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栽桑养蚕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力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养蚕多数俗称"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同时养蚕属季节性用工,在春蚕、秋蚕还与农忙逗工,蚕业生产费工费时,特别是上蔟环节尤为突出。因此要扩大户营养蚕规模,劳动力是一大瓶颈。为此,兴文县蚕业工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两乡近年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乡树企业比较发达,很多农户感到劳力紧张,尤其秋蚕期采叶的劳力矛盾更为突出。1989年中晚秋我们在近700户蚕户中推广应用了条桑收获和条桑养蚕,推广面积达300多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省工、省力、实用。根据渡村乡的调查,中晚秋条桑收获和条桑养蚕比采片叶养蚕的工效可提高2.5倍左右。一般一张蚕种采片叶养蚕需用工61.5小时,而用条桑育仅需17.8小时,其中采叶工节省23小时,五龄给桑用工节省21小时。同时,还可减少冬季剪梢用工。  相似文献   

3.
刘晓华 《四川蚕业》2013,41(2):52-53
<正>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养蚕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劳动力缺失已成为农村发展蚕桑产业的突出矛盾。乐至县在培育养蚕大户,推进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农村养蚕劳力不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5年来,乐至县养蚕户由4.9万户下降到2.87万户,但户均年养蚕由3.7盒提高到5.1盒,稳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2012年,乐至县全县发种14.8万盒,户均年养蚕超过5盒,蚕茧单产达到31.2kg,生产蚕茧4600t,蚕茧产值1.36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2.05亿元,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4亿元。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桑树栽培和家蚕的饲养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力,特别是5龄饲养期和熟蚕上蔟阶段劳力需求量大、时间集中。我县上  相似文献   

4.
德清县油车乡过去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饲养小蚕,农业蚕桑分线作战,实引家庭式承包责任制后,承包户要挑起农业和蚕桑两付担子,特别是养蚕技术性强,有的劳力少或外出人员多的家庭以及缺少养蚕技术和设备的户养蚕发生了困难,尤其是夏蚕和早秋数量较少,夏收夏种劳力紧,出现了有叶不养蚕的情况.而有些家庭劳力多,设备条件好,有技术的养蚕能手,也愿意多养一些  相似文献   

5.
为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必须革新技术,节省养蚕的劳力,降低养蚕成本是革新技术的目标,在养蚕生产过程中熟蚕上簇是用劳力较多的环节之一,目前我县蚕区在生产上不少蚕户因劳力不足捉熟蚕上簇不及时,造成“窝边茧”较多,使茧质下降,直接影响蚕户的经济收入。为此,我们协助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集团)公司蚕茧分公司,开展了“适熟蚕自动登簇剂”的生产中间试验,经1992年6月至10月和1993年5月至6月在三坑、太平、浸潭、石潭、白湾、桃源等镇进行试验,取得了省工、省力和提早熟蚕又保持茧质的效果,蚕农满意。现将生产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养蚕布局,包括一年的养蚕次数,各次养蚕的时间、数量等。合理的养蚕布局应当是:养蚕用叶与桑叶的适熟高产相吻合,养蚕期(特别是5龄期)能避开30℃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和农业使用农药的高峰期,并尽可能减少与农事大忙的劳力冲突,各次养蚕之间  相似文献   

7.
青壮年劳力外出,大量的初中、高中生远离他乡外出务工,不愿追随父辈的劳作,养蚕劳力严重不足,推广实用养蚕技术,开展标准化蚕业生产,相对较难。一边是当地政府号召调整产业结构,栽桑养蚕,一边是很多家庭原有养蚕用具闲置,大量桑叶过剩不能养蚕;有的是发生蚕病后,惧怕养蚕,不能显现养蚕的比较效益。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在冕宁县和爱藏族乡临江村,推行养蚕科技户(大户)+蚕农的新型合作体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如东县凌民乡有21个行政村,5000亩桑田,养蚕农户2713户,桑田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4.4%,户均桑田1.84亩,属个体分散型养蚕经营.凌民乡粮棉桑兼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蚕桑与其它产业的综合效益竞争加剧,特别是由于工、商、运、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养蚕争夺农村劳动力矛盾突出,而养蚕用工繁琐,技术方法也比较陈旧,面临的困难也愈加明显.为了解决蚕桑生产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防止在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和产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户养蚕达3张/批左右才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大棚养蚕作为省力化养蚕的一项新技术,可解决蚕室、蚕具和劳力不足的矛盾,可节省养蚕投资40%~50%,操作便利,提高养蚕工效,适合规模化养蚕.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跟上,大棚省力化养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蚕农不懂技术而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养蚕生产从集体饲养转为分散饲养,养蚕户数急剧增多,在新发展的蚕区已逐步推行小蚕共育、四龄蚕饷食后便分发到蚕户饲养,普遍存在着蚕具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急待解决。因此,当前需要研究如何节省蚕具设备和节省劳力提高工效而又能取得优质高产蚕茧的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栽桑养蚕规模户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些妇女、老人,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蚕桑生产上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将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桑蚕5龄不除沙,自动上蔟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提高了养蚕劳动效益,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蚕劳动效率,缓解大批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与养蚕劳力不足的矛盾,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收益,将行之有效的常规技术改进、组装成从补催青至自动上蔟全程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小蚕共育是把一家一户饲养的蚕种从补催青开始按一定规模组织在一起饲养,由专人负责,统一技术标准,一直养到三龄或四龄起蚕再分到各户饲养,这是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养蚕方式,它解决了由蚕桑专业队集中饲养而过渡到干家万户分散养蚕缺技术、缺设备、缺劳力的困难。也解决了养蚕面广分散技术指导的困难。小蚕共育由于有专人负责饲养,通过多期培训,反复实践、技术熟练,共育户成为市、乡(镇)、村、户四  相似文献   

