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田文杰  乔光  文晓鹏  田田  洪怡 《种子》2022,(2):18-24
为确定贵州主栽樱桃品种玛瑙红、黑珍珠发生的花变叶、丛枝现象的病原分布、种类及其分类地位,本研究优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2和R16F2n/R16R2的巢氏PCR反应体系,同时对86个樱桃样品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纳雍县、福泉市...  相似文献   

2.
卢全有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73-277
采用PCR技术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操纵子的部分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pF/rpR引物对扩增得到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操纵子片段大小为1240bp(GenBank登录号为GQ373255),该片段包含rps19 基因部分序列,rpl22 和 rps3 基因的全部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16SrⅠ-rp亚组中各代表植原体的r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6.6-99.9%。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与报道的桑萎缩病植原体(MD)聚类为一个rp亚组,即rpI-B亚组。  相似文献   

3.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蓝矮病是中国北方小麦的重要病害。利用植原体特异引物对小麦蓝矮病带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Nested-PCR)扩增,获得1.2kb的特异性片段,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小麦蓝矮病是一种植原体病害。对具有红矮和蓝矮症状的病株扩增均可扩增出目标片段,说明红矮和蓝矮症状都是由植原体引起。试验为在小麦蓝矮病分子诊断、田间介体带毒检测、寄主范围研究等提供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枣疯病植原体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表现丛枝症状的‘金丝4号’枣树为试材,以叶片总DNA粗提物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16S rDNA基因,建立了枣疯病植原体快速检测方法。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枣疯病植原体‘金丝4号’株系(JWB-Jinsi4,TA)与JWB-G1(AB052876)同源性为99.7%,归属于16Sr Ⅴ-B组。实验结果表明,以DNA粗提物为模板的PCR扩增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检测枣疯病植原体,为生产实践中枣疯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植物扁茎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茎变异是植物形态学上的常见变异类型之一,其特点是茎尖分生组织变宽、茎变扁平以及叶序的混乱。植物扁茎变异报道较多,涉及107个科属。在系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综述综合分析了引起扁茎变异的因素及其机制,认为诱发扁茎的因素主要有基因控制的遗传因素和其他非遗传因素,如自然环境条件(如温度变化,病虫害入侵等)或人为因素(如施用生长调节剂,物理或化学诱变剂等)。扁茎形成的机制主要是顶端分生组织异常和病原菌诱发植物代谢紊乱,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茅苍术试管苗在长期继代培养中的遗传稳定性与DNA甲基化变化,保证工厂化生产种苗品质。以茅苍术幼嫩顶芽为初始材料,建立高效离体快繁体系进行长期继代培养,并运用ISSR、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继代次数的试管苗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继代次数的10个样本遗传多样性较低,具有遗传稳定性较高。其中,第1代与第10代样本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亲缘关系较远;从继代第4代开始,不同引物扩增图谱条带在个别位点发生变化,且随着继代次数增加变化愈明显。经过长期继代培养后,茅苍术试管苗的甲基化水平有所下降,去甲基化模式和甲基化模式并存,但以去甲基化模式为主。长期继代培养后出现变异现象可能是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的不同导致基因被重新活化和表达或抑制、去甲基化模式高于甲基化模式造成的。本研究结果为茅苍术种质资源保存和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植原体是一类通过叶蝉、飞虱、木虱和蝽象等韧皮部取食的半翅目昆虫传播的植物病原细菌,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1000 多种植物病害。因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植原体病害被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归纳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和流行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植原体病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分析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植原体—寄主植物—介体昆虫的分子互作、植原体病害流行的要素和影响因素。此外,还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植原体病害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区杨树"黄叶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确定河南地区杨树黄叶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元素补充、组织粉碎回接、微生物分离回接、线虫检测、电子显微镜切片观察、植原体的PCR及DAPI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对轻度病株施硫酸亚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回接组织粉碎物的健株无症状表现;从病株的根、茎、叶中分离了4种微生物并进行了回接,27.5%的接种苗出现了与黄叶病相似的症状;在病株体内没有发现植原体和内寄生性线虫;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到了杆状细菌存在。研究结果对该病害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培育优质茅苍术种质资源,提高道地产区茅苍术的耐旱性,本研究以茅苍术植株为材料,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使用1.0 mmol/L水杨酸(SA)喷施处理茅苍术叶面,检测其光合作用参数及保护酶系统等相关生理指标动态变化,讨论茅苍术在干旱条件下施用水杨酸对其光合系统保护和对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杨酸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茅苍术植株生长的胁迫效应。干旱胁迫下茅苍术经水杨酸处理后,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值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后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对茅苍术光合系统和保护酶系统会造成伤害,水杨酸可以通过保护茅苍术光合系统和调节其保护酶系统,缓解干旱胁迫对茅苍术带来的危害,提高茅苍术抗氧化和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亚组水平上明确云南元谋县的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以rp(Ⅱ)F1/rp(Ⅱ)R1为引物,利用PCR对感病蔓草虫豆总DNA进行rp基因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编码蛋白特性预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rp基因编码的rp122、rps3蛋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PCR扩增测序得到1171 bp的特异性片段,该片段包括全部rpl22基因和大部分rps3基因,两基因相互重叠,分别编码128和237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从亚组水平明确了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是16SrⅡ-A亚组成员,且归属于rp-iii亚进化支.