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种子》2021,(4)
分析台糖系列甘蔗亲本组合杂交后代群体的农艺性状,筛选出优良亲本组合,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1个台糖系列亲本及其与国内外品种选配的11个组合为材料,应用DTOPSIS法对其杂交后代群体的株高、茎径、锤度、丛重、锤重、空蒲心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组合ROC 25×桂糖92-66的综合表现优于ROC 22(ck),可重点观察后代群体,亦可列为生产性杂交组合计划,适当加大杂交力度。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两系杂交旱稻优质育种中最佳的亲本选配。以两系不育系‘绿102S’、‘绿旱1S’为母本,耐旱中籼稻鉴定材料‘13NJ103’、‘13NJ108’、‘13NJ113’和‘13NJ114’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设计研究8个杂交旱稻组合的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胶稠度6个主要米质性状的差异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以长宽比为评判标准,母本‘绿旱1S’的米质达到1级标准,‘绿102S’达到2级标准,父本均为2级标准,杂交后代除了A1B3外,其他组合均为2级标准;以垩白度和垩白率比为评判标准,亲本只有‘绿旱1S’、‘13NJ103’和‘13NJ114’米质达到2级标准,且它们的杂交后代米质也达到2级标准;以直链淀粉为评判标准,所有亲本米质本均达到2级标准,并且后代A1B3达到1级标准。以相同母本与不同父本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长宽比绝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以相同父本‘13NJ108’与不同母本分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垩白粒率均达到100%,表现出超低亲分离现象,其他米质性状表现规律不一致;各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绿旱1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外观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绿102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蒸煮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遗传力结果表明,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0):3298-3305
为发掘甘蔗抗褐锈病新基因,本研究以4个高抗褐锈病不含Bru1基因的甘蔗品种为父本,4个高感褐锈病的甘蔗品种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对获得的5个杂交组合F1代群体进行SSR真实性鉴定、人工接种褐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和Bru1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粤糖03-393’בROC24’和‘柳城03-1137’ב德蔗93-88’的F1代群体分别符合3R:1S和1R:3S的遗传分离比例,且都未检测出Bru1基因;表明‘粤糖03-393’בROC24’群体的褐锈病抗性由一对显性未知新抗病基因控制,而‘柳城03-1137’ב德蔗93-88’群体的褐锈病抗性由一对隐形未知新抗病基因控制。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个能用于甘蔗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的遗传分离群体,为今后的褐锈病抗性遗传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和开发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蝴蝶兰黄花系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黄花蝴蝶兰杂交育种中,不育性障碍是其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在2006年3月13日,采用Phal‘.Taipei Gold’做母本进行杂交育种时,收获到一个蒴果,获得杂交后代群体180株,其中有99株开花,并对其杂交后代特性进行了观测,为蝴蝶兰黄花系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挖掘矮秆超大穗小麦亲本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潜力,为小麦高产、超高产育种选择优良亲本和最优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选用5个矮秆超大穗小麦品种(系)作为父本,8个多抗丰产小麦品种(系)作为母本,按NCII遗传交配设计,采用8×5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4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亲本及杂种F1的株高、主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产量、单株产量、千粒重8个性状进行了考察,并在基因型方差分析显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配合力评价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父本中A1、A3、A4是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其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特别是穗长、主穗粒数、结实小穗数、主穗产量、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高,而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低,是很理想的矮秆超大穗多粒亲本材料。母本中B5、B6单株穗数一般配合力较高,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低,可作小麦高产杂交育种的矮秆多穗型亲本使用。结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组合B5×A3单株穗数、主穗产量、单株产量、千粒重特殊配合力效应最高,株高特殊配合力效应较低,可作为的矮秆、多穗、粒重高且高产的重点杂交组合。