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兰涌  肖君 《农业与技术》2014,(9):208-208
在土地项目的开发中,占补平衡是《土地管理法》所要求的必须达到的重要制度。在规范占补平衡的过程中,要从补充耕地的质量入手,依照法规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做好易地补充耕地。要认识到,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第一要素是做到先补后占;以等级折算的方法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要科学地建立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切实做好土地督察工作,实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3.
选取典型低山丘陵区--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针对低山丘陵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情况,建议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保护模式,建立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数量增加为辅的动态平衡机制,并提出灵活的占补平衡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梅农  刘旭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34-19037,19059
论证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溯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城市建设中浪费耕地的现象较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一部分耕地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度较大;"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的开发和复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并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先补后占",保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生产能力;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尽量少占耕地;多方合作,加大异地占补平衡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对我国耕地总量平衡政策的缺陷分析,提出耕地的异地占补平衡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之一。我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的运行机制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耕地保有指标的分配,形成土地市场中对其有效的供给与需求,建立耕地保有指标的有偿转让市场;在政府的指导价格下下,根据供需特征,形成市场价格;并通过政府、公众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立,确保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申俊鹏  秦明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99-4602
综合运用耕地动态平衡指数、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和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河南省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状况和耕地利用效益,定性提出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平衡,而且要求质量和环境平衡.文章用人均标准耕地量的变化来衡量某一区域是否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以酉阳县为例,进行了标准耕地总量动态研究,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以酉阳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癖量动态平衡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平衡,而且要求质量和环境平衡。文章用人标标准耕地量的变化来衡量某一区域是否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以酉阳县为例,进行了标准耕地总量动态研究,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喀斯特山区乡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评价,从乡镇角度出发,运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耕地不正常状态,为喀斯特山区乡镇耕地占补平衡起到预警作用,并提出防范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占补质量与数量的动态平衡。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县28个乡镇耕地占补平衡预警警度涉及无警区、轻警区、中警区、重警区和巨警区五种类型;2009-2020年,黔西县28个乡镇,除仁和乡、洪水乡、太来乡、中建乡、金碧乡和五里乡外,其余乡镇耕地占补平衡预警预报综合在2009年基础上呈下滑趋势。至2020年,全县有11个乡镇处于无警,6个乡镇处于轻警,1个乡镇处于中警,3个乡镇处于重警,7个乡镇处于巨警。本研究将为喀斯特区域建立合理的乡镇耕地保护制度,从而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内涵及保障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学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认识有4种不同的观点。在分析现有观点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内涵以及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化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张燕  王有强 《北京农业》2011,(12):232-233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指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在我国已成趋势,并且具备了经济、技术、制度、舆论等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现行的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反思,指出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耕地开发潜力大的省份开发耕地激励机制不足及缺乏对耕地保有量外部性的考虑等三个缺陷。然后,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建立耕地占用权的设想,并对其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较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最后,总结了建立耕地占用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耕地压力分析的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政府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1980—2007年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缓解耕地压力的调控策略,即为保持区域内一定数量的耕地和种植高产作物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实施的技术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土地管理的目标出发,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质,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及其函数模型,进而分析了耕地数量、耕地质量、时代(时间)和区域(空间)等四个变量因素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相关性,并认为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调绘、航片判读、统计分析、历史类比与趋势外推相结合的方法 ,对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 1 998~ 2 0 1 9年剧烈扰动的 1 65 2 0h 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 ,2 2年间 ,共剥离岩土 1 60 980 0万 ,挖损土地 1 2 0 0 0h ,压占土地 45 2 0h ,其中 ,耕地和林牧用地分别消失 874 3h 和 79 0h 。规划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 ,耕地由原来的 5 5 0 %提高到 67 0 % ;林牧用地由原来的 4 5 %提高到 30 0 % ,基本消除了荒地和其它未利用地。同时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结果表明 ,以 6年为耕地恢复期 ,大约在采矿 2 6年后 ,耕地总量可达到平衡 ;若以 1 0年为耕地恢复期 ,大约在采矿 34年后 ,耕地总量可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尹力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61-15462,15524
根据1978~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邯郸市耕地-粮食-人口系统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邯郸市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受其影响,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最后探讨了缓解耕地压力的调控策略,指出保持区域内一定数量的耕地、种植高产作物、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赣州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破解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瓶颈的新思路:创新各类规划方法,突破耕地占补平衡常规,拓展城乡用地空间;组建建设项目推进委员会,实行"一张图"管地,推动地方问责;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并纳入政绩考核;严控土地抵押贷款行为,清查"圈地"、"囤地"企业;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思路,建立"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改变粗放用地模式;创建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存量土地动态台账,盘活存量土地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8.
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近年来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的势头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耕地整体质量亦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农户耕地利用状况和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分析,归纳出目前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以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普遍,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用地增加、粮食生产用地减少;产业融合发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土地撂荒闲置或用于"非农"建设。耕地"非粮化"原因多样,生产者层面包括粮食作物收益较低、土地流转租金逐步提高、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机会增多;消费者层面包括饮食结构变化、休闲需求增强;政府层面包括执行政策的认知偏差、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补贴政策有待优化。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防止耕地"非粮化":优化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耕地管理,优化粮食生产条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种植收益;树立科学理念,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措施,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成效及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剖析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挑战。结合耕地占补平衡存在问题和耕地占补平衡趋势预测等,提出包括界定耕地占补平衡为阶段性目标,有限开展农用地占补平衡,加大抑制耕地被占用的力度,积极完善补充耕地的措施,探索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协调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