百合和卷丹百合。但是,5种野生百合从萌芽至开花所需天数间未表现出5%显著标准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丰富,百合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是百合利用的基础工作。文章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进行了野生百合资源调查,重点关注野生百合自然分布、生境及生长状况。调查发现,岷江上游地区野生百合广域分布种为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适生环境可概括为中高海拔(1200~2000m),中偏碱性沙壤土,伴生植物多为禾本科茅草及灌木。调查确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野生百合属植物分布较广,自然长势优良,但过度放牧、开荒及旅游开发等行为会导致野生百合种类减少。因此,基于野生百合属植物资源调查,开展百合植物资源分布格局与生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野生百合属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野生百合在改良百合品种中的潜在价值。【方法】以百合野生种为父本,栽培品种为母本,通过切割花柱、胚拯救等技术,对具有优良性状野生百合与主要栽培百合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6个野生百合种(卷丹、玫红百合、湖北百合、兰州百合、南川百合、大理百合)分别与5个主栽品种(西伯利亚、索邦、西诺红、木门、罗宾娜)远缘杂交组合的子房平均膨大率为68.4%、64.7%、56.5%、80.9%、39.6%、62.7%,表现出较高的子房膨大率,并获得了7个远缘杂交后代。【结论】以南川百合和卷丹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比其他野生百合更容易获得有胚种子,具有清香味的玫红百合与东方百合栽培品种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供试的6种野生百合与百合主栽品种杂交都有较高的子房膨大率,但真正有胚种子很少,说明子房膨大并不代表胚的发育,仅用子房膨大率评价远缘杂交亲和性并不客观,应把子房膨大率、幼胚萌发率、杂种成活率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8种野生百合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根尖压片法对原产我国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毛百合(L. dauricum Ker-Gawl.)、朝鲜百合(L. amabile Palib.)、兰州百合(L. davidii Duch var. unicolor Salisb.)、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Hook .f. var. maximowiczii Bake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Lodd.) Baker)、细叶百合(L. pumilum DC.)、垂花百合(L. cernuum Komar.)8种(变种)野生百合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卷丹是三倍体(2n=3x=36)外,其他种均为二倍体(2n=2x=24).8种百合属植物的根尖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种均出现了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有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22、25、26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为2%~10%;观察到三倍体卷丹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出现了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34、37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约为9%,而出现单倍体细胞(2n=x=12)的频率约为2%.三倍体卷丹中出现单倍体细胞为首次报道.在毛百合、兰州百合、有斑百合、细叶百合、卷丹5种百合的体细胞中观察到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以麝香百合(Lilumlongiflorm)杂种系品种‘Snow Queen'为母本,野生毛百合(L.dauricum)为父本,采用切割花柱法进行杂交,通过种子培养成功获得了杂交幼苗.采用RAPD分子标记法对获得的由其中一个株系扩繁而来的幼苗进行了鉴定,证实为真杂种:杂种带48.65%来自母本,29.73%来自父本,2...  相似文献   

12.
百合,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其栽培已成为一些地区产业调整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为探索几种典型野生百合对干旱与复水环境的响应特征,本研究以卷丹、川百合和野百合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与复水环境对3个野生百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百合叶绿素和氮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50%~55%SRWC处理的百合叶绿素和氮含量下降幅度达到最大,其中卷丹、野百合和川百合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6.33%,24.22%和52.23%,氮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7.34%, 18.72%和34.05%。复水后,3个野生百合植株的叶绿素和氮含量逐渐恢复。随着旱后复水时间的延长,卷丹的恢复度>野百合>川百合,复水2 d后恢复到对照水平,复水激发了野生百合的生理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评述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了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自1981年以来对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资源调查引种工作的研究结果。