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作用,在大棚内进行了不同地膜覆盖对辣椒农艺性状、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可以显著增加辣椒的株高、茎粗和分枝级数;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白色麻地膜和黑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产量都显著高于塑料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对辣椒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器官物质积累与产量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辣椒总产量和叶鲜重显著正相关;早期产量和早期单株结果数极显著相正关。本研究表明麻地膜适合于大棚内辣椒的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2.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环境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大棚内进行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春季大豆试验,研究了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温度、水分及微生物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在低温时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在高温时土壤温度相对于塑料地膜(PE)和无覆盖(CK)较低;并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目,从而提高大豆产量,麻地膜(R)比聚乙烯农用地膜(PE)增产12%,比CK增产54%。可见,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塑料大棚内麻地膜覆盖草莓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麻地膜在大棚内覆盖栽培对作物的影响特点,在大棚和露地同时进行不同地膜覆盖草莓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麻地膜在大棚内覆盖的增温、保水效应比在露地大,能够提早草莓开花结果,显著提高产量。大棚和露地不同种植环境与不同覆盖处理间的互作效应极显著。麻地膜在大棚内的增产效果更好,比无覆盖增产12.8%,比塑料地膜增产1.73%。麻地膜比无覆盖在大棚内的增产幅度要比在露地多增产4.3%。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大麻雌雄株之间的差异及为大麻全雌、全雄、雌雄同株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火麻一号’、‘汉麻5号’和‘汉麻2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大麻雌雄株之间原茎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雌株的原茎产量比雄株高出18.18%~24.56%,差异显著;雄株的株高和节数分别比雌株高出了3.08~5.86 cm、0.28~1.92节,株高差异显著;雌株的茎粗和穗长分别比雄株高出了0.05~0.08 cm、3.35~4.90 cm,穗长差异显著;雌株的根长略高于雄株,而雄株的工艺长度比雌株高出了3.26%~5.55%,差异显著;雌株的茎干重、根干重分别比雄株高出了22.16%~27.06%、21.97%~31.91%,茎干重差异显著;雌雄株的节数、穗长及叶干重与雌雄株单株的原茎重呈负相关关系,雌雄株的株高、茎粗、根长、工艺长度及根干重与雌雄株单株的原茎重呈正相关关系。纤用工业大麻高产栽培技术及高产育种要以雌雄株比值小,叶少、节数少、穗短、株高和茎粗适中、工艺长度长、根干重及单株原茎重大作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麻地膜在烤烟种植上的应用,设置了麻地膜、无膜和塑料地膜大田试验,研究了麻地膜对烟田土壤温湿度、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平均温度塑料地膜>麻地膜>无膜,但塑料地膜土壤温度波动较大,麻地膜土壤温度变化相对缓和;麻地膜较塑料地膜提高了土壤含水量;生育前期麻地膜长势弱于塑料地膜,至成熟期麻地膜长势超过塑料地膜;麻地膜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塑料地膜提高了6.5%和11.3%,较无膜分别提高了11.0%和25.3%,麻地膜中上等烟比例较塑膜和无膜分别提高了4.1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麻地膜提高了烟叶钾含量,降低了烟叶氯含量,总体化学成分协调性好于塑膜和无膜。麻地膜在保温性上强于无膜,在集雨性能上优于塑料地膜;麻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下辣椒的营养生长和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营养生长的影响,测量不同覆盖处理下辣椒主要营养生长时期的株高和分枝级数,开花初期的开花率,结果初期的结果率,结果期辣椒的总产量,拔棵期辣椒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积累。结果表明,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的株高一直最高,除5月2日取样外,其余时期分枝级数也最多;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积累最高;白色麻地膜覆盖辣椒开花率比无覆盖高53.34%,结果率同样为白色麻地膜覆盖最高;白色麻地膜覆盖产量比无覆盖高31.20%。研究表明,麻地膜覆盖促进辣椒营养生长,同时没有对生殖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设施农业生产,以‘美红2 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日光温室内自然环境浓度CO2的番茄为对照,研究增施不同浓度CO2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2 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增施CO2能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表现为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结果个数增加及产量提高;且增施CO2浓度1200 mg/kg处理比700 mg/kg处理效果更好。说明对日光温室的番茄增施CO2可以促进其光合作用,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综合特性,筛选出适合昆山地区栽培的高品质樱桃番茄品种,以 11 个不同的樱桃番茄品种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等 12 项指标,同时对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 Pearson 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各樱桃番茄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樱桃番茄品种间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花穗数与单株结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结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 4 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 86.337%。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综合排名前 3 的品种为釜山 88、浙樱粉、黄妃,与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考虑在昆山地区推广栽培釜山 88、浙樱粉、黄妃。  相似文献   

9.
