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宁  那日苏  秦艳  王海 《草业科学》2009,26(9):212-215
蒙新区由于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其西部耐干旱的草本植物十分繁盛,而东部地区降水较丰富,属温带草原植被类型,组成了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蒙新区的牧草资源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牧草害虫的危害,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其中网蝽科昆虫体型较小,且生活隐蔽,不善活动,通常不易被发现,但对植物组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对牧草的质量和产量均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对构成草原植被的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忽视。记录了我国蒙新区草原植被14科43属植物中网蝽科昆虫的寄生情况,共包括网蝽科昆虫13属40种,结果表明,网蝽科昆虫在我国蒙新区寄生的植物种类十分广泛,而且有些科属的植物被多种网蝽寄生。  相似文献   

2.
桑园新害虫——小长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良是云南的主要蚕桑生产县,今年春季,发现了一种桑树新害虫,发生数量大,来势猛,危害严重。经鉴定为小长蝽Nysiusericae(Schilling),属半翅目长蝽科Lyhaeidae,背孔长蝽亚科Orsillinae,小长蝽属NysiusDallas。小长蝽又名谷子长蝽,是我国北方分布广的一种害虫,但未见报导危害桑树。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导如下。一、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3.6~4.5mm。头部红褐至棕褐色,两侧各有一黑色宽纵带,常与复眼后黑色区相连,头背面中央常有“×”形黑色纹。触角4节,褐色,第…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完达山区虻科种类与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3年对黑龙江省完达山区虻科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完达山区虻类有30个种,隶属于两个亚科(斑虻亚科Chrysopinae;虻亚科Tabainae)五个属(斑虻属Chrysops,麻虻属Haematopota,瘤虻属Hybomitra黄虻属Atyloteus和虻属Tabanus)。在采到的30种虻内,土麻虻,漠麻虻,切割斑虻,文斑,雁虻等为完达山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以苜蓿盲蝽属昆虫为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苜蓿盲蝽属的7种昆虫进行了同种内不同性别和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同一种群内不同的个体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共性,通常具有1~2条共有酶带;同一种群内由于个体、性别的不同,酶带的数目、颜色、宽窄稍有差异,但差异的程度远小于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九龙牦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属绵羊作为外类群利用D-loop区序列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牦牛、野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欧洲野牛和亚洲水牛)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全长893 bp,与普通牛源序列的同源性为87.4%,其中有17个碱基的缺失;在牛亚科内,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最小,为6.2%~6.8%,而与牛属中普通牛、瘤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较大,为10.0%~1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野牦牛首先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古生物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支持将牦牛、野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苏丹草同工酶多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不同类型苏丹草同工酶多型性进行研究,对其种子、幼叶和幼根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种类型苏丹草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都存在明显的类型间和器官间差异;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初步认为酯酶,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都可以作为不同类型苏丹草的亲缘关系研究及其遗传差异鉴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牦牛在牛亚科中的分类地位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根据普通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家牦牛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家牦牛细胞色素6(Cytochromeb)基因的全长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Ovisaries)为外类群,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牛亚科不同物种间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转换/颠换比值为4.9,突变未达到饱和状态;牦牛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8.0%~8.6%,大于牦牛与美洲野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家牦牛与野牦牛首先聚为一类,再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与美洲牦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结果支持现在的家牦牛和野牦牛都是同一祖先原始牦牛的后代,推测两者分化时间大约为0.55百万年前;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牦牛属的观点,牦牛属包括家牦牛和野牦牛两个种。  相似文献   

8.
<正>一、切叶蜂的分类地位及种类切叶蜂科(Megachilidae)是蜜蜂总科中长口器类的一个大科。切叶蜂科形态多样,具有寄生和非寄生两个亚群。切叶蜂科其下包括两个亚科:切叶蜂亚科和毛腹蜂亚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切叶蜂亚科共203属及亚属,近4000种。中国有记载的切叶蜂18属,47亚属,305种及亚种。  相似文献   