B2×A4主穗长、单株产量、单株穗数特殊配合力效应都较高,而株高特殊配合力效应低,可作为矮秆大穗高产的重点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单株产量、千粒重、主穗长、主穗产量皆在70%以上,表明这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小,而狭义遗传力的分析除主穗长、主穗粒数、主穗产量、株高大于50%,其余4个性状均低于50%,说明受环境影响大,不宜早期选择,应该适当推迟选择的代数。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紫菜薹核基因雄性不育系239、240、242、246、249、250、258、259和父本290-1、288-3配制16个杂交组合,进行11个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配合力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较好的父本290-1和雄性不育系240可作为优良的杂交育种亲本;特殊配合力较好的290-1×249和288-3×259可作为优良的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叶长,主薹高,侧芽萌发力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叶柄长,主薹重两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非加性效应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得到参试品种果肉脆度的遗传传递力指数和估算组合传递力及狭义遗传力,用‘瑰宝’作测试品种,计算每个参试品种的遗传传递力指数,用亲子回归系数估算法,计算不同组合脆肉性状的组合传递力和狭义遗传力。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瑰宝’作父本时,3个品种的脆肉性状遗传传递力指数为‘秋红’最大,‘奥山红宝石’次之,‘玫瑰香’最小;‘瑰宝’作母本时,其后代果肉脆度与父本关系较大,7个品种的脆肉性状遗传传递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秋红’、‘皇家秋天’、‘粉红太妃’、‘粉红葡萄’、‘无核白鸡心’、‘达米娜’、‘玫瑰香’;通过不同杂交组合的组合传递力比较发现,软肉品种和特脆品种杂交>脆肉品种和较脆品种杂交>较脆品种和软肉品种杂交,亲子回归系数估算,葡萄脆肉质地的狭义遗传力h2=0.9816,说明脆肉性状遗传能力较强。葡萄品种脆肉性状的遗传力和杂交组合传递力的估算对葡萄育种选择选配亲本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高油矮杆紧凑型油菜资源,通过对亲本‘矮油A05’(母本)和‘DH09-3048’(父本)的杂交后代F1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DH分离群体,以植株矮秆、分枝特征、角果数量、粒数、成熟期、抗病性、抗倒性、含油量等主要性状以及较高的收获指数为选育目标,对DH分离群体进行不同生态区田间表型鉴定。选育出了具有高含油量、矮秆、株型紧凑、收获指数高等特性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DH16-202’;在杂交组合配制中,‘DH16-202’表现出较强的配合力,群体株型中矮紧凑、角果性状优良、熟期集中、产量高,抗性好,符合当前机械化栽培油菜品种需求的特点,有较强的应用潜力。综上‘DH16-202’可用于机械化品种的选育,同时也为育种同行提供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新疆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间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利用稳定不育系8份,恢复力强的恢复系9份,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8×9)设计配制72个F1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再根据亲本性状和一般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类群。结果表明,三系小麦杂交组合中普遍存在产量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针对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择,双亲之一一般配合力(GCA)或双亲GCA之和为正值且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中亲优势与父本和母本GCA值之和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和母本的GCA相关性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相关性。针对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和性状表型值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配合力距离远的亲本组配可能出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几率较大,性状表型值距离较远的两个亲本同一性状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可以在后代中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将17个亲本划分为4个和5个类群,为后续AL型杂交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1,(8)
用12个玉米自交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36个组合,对单株产量等11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父本中P 18-7、丹340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母本中P 18-12、P 18-13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在育种上运用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的玉米自交系,可以组配出优势强的杂交后代。特殊配合力较高的杂交组合是P 18-13×P 18-7、P 18-15×丹340、P 18-10×w 527、P 18-13×P 1811、P 18-14×P 1811和P 18-14×苏37。其中一般配合力表现较突出的父本自交系P 18-7,与具有较高一般配合力的母本自交系P 18-13杂交,得到的P 18-13×P 18-7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较高,可初步判断这个组合具有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测配筛选利用。  相似文献   

11.