张改英 《作物杂志》2002,18(4):25-26
1 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1.1 露地栽培春番茄 :12月在大棚内进行地热线加小棚育苗,3月下旬地膜覆盖后定植大田,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采收。可选早熟丰产的四季红、圣女等品种。秋番茄 :6月下旬播种育苗,7月下旬定植,9月下旬至下霜前采收,可选用四季红品种。高山栽培 :利用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进行番茄的夏季栽培。可在4月直播或育苗,5月定植,6~9月采收供应市场。1.2 设施栽培小棚覆盖栽培 :1月份利用阳畦或大棚内地热线加小棚覆盖育苗,3月上中旬定植,最好先覆盖地膜后定植,定植即扣小棚,5~7月份上市供应,较露地可提早上市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0.
低温弱光盐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低温、弱光及盐胁迫三重逆境胁迫下不同辣椒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为日光温室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陇椒2号’、‘陇椒5号’、‘享椒新冠龙’7叶1心幼苗为试材,采用昼/夜温度为25℃/5℃,光照为8000 lx,昼/夜光周期为8 h/16 h和200 μmol/L NaCl溶液同时处理幼苗15天后,测定了不同品种辣椒幼苗株高、根长、茎粗等生长指标和幼苗SOD活性和MDA含量等生理指标,采用平均隶数函数值法对参试辣椒品种的抗性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处理和对照相比,辣椒株高、根长、茎粗、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MDA含量增加;‘陇椒5号’平均隶数函数值最大,其次为‘陇椒2号’,‘享椒新冠龙’最小。低温、弱光及盐胁迫三重逆境胁迫下,辣椒生长和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陇椒5号’和‘陇椒3号’适宜河西地区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享椒新冠龙’适宜早春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降解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乡白皮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降解1号”、“降解2号”、“降解3号”3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及不覆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的保温保墒和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之间,株高、植株重量、假茎粗、单叶平均叶面积以及鳞茎亩产鲜重差异均不显著,3种降解地膜比较,“降解3号”鳞茎产量较高,为28932.75 kg/hm2不覆膜处理由于低温冻害,鳞茎产量为覆膜处理平均产量的17.53%。对比不覆膜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显著提高5 cm和15 cm的土层温度以及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尤其能够显著提高深层土壤温度,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降解性能对比,“降解1号”降解效果最好,至大蒜成熟期,最大拉力和断裂伸长率为0,“降解2号”和“降解3号”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02.83%和360.28%。  相似文献   

12.