14.
<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组都把桑树分到了户。有的村组按人头分,有的村组按劳力摊,这样,不少地方平均每户只有几分桑,形成“碎屑白糖大家尝”,户户搞蚕桑的小农经济格局。这些农户养蚕收入在整个家庭经济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小,不起眼,养好养歪无所谓。因此,大多数农户栽桑养蚕附带做,养蚕消毒不彻底,蚕病防治不重视,  相似文献   

15.
安吉县三官公社荷花塘大队有桑园290.54亩,抗洪涝、抗干旱的条件较好,1982年夏秋全面承包到户,1983年减产,结症在于承包时搞平均主义,人人分桑,户户承包,实践中有几种人不热心于培桑、养蚕,有的不养蚕,有的搞掠夺性生产.单身户、懒汉户、劳力外出搞副业户、社、队企业家属户不热心蚕桑生产.全大队422户承包户中,不培桑、不养蚕的不热心蚕桑生产的占16%,只养一季春蚕的占12%.其次是承包时地块分得太散,社员承包桑园插花地  相似文献   

16.
种桑蚕养是一项周期短,见效快,产品销路广,效益好且劳动强度小的经济作物,也是我国的历史传统产业。夺取高产量、高质量、高收入,务必严格遵循科学养蚕“二十字”措施,即:彻底消防毒,小蚕尼笼育,大蚕地面育,饱食防热焗。同时,要把握住“小蚕共育”,必须做到“无病毒、蚕头足”这一取信于民的关键性措施。小蚕共育有四大优越性:一能促进扶贫致富;二能帮助缺劳力,无技术的农户增加收入,三能解决想种桑无蚕房、缺资金的困难户提高生活水平;四能为广大蚕户节省劳力、节省资金、节省蚕具、节省时间且达到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例如:周陂镇阳西管理区第六村1992年有15户养蚕,总桑地面积33.4 1/15公顷,年养蚕167.5张,总产茧3400.3kg,  相似文献   

17.
韦茁萍 《广西蚕业》2007,44(1):19-20
实践证明,户养蚕达3张/批左右才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大棚养蚕作为省力化养蚕的一项新技术,可解决蚕室、蚕具和劳力不足的矛盾,可节省养蚕投资40%~50%,操作便利,提高养蚕工效,适合规模化养蚕。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跟上,大棚省力化养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蚕农不懂技术而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棚养蚕失败的原因1.1大棚建造过于简陋。建棚地点地势不够高,造成雨季排水不通畅;大棚保温、隔热不好,夏秋季往往棚内温度太高,早春和晚秋棚内温度过低;大棚过于敞开或过于封闭,导致天敌为害和受不良气候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8.
1981年,我们考虑到1982年我县农村将全面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养蚕必将由原来以生产队集体养落实到户养。原来集体养蚕,在房屋和工具等经过几年的添制和储备,比社员一家一户充足,按习惯安排养蚕批次,大小蚕可做到“四分一远”,即可做到分人、分室、分工具、分洗手水和大蚕室与小蚕室距离60至100公尺以上远距离饲育,不搞混育。可把蚕养好。而社员个人养蚕。因受房屋和劳力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房屋条件目前还很差,有大蚕室和小蚕室的农户不多。我们调查了养蚕房屋条件算是比较好的新圩公社新圩大队新圩二队,西河公社北楼大队西马生产队和文圩公社河村大队天堂生产队共134户,其中县备有  相似文献   

19.
蒋敏求 《蚕桑通报》1989,20(1):40-41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投入工、副业,务农劳力相对减少,在蚕期大忙季节,劳力的矛盾更为突出,根据这一新情况,在农村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势在必行,而薄膜覆盖少回育的试验研究表明,可以达到桑叶保鲜节省用工、增产蚕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杨吟曙 《江苏蚕业》1998,20(2):27-28
<正>室外大棚条桑育养蚕技术具有节省时间、节约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特点,该项技术于1992年在我镇解放七组何才友家首先使用,至目前为止已有20多户开始使用,并在全镇逐步推开。该新技术可在春蚕或晚秋蚕5龄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