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油用向日葵产量和各品系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42个油用向日葵品系为材料,进行了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42个品系的变异系数在21.60%~82.10%,变异幅度较大,其中空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为82.10%,叶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1.6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实粒重、实粒数、百粒重、盘径、株高、空粒重、空粒数、叶片数、茎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7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12.5处,将142份向日葵材料聚为四大类群,第Ⅰ大群类包括112份材料,第Ⅱ大类群包括22份材料,第Ⅲ大类群包括6份材料,第Ⅳ大类群包括2份材料。  相似文献   

2.
选取油用向日葵资源80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向日葵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株粒重关系密切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单株成拉数>单株总粒数>粒宽>花盘直径>结实率>百粒重>粒长>百仁重>茎粗>株高>皮壳率>长宽比。因此选择单株成粒数和总粒数较多、籽粒较宽的材料有利于得到产量较高的向日葵自交系,为选育高产油用向日葵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食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出适合新疆气候及种植模式的优质高产食葵新品种,以20 个山西作物所提供的食葵品种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食葵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食葵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范围为3.41%~17.9%,食葵平均花盘重的变异系数较大,茎粗百粒重和花盘直径次之,叶片数等较小,生育期最小。(2)食葵产量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叶片数和茎粗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茎粗、平均花盘重和籽粒宽度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和平均花盘重、籽粒长度及籽粒宽度呈显著正相关。(3)食葵品种各性状与产量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叶片数>生育期>籽粒饱满度>花盘直径和株高>茎粗>出仁率>结实率>籽粒长度>百粒重>籽粒宽度。(4)影响食葵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以结实率、出仁率为主。  相似文献   

4.
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及鲜穗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研究影响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应用多元统计方法,以30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株高、穗位高、叶片数、茎粗、秃尖长、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鲜穗产量等12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说明前7个主成分就可以基本表达原12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前7个主成分主要包括产量因子、穗行数因子、穗粗因子、粒重因子、株高因子、茎粗因子和秃尖长因子,这些因子大致代表了供试自交系的综合指标,为超甜玉米自交系的性状综合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葵和食葵在浙江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1):3771-3785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按用途分为食葵(食用向日葵)、油葵(油用向日葵)和观赏向日葵。由于当前实际生产需求,提高油葵、食葵的产量和商品性是当前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本研究利用来源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77份油葵材料和59份食葵材料,在浙江省海宁市和湖州试验点对参试向日葵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试验结果发现,油葵和食葵的株高、总粒数、百粒重、子实长度、子实宽度在两点均表现差异显著;油葵和食葵的主要农艺性状在单点的偏度和峰度在-6.62~44.15之间,且遗传力在0.31~0.96之间,表明部分农艺性状是由数量性状控制,如株高、总粒数等,其它可能存在主效+微效多基因模型的遗传方式;此外,油葵和食葵在两点的遗传力在0.00~0.99之间,表明其中一些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两点气象因素相近,分析推测最可能是土壤因素。进一步对油葵和食葵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油葵和食葵中,12个性状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株高在两种类型向日葵中都对花盘大小存在显著性相关,同时影响结实率、总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本研究为油葵和食葵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为高产向日葵培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评价中国南方苦瓜种质资源,对参展的56个苦瓜品种的瓜长、瓜横径、单瓜重、节间长、茎粗、叶片长、叶片宽等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6个苦瓜品种的7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8.81%~19.44%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4.21%,单瓜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9.44%,瓜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8.81%。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叶片长与叶片宽的正相关系数最高达0.978,单瓜重与节间长的负相关系数最高达0.451。通过聚类分析将56个品种划分为3个组群,其中92.86%的材料集中在第1和第2组群,第3组群仅有4份材料。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地区苦瓜资源的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贾秀苹 《中国种业》2014,(12):50-52
摘要:本研究以22个油用向日葵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各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除株高、茎粗、叶片数及花盘直径等为影响向日葵产量的因素外,百粒重为主要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为单盘粒数,与其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单盘粒数。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近年引进或选育的来自不同地区的甜玉米种质材料,部分种质资源遗传背景较为模糊,对进一步通过杂交方式选育优良品种造成一定障碍。本研究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近年选育或引进的9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甜玉米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吐丝期、成熟期、株高、穗位高、总叶片数、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百粒重共1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13个性状均存在真实的差异,变异系数差别最大的是秃尖长,为27.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期和成熟期,为2.4%。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性状与植株性状相关性较高,单穗粒重与吐丝期、株高、穗位高、总叶片数、穗长、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93份材料可以划分为4个类群,结果较符合已知亲缘关系。93份材料遗传变异丰富,为甜玉米自交系创制、性状改良提供了部分可利用的资源,可为后续甜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及新组合测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中国海南省等热区适应性高产大豆种质,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纬度的75份大豆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茎粗、荚数、百粒重及单株产量等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测定,使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品种的各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和荚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茎粗变异系数最小;前2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1.95%,可以反映表观遗传信息的主要特征特性。根据农艺性状相似度将75份种质材料分为7个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与第6类群中的‘PI628946IAC-8’、‘H3LJ6j-4’表现最好,适宜在海南等中国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及培育热区高产大豆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表型性状的苦瓜种质资源评价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51份苦瓜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在调查测定表型性状的基础上,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1个品系的23个不同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5.88%~47.90%,平均变异系数为24.34%;相关性分析发现,苦瓜植株农艺性状与果实品质性状间存在相关性;从主成分的分析可以得出,23个表型性状可以用商品瓜形态因子、叶缘形态因子、色泽因子、营养因子、瓜瘤因子、叶形因子、茎形因子、植株形态因子和硬度因子等9个因子来归纳;通过聚类分析将51份材料划分为5大类群,有96.0%的苦瓜品系分类与判别分析一致。