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皎 《作物杂志》2006,22(4):23-25
以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青海蚕豆为母本,与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外来种质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6个组合。分析了株高、始荚高、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蚕豆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尤其是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完全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2)应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和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亲本和较优的杂交组合;(3)8个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百粒重>株高>荚粒数>有效枝>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百粒重>株高>有效枝>荚粒数>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在改良品种粒重时,可进行早代选择,而其他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偏低,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应连续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观赏羽衣甘蓝的杂种优势利用与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羽衣甘蓝2个雄性不育系为母本,7个高代自交系为父本,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了14个杂交组合,对株高、外叶数、心叶数、外叶开展度、心叶开展度、外叶叶形指数、心叶叶形指数7个观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一般配合力,母本C6BZ在心叶数和外叶开展度的表现优于CD10;父本中,HZ1631和DFZ在心叶数、外叶开展度和心叶开展度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根据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选出较优良的4个杂交组合为CD10×DFZ、CD10×HZ1631、C6BZ×HZ1631和C6BZ×F0819。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均在50%以上。外叶叶形指数和心叶叶形指数的狭义遗传力均高于50%,这2个性状可在早期进行选择;而其他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较低,需在高代选择。通过本试验得出的参试母本系和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以及7个重要观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可为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优良的观赏羽衣甘蓝杂交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用Mira等lO个当地马铃薯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配制成22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后代群体在无性一代的晚疫病抗性、生长势等7个植株性状以及块茎产量、淀粉含量等8个块茎性状的群体遗传效应和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其中,对马铃薯的块茎肉色、开花性、株形分离、株高分离、茎色分离和花色分离的配合力研究是首次报道。通过对当地四类主要的马铃薯品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晚疫病抗性和单个块茎重的父本效应分别达65.2%、56.7%,群体遗传主要受父本效应影响;淀粉含量的遗传主要受母本效应和亲本间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其遗传效应分别达40.5%、44.9%;株形分离、株高分离、开花性、茎色分离、皮色、结薯数和块茎产量等7个性状的非加性效应在66.8%-93.0%之间,群体遗传主要受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影响;植株生长势、花色分离、薯形、肉色和块茎外观等5个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2)HZ23、HZ88、K6、N7是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ZHXW、XWYY是2个紫色肉质的特色亲本;Mira×K6、Hui-2×K6、HZ23×K6、Hui-2×N7、HZ88×N7等5个组合是综合性状评价较好的杂交组合;HZ23×N7是一个优良杂交实生籽组合;HZ88×ZHXW、HZ23×ZHXW是综合性状优良的特色杂交组合,可从中筛选出紫色或红色肉质的优良  相似文献   

14.
以6个高粱不育系为母本,4个高粱恢复系为父本,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4个杂交组合,对高粱自交系及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杂种优势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产量和糖锤度外,其余10个农艺性状受加性遗传和非加性遗传共同作用,但非加性遗传作用比较突出,容易受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不宜在早代进行选择。全部自交系中,A 1整体性状优良,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组合A 6×B 3在茎粗、主穗长度、千粒重和糖锤度上SCA效应值最大,可用于选育抗倒伏和高产品种。在所有组合中,超亲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粱生育期性状和穗部性状上,适宜选育晚熟型高产品种。高粱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典型作物之一,在选择高粱杂交亲本时,要综合考虑亲本GCA和组合间SCA对杂交后代的影响,在高GCA亲本的基础上选择SCA高的杂交组合,会大大提高优势杂交组合出现的概率,加快高粱种质资源的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5.
