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作物南繁是我国在世界农业领域的一次创举。我国率先想到农作物南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海南岛有着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南繁。棉花南繁工作大概是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它走在农作物南繁的前列,我是到海南进行棉花南繁的第一批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长汪若海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种子南繁事业现状及四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现状农作物种子南繁是缩短育种周期、加快农业良种化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战略目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我省种子南繁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的20年间,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各科研单位、种子企业自行到海南进行南繁;第二阶段从1980年开始,我省成立了省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南繁工作进入了有组织开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我省在三亚市建立了省南繁指挥部,全省南繁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要说"北京老张",得从大茅南繁基地说起。智取大茅基地在2005年以前,中国农业研究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海南南繁基地,只有崖城南繁基地和荔枝沟南繁基地两个,其中崖城南繁基地约有5.7 hm2土地,荔枝沟南繁基地约有2.53 hm2土地。随着棉花南繁事业的发展,这些土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其土地需求,因此,扩大南繁基地也就成为当时中棉所的头等大事。2004年2月16日,张西岭来到海南就任  相似文献   

4.
郑强 《种子世界》2017,(10):17-19
<正>1重庆南繁工作历程重庆市南繁工作开始于1972年,由重庆市种子站牵头,组织科研、教学、种子企业等单位在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和南鉴工作,持续时间至今长达44年。重庆市南繁南鉴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1第一阶段:重庆直辖前,种子生产经营处于计划经济时期(1972~1996年)1972~1974年,重庆市南繁的作物是玉米,主要是进行自交系繁殖和制种。从1975年开始,南繁工作以  相似文献   

5.
陈斌 《种子世界》2016,(1):18-19
正2015年11月底,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在三亚召开全国南繁工作会议,各省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等部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参会,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规格之高创历年之最。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包括:贯彻落实《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南繁基地建设的政策要求,研究部署各省南繁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会  相似文献   

6.
加快非南繁季节南繁科研用地综合利用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本文阐述了非南繁季南繁科研用地综合利用的必要性以及江苏南繁基地综合利用的实践,分析了非南繁季节南繁科研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非南繁季节南繁科研用地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1现状1.1南繁基地建设情况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南繁指挥部(工作站)总计投资5 379万元,在海南三亚市、陵水、乐东、临高县等地建立永久南繁办公基地,建筑面积达20 370m2,占地20.9hm2。有16个省级单位总投入4 552万元,建立了省级管理的固定南繁基地284.6hm2。有109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投入10 695万元,相继建立了稳定的南繁育种基地597.9hm2。  相似文献   

8.
<正>植检地域急剧扩大人员设备严重不足无证调运现象突出执法取证管理薄弱一到12月,海南岛上的南繁育种基地就到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段,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的5000多名科技人员来到这里,进行育种试验和种子繁育。据统计,50多年来,全国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都经过南繁选育,可以说,南繁基地对我国种业发展以及粮食连年丰收功不可没。据海南省南繁办统计,2011年,南繁育制种面积达到20.1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总产量达到3500万公斤,比上年增加近500万公斤,其中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支持种业振兴,发展南繁科研育种,建设南繁基地的大形势下,各省都在积极投资建设省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探索和创新,山东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优惠,南繁单位入驻积极主动,管理服务架构完善,在土地流转、单位入驻、设施建设,尤其在管理运行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探索创新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自主管理”的运作模式。围绕山东南繁基地及全省南繁情况,总结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指出土地流转难、基地雨季内涝严重、土壤状况不佳、非南繁季节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为国家和其他省市南繁基地建设、管理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育南繁,跨越空间,超越时间。到万里天涯,索取光热;播麦种棉,栽稻点瓜。吃水泡饭,住茅草舍,无怨无悔自潇洒。春回时,携硕果北返,天山脚下。绿洲处处禾嘉,两盆大地遍开银花。望万顷瓜田,碧玉葱葱;杂交玉米,穗长盈尺。二十六年,连续丰收,唯良种效果最佳。再创业,二十一世纪,更放光华。(新疆种子总站蔡仁盛)沁园春·南繁$新疆种子总站@蔡仁盛  相似文献   

11.
南繁育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点产业之一,“南繁硅谷”引领种业创新,助推中国种业振兴。梳理海南南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南繁硅谷”建设的作用,提出助推“南繁硅谷”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1 南繁40年的回顾 新疆赴海南岛进行作物繁种和育种加代,自1963年开始至今已40年了.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初创阶段(1963年冬到1972年春)当时是由各南繁单位自立课题,自筹经费,自选地点,自行前往.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南繁科研育种管理工作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南繁简介南繁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保障农业生产用种的"调节库",南繁基地在科研育种、制种繁种、种子质量田间鉴定、应急种子生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提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创新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海南省的发展,城市扩张迅速,瓜果种植业蓬勃发展,导致了南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正>1.79万hm~2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获批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规划专门划定了1.79万hm~2适宜南繁科研育种的区域,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用途管制。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强调,南繁规划的出台,是南繁基地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要力争用5~  相似文献   

15.
正20年月2~2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前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繁基地的有关国家级科研中心、农场和种子企业育种基地等,深入调研南繁工作情况。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建设好南繁基地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南繁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南繁基地建设。此刻已是北方的冬季,但在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还是一派盛夏景象。南滨农场场长徐强富介绍说,这里年日照时间大  相似文献   

16.
海南气候特点及棉花南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农业科研单位,为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步伐,冬季到海南进行各种夏作的南育。我所是南繁最早的单位之一,棉花南育始于1971年,已有17个年头。为使棉花南育更有把握、更有成效,现就海南岛的农业气候特点谈谈棉花南育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阐述了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意义,分析了江苏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现状及成因,总结了全国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部分成功案例及模式,提出了加快推进江苏南繁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以期为江苏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种业创新离不开科技支撑,而南繁科技服务则是推动科技与种业创新紧密衔接的桥梁。随着江苏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基础条件的日趋完备,江苏南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系统剖析当前江苏省南繁科技服务存在的短板和优势基础,结合新形势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种业的新要求,提出建立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科技培训交流体系、加快南繁成果推广转化等促进江苏省南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巍  薛永国 《作物杂志》2012,28(5):109-112
玉米南繁是育种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南繁能够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从玉米南繁育种流程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实际遇到的病虫鼠害和杂草,以及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把目前玉米密植育种方法融合到南繁过程中,提出了相对合理高效的南繁育种和田间管理技术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玉米南繁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第一届“全国水稻突变体、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讨会于2005年3月31日在我国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三亚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遗传学会、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和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海南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协办,研讨会围绕水稻突变体、基因组进化以及生物技术育种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同时考察了中国水稻研究所海南陵水南繁基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南繁基地等单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提前到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