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品系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一些特异种质资源,有利其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正反交杂优效应,以9份西南地区骨干玉米自交系组配的72份单交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自交系及其正反交杂种F1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反交效应对不同玉米自交系杂种F1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T检测表明,大多数玉米自交系正反交杂种F1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不显著。玉米自交系海9-21、5003、478正反交杂种F1代在穗粗、百粒重、单穗粒重、穗下茎节强度及穗位高等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由此得出,不同自交系正反交杂种F1代在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上具有不同的杂种优势,其中穗位高/株高具有负向杂种优势。由于玉米穗位高/株高具有负向杂种优势,即杂种F1代穗位高/株高值较自交系有所降低,因此在自交系选育时,不宜对亲本材料过分追求低的穗位高/株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抗旱性强且具有优良性状的甜玉米材料,本试验对44份热带甜玉米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并进行抗旱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44份甜玉米种质的株高、叶长、叶宽、茎粗、穗位高及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其中穗位高的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达到30.17%,而叶长的变异性最小,仅为11.93%;且各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较大,均在1.89~2.06之间,这些种质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44份甜玉米材料之间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POD活性在143.49~2382.80 U·g-1·min-1之间,2 000 U·g-1·min-1以上的材料只有3个;而CAT活性在134.60~653.93 U·g-1·min-1之间,600 U·g-1·min-1以上的材料只有2个。通过对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抗氧化酶活性类群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ZM110、ZM112、ZM114、ZM121这4个材料不仅抗旱性强,而且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良好,可选作甜玉米种质创新利用和抗旱遗传育种研究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4.
毛豆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来自四大洲 17 个国家的 253 份蚕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研究蚕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2 个农艺性状在不同蚕豆种质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 9.97%~58.45% 之间,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粒厚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及百粒重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蚕豆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3 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75.2578%,其中百粒重、籽粒表面积、粒长、粒宽、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单株产量等性状是蚕豆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基于 UPGAMA 的聚类分析将 253 份参试蚕豆资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群主要特征为籽粒较大,单株产量高,是培育大粒高产品种的重要材料来源;第二类群籽粒较小,百粒重较小,是选育粮饲兼用型蚕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综合分析国外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为我国蚕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利用绿豆种质资源,本研究以55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其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57%~47.19%,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将10个农艺性状简化为结荚数因子、高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生育期因子5个独立的主因子,该5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原始信息的86.340%。经综合得分排序,评选出10份性状优良的绿豆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将55份种质资源的10个数量性状分为3大类,类群I、类群II、类群III分别包括22份、7份、26份材料。结合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认为,在黑龙江绿豆生产中,‘安绿8号’、‘佳木斯黄绿豆’、‘冀绿1号’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改良亲本,也可大面积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25份国外蓖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级分枝穗长和一级分枝蒴果数的变异系数(CV)最大,分别为89.2%和94.1%;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0.4%。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蓖麻产量贡献最大的农艺性状是单株总蒴果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百粒重以及一级分枝蒴果数;基于各种质间性状的遗传差异,在距离为5时,把25份蓖麻聚类并划分为6大类群,可为杂交育种根据不同类别的特点利用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甜高粱的抗倒伏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66份甜高粱品系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对甜高粱的抗倒伏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具有较大差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从聚类分析来看,在遗传距离1.955处66份材料被分为7大类群,大部分材料都集中在第2类群中。根据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茎粗和重心高度比例是选择甜高粱的2个主要性状。根据能源用甜高粱的评价标准:茎秆榨汁率≥45%,茎秆汁液混合锤度(Bx)≥15%。茎粗≥1.90 cm,重心高度比例≤0.445,抗倒伏性分级≤6,‘7050B×8000杂-1B’综合表现最好,可在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进的9份大豆优良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株粒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总荚数、秕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性状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秕荚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底荚高度、每荚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产量、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生育期;(3)产量与生育期、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度、主茎分枝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百粒重、开花至成熟的天数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产量,首先应考虑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潜力大的品种,其次考虑底荚高度较低,每荚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自交系表型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57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玉米自交系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关联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全生育期、散粉期与吐丝期,生育期是影响玉米自交系单株粒重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性状与单株粒重的密切程度依次减小;与产量相关的主要性状中,关联序排在前三位的是穗位、穗长、百粒重;总体排序为全生育期>散粉期>吐丝期>穗位>穗长>百粒重>全株叶数>株高>穗位叶面积>穗粗>出苗期>行粒数>行数;高产玉米自交系选育目标:尽量延长生育期,提高穗长及百粒重,其他性状适中,协调相关因素,提高产量。本试验利用大量有代表性的玉米自交系,明确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为选育高产玉米自交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