以大果、高糖、高可食率、果肉脆而不流汁为龙眼杂交育种的目标性状,对‘立冬本’和‘苗翘’龙眼正反杂交后代的果实进行分析,研究育种目标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及分布,结果表明:后代中平均单果重≥12 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可食率≥68%的株数比例分别为25.93%、37.04%、28.57%,有30.36%和44.64%单株的果实果肉不流汁和质地脆。综合5个目标性状,同时具备2个性状的后代有30株,具备3个性状的有14株,具备4个性状的有3株,而5个目标性状全部具备的株数为0。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番茄糖组分的配合力及遗传力。采用6个性状不同的番茄材料作为亲本(编号分别为1、2、3、4、5和6),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p2),配成3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番茄6个亲本和30个杂交组合果实中糖各组分(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配合力及遗传力。本试验得出蔗糖品质性状组合间的F值只有亲本达到极显著的水平,而杂交组合和基因型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不能对它做配合力分析,也就是说蔗糖在各个组合中的差异是不明显的。葡萄糖和果糖品质性状在亲本、组合间和各基因型间的F测验值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它们的差异较大,可以按照Griffing I进行番茄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遗传研究表明亲本3和4为优势育种中番茄高糖育种的优良亲本,而组合3×4也是选育含糖量高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云南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 RSD)的发生危害情况,为推广应用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和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2014年,对云南省18个蔗区的甘蔗宿根矮化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并采用PCR技术对田间采集的1091 个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825 个样品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5.6%;18 个蔗区都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56.4%~88%;28 个主栽品种均感染RSD,阳性检出率51.2%~100%,其中‘粤糖82-882’、‘粤糖93-159’、‘粤糖00-236’、‘粤糖60’、‘桂糖11’、‘桂糖17’、‘桂糖94-119’、‘赣蔗18’、‘云引58’、‘德蔗93-94’等10 个品种感病严重,RSD检出率在90%以上;不论是新植、宿根,还是水田、旱地甘蔗均感染RSD;可见RSD已在云南各蔗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是导致甘蔗减产、宿根年限缩短及严重威胁云南蔗糖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18.
自然封顶、矮杆、紧凑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选育矮杆紧凑型油菜资源,本研究通过对亲本3H004(母本)和7399-8(父本)的杂交后代F1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DH分离群体。以植株高度、分枝特征、主花序长度、总角果数、生育期和含油量等主要性状对DH分离群体进行多年多点田间表型特征鉴定,选育出了主花序自然封顶、有限结角、花期短、角果层集中、矮杆紧凑型油菜资源‘DH09-3048’;在杂交组合配制中,用亲本‘DH09-3048’所配的组合表现出丰产抗倒、矮杆紧凑、适于机械化收获的特征,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同时也为育种同行提供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枣杂交后代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倾向,以枣和酸枣的杂交群体为试验材料,参照《中国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对‘JMS2’和‘邢16’杂交F1代叶表型7个描述型性状和13个数值型性状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及叶片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JMS2’ב邢16’及168个后代的叶片表型性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其中叶片颜色的分离程度较小,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缘形状和枣吊针刺出现较高程度的分离,叶片状态受父本影响较大,叶形和叶尖形状受母本影响较大,且叶缘形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叶形和叶色遗传多样性较其他性状更为丰富。13个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分布在10.10%~37.58%,其中叶柄面积和锯齿宽度的变异幅度大,遗传信息相对丰富。13个数值型性状中除锯齿宽度和叶柄周长外,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除叶柄指数、锯齿宽度和锯齿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偏小遗传,叶柄面积和叶柄周长受父本影响。经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被简化成叶片大小,叶柄指数和叶柄面积,叶柄长和叶柄宽,叶片形状4个因子。聚类分析显示,该组合杂交后代叶片受父本影响较大。本研究将为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加快育种进...  相似文献   

20.
桃杂种(F1)果实重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7个类型30个杂交组合桃杂种后代果实重量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桃不同组合类型中,大果×大果、大果×中果、中果×大果、中果×中果、中果×小果、大果实生和中果实生的杂种后代出现小果、中果、大果的分离比率分别为:0:2:1、1:4:1、1:4:1、2:3:1、1:6:3、2:4:1。桃果实的狭义遗传力为h2=0.4403,后代种果实重量偏小的现象明显。在不同组合类型中,以大果×大果和大果实生后代获得大果的比率较高,分别为30%和30.47%。在桃杂交育种中,用亲本果实重量的一般配合力相比较,以大久保为参照,可知,超过大久保的母本有:‘晚黄金’、‘岗山500号’和‘阳泉肉桃’;超过大久保的父本的有:‘明星’和‘阿尔巴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