地膜再利用对河套地区向日葵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普通地膜覆盖残留对农田环境的污染,2009-2011年在河套地区进行了旧膜、新膜及露地栽培向日葵对比试验,研究地膜再利用对向日葵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旧膜的株高、茎粗、盘径、叶干重和地上部总干重均显著高于露地,其中,两年的株高分别高6.3%和7.5%,茎粗分别高6.8%和17.4%,盘径分别高8.0%和9.6%,叶干重分别高24.9%和33.2%,地上部总干量分别高29.4%和25.3%;旧膜的茎粗略高于新膜,无显著差异,旧膜的株高、盘径、叶干重和地上部总干重均略低于新膜,无显著差异。旧膜覆盖下向日葵的每盘粒重、百粒重及产量均显著高于露地,其中,2年的每盘粒重分别高3.3%和10.4%,百粒重分别高3.7%和5.8%,产量分别高11.4%和16.8%;与新膜无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旧膜仍具有改善向日葵农艺性状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大棚番茄光能利用效率,以‘西润2007’为材料,设置2个垄向(东西垄向和磁南偏西14°垄向)和3个垄距(1.2、1.4、1.6 m),研究垄向和垄距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55天,株高随垄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磁南偏西14°垄向1.6 m垄距处理(偏1.6 m)和东西垄向1.6 m垄距处理(1.6 m)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垄距为1.6 m和1.4 m时,磁南偏西14°垄向与东西垄向相比,均显著增加番茄花穗数。随垄距增加,番茄产量有降低趋势,其中偏1.2 m处理番茄产量为13.3 kg/m 2,偏1.6 m和1.6 m处理番茄产量最低分别为8.4、8.3 kg/m 2。随垄距增加,番茄果实糖含量和单株番茄茎叶鲜重呈增加趋势。综合考虑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等因素,本研究区大棚早春茬番茄适宜垄向为磁南偏西14°,垄距为1.2 m。  相似文献   

14.
在陇东旱塬区正常的土壤环境和气候背景下,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其后茬亚麻的出苗率、密度(幼苗期至成熟期)、株高(枞形期至成熟期)、根部干重(枞形期至始花期)、地上部干重(枞形期至始花期)、果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覆盖普通白色地膜处理分别降低2.21%、3.39%~3.67%、0.04~2.05cm、0.00~6.33mg/株、8.33~84.67mg/株、0.55粒/果、0.06g和2.66%,有效分茎数、蒴果数则较覆盖白色地膜处理分别增加0.04个/株和0.69果/株。但除地上部在始花期的干重在2种地膜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均在2种地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看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亚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效应多较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当茬口安排趋紧时,对于覆盖了化学除草地膜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其后茬可安排种植亚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覆膜育苗移栽技术对鲜食玉米生长及鲜穗产量的影响,以覆膜直播为对照,分析比较了2种栽培方式对鲜食玉米出苗(成活)率、生育进程、株高、穗位高及穗部性状、鲜穗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育苗移栽的有效苗率较直播提高15.8%,且生育进程明显早于直播,鲜穗收获期提前;覆膜育苗移栽可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对穗长及鲜穗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秃尖的影响极显著。对鲜穗产量影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覆膜育苗移栽使生育进程提前,有效灌浆期延长,百粒重增加。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鲜食玉米覆膜育苗移栽技术在晋北高寒地区的优势突显,很好的推广这一技术将是该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验证不同类型环保地膜的田间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栽培为对照,进行了普通地膜、可降解地膜和液态地膜覆盖玉米栽培试验,对不同地膜覆盖下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及构成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可降解地膜覆盖能够明显提高玉米出苗率,比露地对照高5.0%,差异显著;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使株高、茎粗、叶面积增加,促进穗的生长发育,使秃尖缩短,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比露地对照提高40%,差异显著;可降解地膜覆盖效果与普通地膜相似。而液态地膜覆盖对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株高、茎粗、叶面积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产量,但仅比露地对照高0.5%,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提出江西本地窖藏木薯种茎的出窖适宜时间及种植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设计地膜覆盖和露地方式,分别于2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窖,每10天种植1期,研究了木薯种茎质量变化、种茎出苗率、农艺性状、鲜薯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木薯出窖种植易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降雨量过大,温度过低均不适宜出窖种植,出苗率均值为45.67%。3月中下旬出窖种植的出苗率高,均值为95.38%,中旬种植的产量高于下旬,地膜覆盖高于露地。而4月上中旬种植的出苗率虽高,但木薯种茎芽点完好率低,用种量大。采用地膜覆盖方式,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降低,薯数增加,薯粗和茎粗增粗,株高增高,最终木薯鲜薯产量增加。江西及同等纬度区域,本地窖藏木薯种茎3月中旬适宜出窖,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优于露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