9.
鲤科鱼肠道菌分布及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草鱼、青鱼、白鲢、鳙鱼、团头鲂、三角鲂、鲤鱼和鲫鱼等4个亚科鱼肠道菌群中的好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菌群种类和分布进行了X^2和相关分析,给出了一种测度菌群在寄主中广泛分布的广谱系数。结果发现同一亚科的鱼内菌群分布有极高的相似性。而不同亚科的鱼间菌群分布有较大的差异,但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和鳊亚科(Abramidnae)在菌群分布也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哈夫尼亚菌属、致病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菌属、假单胞菌属在这8种鱼中有较高的广谱系数(9.8937-19.0177)且其x^2测验不显著:而链球菌属、拉思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广谱系数很低。在0.54-2.3922之间各自只在1种或2种亚科中能检测到,因此是属于专一性共生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以内蒙古地区分布的蒺藜科(Zygophyllaceae)中的5属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花粉粒以长球形,圆球形为主,属中等大小,萌发器官多为3孔沟,外壁表面纹饰以网状,条纹状最为常见,同时,观察结果还表明,蒺藜科不同属的植物花粉形态差异显著,而同属不同种间差异则较小,本文认为花粉形态特征在该科植物分类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可作为属间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伞形科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及相关类群34属(参棕亚科9属,牵环花亚科21属)48种植物叶片(茎或果实)的气孔结构,结果显示有3种类型气孔:无规则型,不等型及平列型。参棕亚科的气孔多为平列型,少为无规则型,而牵环花亚科多为无规则型,少为不等型(Gymnophyton除外)。Bowlesia分支的细胞壁多为深波状,其他分支的细胞壁多平直。气孔结构的研究为分子系统学建立的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以及Bowlesia分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并支持分子系统学将Apiopetalum,Mackinlaya及Stilbocarpa从五加科分别移入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将Homalosciadium,Platysace,Hermas及Klotzschia移出两亚科。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四种嵩草属植物-小嵩草(kobresiapygm-aea)、矮嵩草(K.humilis)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和嵩草(K.belladii)的叶片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四个种的酯酶同工酶泳动成两大区域,Rf值分别为0.38~0.86和0.08,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泳动形成5个区域,Rf值分别为0.97,0.68~0.77,0.52~0.63,0.29~0.37和0.08。酶谱比较结果表明,嵩草和线叶嵩草亲缘关系较近,而二者同小嵩草、矮嵩草间,以及小嵩草同矮嵩草之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以36种鲑科鱼类的线粒体基因COX1、Cytb和ND4为材料对其系统发育信息效率进行分析。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对比,然后用MEGA 6.06软件分析DNA序列差异,并生成系统发育树。选择胡瓜鱼(Osmerus mordax)、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作为外群,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法)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法)重建系统发育树,随后,统计节点支持率并进行分析。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不同区域的进化速率不同,线粒体各个基因的系统发育信息表现也有所不同。系统发育树表明,最早分化的一枝是白鲑亚科(Coregonidaeinae),处于祖先位置,鲑亚科(Salmoninae)和茴鱼亚科(Thymallinae)互为姐妹群。在鲑亚科中,形成单系群的有聚集在一起的鲑属(Salmo),组成姐妹群的有红点鲑属(Salvelinus)和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细鳞鲑、多瑙哲罗鲑、哲罗鲑等淡水鱼种类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位置,与距离方法——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进行对比,发现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但是利用ML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节点支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茴鱼属(Thymallus)和白鲑属(Coregonus)、柱白鲑属(Prosopium)、北鲑属(Stenodus)的部分节点,支持率从100~79下降到41,但与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较,属、种亲缘关系程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青海四种土蝗(直翅目:斑翅蝗科)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了青海高山草地的四种土蝗:黄胫异痂蝗(Bryodemella bolderei holdereri Krauss,)、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 luctuosun Stoll),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亚洲小车蝗(Oedaleu asiatisc B.-Bienko)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四种土蝗染色体数目均为,(2n♂)=23=27=22+XO;全部染色体都为近端着丝点类型;四种土蝗染色体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3=23T=4L+14M+4S+XO。结果表明,斑翅蝗科3属间的蝗虫主要区别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相对长度有明显差异,小车蝗属内2种间区别主要为常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个苜蓿品种幼叶时期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POD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亲缘关系上供试品种可大致划分为4类,分类结果与品种的来源和地理位置有相关性。根据酶带的有无、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探讨30个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离自我国甘肃中部地区土种黄牛的一种形态特异的泰勒虫,采用传统分类学研究鉴定为新种,被定名为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 sp.nov)。又利用对泰勒虫属特异的PCR引物(92/93)对该种基因组DNA扩增,结果表明该种属泰勒虫属原虫确定无疑,并对代表虫种进化和分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对已测出该基因1067bp长片断序列与基因库中9种巴贝斯虫,7种已知牛泰勒虫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建立起系统发生树。树图表明,瑟氏泰勒虫和水牛泰勒虫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中华泰勒虫与这两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附膜泰勒虫、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斑羚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10种早熟禾属植物的过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0种早熟禾属植物过氧化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出现了58条酶带,但每个种的带数有所不同,最多出现8条,最少只有4条;每种植物的POD酶谱大致可分为A,B,C三区,其中酶带数量较多,活性最高,分布较为集中的是B区;各供试植物在酶谱特征以及种间相似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POD同工酶技术对早熟禾属植物进行物种鉴定以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柴胡属29种,5变种及2变形果实的三维结构。结构显示果实结构变化较大,分果表面平滑,横切面近圆形,脊略微突出。中果皮有两种分泌结构,伴生油管及非伴生油管(油管)。前者仅存在于少数物种,且直径小,后者包括不分支及分支油管。不分支油管存在于多数物种的沟(1~5)和结合面(2~7),油管通常与分果近等长,但亦存在短油管。少数物种的油管呈分支状,在中果皮不规则分布。种皮由1或2层薄壁细胞构成。胚乳在结合面平直或微凹。中果皮无结晶。心皮柄多为2个,在结合面彼此相对。柴胡属果实的多数特征存在于芹亚科其他类群,但分支状油管及2层细胞的种皮仅见于牵环花亚科,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的基础类群。柴胡属果实的解剖结构支持分子系统学将柴胡属位于芹亚科其他类群的基础位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于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兰州市发现的甘肃省蚁科(Formicidae)三种新纪录属:尼氏蚁属(Nylanderia)、圆颚切叶蚁属(Strongylognathus)、大头蚁属(Pheidole),六种新纪录种:夏氏尼氏蚁(Nylanderiasharpii)、朝鲜圆颚切叶蚁(Strongylognathuskoreanus)、亮红大头蚁(Pheidolefervida)、具角盘腹蚁(Aphaenogasterangulata)、小刺盘腹蚁(Aphaenogasterpumilopuncta)和平和弓背蚁(Camponotus mitis),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并对其区系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眠乃宁对熊科动物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眠乃宁用于3种熊科运动(黑熊、棕熊、马来熊)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眠乃宁对熊科运动有较好的镇痛、麻醉和肌肉松弛作用,效果确实,且安全范围大,适合于熊科动物的麻醉、保定。眠乃宁对3种熊科动物的麻醉其诱导期差异不显著(P〉0.05),而麻醉剂量在黑熊与棕熊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