预测rp基因所编码的rp122和rps3蛋白均为脂溶性蛋白,且二级结构包括螺旋、卷曲和折叠.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蛋白跨膜运输的分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槟榔黄化病是世界各地槟榔生产上普遍发生的毁灭性病害。至今没有根治的有效方法,根本原因是其病原还没有明确鉴定。有报道表明槟榔黄化病的病原可能是植原体。本文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器官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而在根和茎中没有发现植原体。同源性聚类发现其属于翠菊黄花组B亚组。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林地土壤肥力的快速监测,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同时进行杉木林土壤全氮、全磷与全钾测定的新方法。以FieldSpec?3地物光谱仪采集杉木林土壤48份,随机分成校正集(32份)和检验集(16份)。光谱采用S.Golay实现平滑去噪与标准归一化进行背景去除后,选取350~2350 nm的反射光谱,以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种肥力指标测定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其校正集R2与预测模型R2分别在0.892与0.884以上。说明以可见/近红外光谱实现土壤中全氮、全磷与全钾的同时测定可行,从而为林地土壤肥力的快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取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组培苗为实验材料,进行驯化栽培,研究不同基质的物理性质,比较茅苍术组培苗在各基质中的叶片固有导水度、光合作用及生长状况,以筛选出最优炼苗基质。结果表明,基质持水特性是影响组培苗驯化的关键因素,T 3(蛭石∶珍珠岩∶泥炭土=1∶1∶2)基质中培养的驯化苗的叶片水分状况、光合及生长方面与其他处理相比表现较好,可作为茅苍术组培苗驯化的理想基质。基于生理电阻的叶片固有导水度可用于水分状况的及时诊断。研究结果为快速获得大量优势茅苍术种苗提供指导,同时为组培苗驯化炼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中弧菌为主的致病菌群的分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弧菌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原菌,采用16 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养殖系统中水体和底泥的弧菌为主的致病群落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从水体和底泥16 S rDNA克隆文库中各随机挑选55个克隆子进行测序(约114 bp),对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比对。结果表明:水体样品有16个OTU,主要Vibrio(弧菌,33.3%)、Chloroflexi(绿屈挠菌,18.5%)和Pantoea(泛菌属菌,7.41%);底泥样品有14个OTU,主要是Vibrio(弧菌,50.0%)和Chloroflexi(绿屈挠菌,13.6%);2个文库比较来看,proteobacterium(变形细菌)仅在水体样品中,Aeromonas(气单胞菌)仅在底泥样品中。用MEGA 4从测序的克隆子中选出30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海南本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及致病机理,本研究利用Small RNA测序技术对采自海南的甘薯样品进行鉴定,获得与SPFMV序列具有相似性的85个contigs,与NC_001841相似性较高。试验设计了5对共8条引物,分别为SPFMV-1F/1R、SPFMV-11F/1R、SPFMV-2F/2R、SPFMV-3F/3R和SPFMV-3F/33R PCR,扩增获得3987 bp、3710 bp、1996 bp、3369 bp和4730 bp目的片段。在此基础上再分段设计引物,进行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序列拼接获得SPFMV-HN基因组全序列,其包含完整编码阅读框。本研究结果首次报道SPFMV海南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并且在P1区预测到另一个外框元件(pretty interesting sweet potato potyviral ORF,PISPO),聚合酶滑移机制可以产生带有额外核苷酸的转录变体,这些核苷酸可以翻译为P1N-PISPO和P3N-PIPO。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SPFMV致病分子机理和培育抗病甘薯品种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Useful light interception during reproductive stag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 dry matter produc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ight utilization in the canopy fo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the case of arranging branch direction to row direction with flat type (1/2 phyllotaxy) soybean. The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at 25, 16 and 9 plants m−2 in 1994, 1995 and 1996, using cultivar 'Miyagishirome' (Maturity Group VII or VIII, phyllotaxy 1/2; branches develop flatly) with treatments so that branches developed at right angles direction (Type R) and in a parallel direction (Type P)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row.
Total dry weight (TDW) was greater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A higher leaf area index (LAI) was shown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in each plant density among the three years. More light penetrated into the canopy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Higher TDW and LAI were produced by effective light interception at the canopy of Type 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greater in higher than lower density and tended to be greater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Increased yield depend on seed, pod and node number m−2. The increase of yield components in Type R was suggested to be due to favorable light condition in the canopy, compared with Type P.  相似文献   

17.
根据小麦盐胁迫诱导和茎秆组织相关EST序列开发了81对EST-SSR引物, 其中67、46、18和61对分别在小麦、黑麦、簇毛麦和大麦基因组中稳定扩增, 在不同小麦和大麦品种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有22和23对。利用小麦缺体-四体系共定位了43对引物的81个位点, 其中A、B和D染色体组上分别有29、30和22个位点, 涉及除4B、3D和6D外的18条染色体。此外30对引物在黑麦基因组中具有特异扩增, 其中8对分别在黑麦1R、4R、5R和R7染色体上具有特异扩增, 7对在多条黑麦染色体具有相同扩增。这些新标记可有效用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遗传作图与比较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