文中叙述了本地区野生百合的分布,生态条件和11种(变种)形态特征,并对野生百合的引种和驯化,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贵州野生百合的种类和分布,总结了贵州野生百合的引种概况,并观察其生长规律,同时分析了百合保护利用现状,为合理保护和利用百合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3种激素对毛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野生毛百合鳞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3种激素GA3、6-BA、NAA对鳞片扦插成活、产生小鳞茎数、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和6-BA各浓度处理使鳞片形成小鳞茎的增殖系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浓度GA3处理使鳞片扦插成活和生根极显著高于对照,成活率平均高于对照13.28%,生根数平均高于对照41.33%;不同浓度6-BA处理使百合鳞片扦插根长、鳞茎直径极显著低于对照,表明6-BA处理不利于毛百合鳞片扦插;NAA对鳞片扦插成活影响极显著,100~400 mg/L处理时浓度越大成活率越低,以100 mg/L处理成活率和增殖系数最高,分别为71.00%和1.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来自秦巴山区6种野生百合(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卷丹(Lilium tigrinum)、野百合(Lilium brownii)、大花卷丹(Lilium leichtlinii var. maximowiczii)、山丹(Lilium pumilum)、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的病毒病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并对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ic virus,CMV)、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ptomless virus,LSV)3种病毒进行检测,旨在确定野生百合是否感染病毒及感染种类,并初步判断不同种对病毒的抗性。【方法】采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统计方法调查野生百合病毒病发病情况,采用RT-PCR检测和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不同发育时期野生百合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SV)进行鉴定。【结果】异地栽培条件下,6种野生百合中除岷江百合外,其它5种野生百合都不同程度表现出花叶、斑驳等病毒病症状。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岷江百合无病毒侵染,卷丹感染百合斑驳病毒(LMoV),野百合、大花卷丹、山丹和宜昌百合均被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百合斑驳病毒复合侵染。【结论】岷江百合、山丹、野百合、大花卷丹和宜昌百合在原生地不带病毒。在异地保存且有毒源存在的条件下,野生百合易感染病毒。不同种野生百合的抗病毒特性不同,岷江百合对病毒病的综合抗性最强,抗病程度为免疫;大花卷丹和宜昌百合,属中感类型;山丹、卷丹和野百合对病毒病抗性为高感类型。  相似文献   

18.
百合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6种不同的授粉方法对百合野生种渥丹、毛百合、细叶百合、兰州百合、垂花百合及亚洲百合杂交系品种布鲁拉诺的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研究,杂交亲和性较好的杂交组合有布鲁拉诺×渥丹、毛百合×细叶百合,有胚率分别为3.05%和6.50%;杂交亲和性很差的杂交组合有兰州百合×卷丹,有胚率为0。对于花柱较长且粗的百合种(如布鲁拉诺、毛百合)切割花柱授粉方法大多能提高蒴果的膨大程度,在切割花柱基础上再重复授粉或提前授粉,更有利于种间杂交的结实;而对于花柱长且细的百合种(如兰州百合),切割花柱的授粉方法反而降低其蒴果膨大程度;对于花柱较短的百合种(如渥丹),切割花柱与否对其蒴果的膨大程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使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中,对收集的部分野生百合进行了自交、种间杂交及与栽培品种的杂交,较为系统地评价了野生百合资源的亲和性。结果表明:1)野生百合自交亲和性普遍较好,细叶百合、宜昌百合、岷江百合自交子房膨大率分别达到了100%、66.7%和11.1%。2)以卷丹、泸定百合、岷江百合、兰州百合和青岛百合为母本时,各杂交组合的子房平均膨大率分别达到了53.1%、50.0%、50.0%、45.2%和20.0%,表现出了较高的亲和性;以岷江百合、泸定百合和川百合为父本时,杂交组合的子房平均膨大率分别达到了50.0%、35.0%和10.0%,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3)百合组的野生种与新铁炮百合和东方百合杂种系的品种有较高的亲和性;卷瓣组的野生种与亚洲百合和新铁炮百合有较高的亲和性。4)子房切片培养和胚珠培养的成功率、杂种苗的获得率及有胚率与前期子房的膨大率及子房膨大维持天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子房膨大率可作为评价百合杂交亲和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部分中国野生百合亲缘关系的AFLP技术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AFLP技术对24份野生百合种质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扩增得到203条清晰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7条,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82.3%。将24份种质分为5类4个亚类,这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轮叶百合聚为第I类,轮叶组与其它组明显分开;4种百合组野生百合聚为第II类;另5种百合组百合与属于具叶柄组(或卷瓣组)的药百合(伏牛山种源)聚为第III类;第IV类含有药百合(安徽种源)及宝兴百合2份种质,为卷瓣组中少数几个具有香味的种;第V类包括11份种质,大部分为卷瓣组野生百合,但在Vd亚类含有钟花组3种野生百合,表明卷瓣组和钟花组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