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组培过程中变异的普遍性,显著影响植物的遗传稳定性,限制组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草莓组培苗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变异却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益。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变异的发生是草莓及其他组培快繁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影响组培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配比、继代培养的时间和次数,和内在遗传机理如染色体异常、转座子活化和基因突变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议选择幼嫩的外植体、优化培养基配方、控制增殖系数和继代次数以及选择合适的光照和温度等培养条件,控制组培过程中变异的发生。同时,利用形态观察和RAPD、SSR等技术对组培苗进行检测,及时剔除变异组织或变异植株,减少变异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通过总结草莓组培中变异发生的原因和有效控制变异的途径,为包括草莓在内的植物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变异的深入认识,为植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红掌通过组培快繁生产大量种苗已为市场所趋,而试管苗的生根和炼苗移栽是组培快繁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显示,红掌诱导试管苗生根过程的费用占试管苗总生产费用的35%~45%。培养成本高、移栽成活率低一直是红掌组织培养中的两大难题。因此,降低试管苗生根成本对提高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极其重要。此次试验的目的在于找出利于红掌生根的方法、添加物以及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提高组培苗的生根率、长势、移栽成活率及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组培苗生根成本。  相似文献   

3.
主要对核桃优良无性系初代培养外植体材料选择、消毒方法和培养条件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核桃组培最佳外植体采集为3—6月份的茎尖,消毒方法应尽可能简便、快速,培养条件需经过低温暗培养,试验结果可为核桃良种组培开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铁线莲属植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是重要的观赏种质资源和园林绿化材料。组织培养技术作为植物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不受外界环境条件限制实现植物增殖,可为基因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为归纳铁线莲属植物组织培养特点,本研究从外植体、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组培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及生根培养等形态建成、移栽注意事项和遗传稳定性等方面,对铁线莲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工作进行展望。本研究可为后续铁线莲属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器官、组织或原生质体、细胞等,经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在人工或智能调控下进行培养并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本文从外植体的剪取、消毒,培养基的配方及制备,愈伤组织和瓶苗的培养及瓶苗的移栽和锻炼等方面对黑提葡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银木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银木2年生小苗的茎段为外植体,建立银木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光照条件等因素对银木组培各阶段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嫩茎段腋芽初诱导与生长对培养基的选择不甚严格,在基本培养基MS中即可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 BA 0.5 mg/L+ NAA 0~ 0.05 mg/L,增殖系数可达3.5以上;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 NAA 0.1 mg/L + IBA 0.2 mg/L,生根率达98%以上。银木的高效快繁体系建立为银木的开发利用和工厂化育苗提供可靠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糖组培技术即光独立培养技术(PhotoautotrophicMicropropagation)。该技术由国家外专局和昆明市科技局1997年从日本千叶大学引进。其特点在于将大田温室环境控制的原理引入到常规组织培养应用中,用CO2气体代替培养基中的糖作为组培植株的碳源,采用人工环境控制的手段,提供适宜不同种类组培植株生长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快速繁殖优质种苗的目的。1常规组培技术与无糖组培技术的比较1.1培养容器培养容器是小植株生长的场所,它直接影响小植物的生长发育。在传统的组织培养微繁殖中…  相似文献   

8.
草莓组织培养及产业化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艾勇  赵佐敏  唐虹 《种子》2002,(5):56-58
将组织培养技术引入草莓脱毒快繁有助于产业化应用,本研究针对贵州的高湿度,低气温,少光照条件,系统提出了草莓组培过程的形态建成与调控,以及快速扩繁的基本作法,采用此技术当年即生产适期入土试管苗2万余株,扩繁原种一级苗40万株,在我市及省内多点大面积应用,组培苗比常规苗增产124.8%-133.9%。  相似文献   

9.
山药种苗3种快繁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生产中山药品种退化、种苗繁殖慢的问题,以‘晋山药1号’为试验材料,对山药组织培养快繁、山药段快繁、山药扦插3种快繁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对培养程序、种苗成活率、繁殖特点、繁殖系数等各项指标的考察分析。结果得出:采用组织培养时,以茎尖作为外植体优于有节茎段和无节茎段,不仅污染率低、繁殖系数高,同时还可对种苗进行脱毒,但生产程序复杂,对生产场地要求高;而采用扦插繁殖生产程序简单、周期短,但只适合种植周期为1~2年的品种;山药段快繁出苗晚,且需要消耗山药成品部分,在3种快繁方法中处于最劣势。由此得出结论,在生产中进行山药种苗快繁时,针对多年种植品种,应采用茎尖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快繁,而种植周期短的品种,可采用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10.
文冠果组织培养技术关键环节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属于组织培养繁殖困难的树种,问题的有效手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茎段培养、体细胞胚培养及愈伤组织培养三个方面对文冠果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培养基的配制与激素处理及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介绍了目前报道的成功技术方案,分析了现有技术途径的效果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当前文冠果组培技术中存在的4项关键技术难题,并提出了今后文冠果组培技术研究中应重点加强的4个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无籽罗汉果组培无菌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无籽罗汉果组培快繁技术要点,为无籽罗汉果再生体系建立和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幼嫩茎段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灭菌时间,不同激素组合以及浓度对启动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等的影响。【结果】无籽罗汉果带芽茎段最佳消毒方法为1% HgCl2溶液消毒8 min。最适宜的无籽罗汉果茎段启动培养基为MS+1.0 mg/L 6-BA+1.5 mg/L KT,无籽罗汉果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IBA,增殖系数可达6.8;较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1.0 mg/L IBA+0.5 mg/LNAA,新稍平均生根数达7.4条,生根率可达95%。【结论】可为无籽罗汉果大规模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组织培养高效体系的建立及外源基因导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用植物太子参茎尖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太子参茎尖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繁殖、生根等关键技术。不同发育阶段适宜培养基组成:茎尖培养基MS+NAA0.5mg/kg +BA0.5mg/kg,出苗率86.7%。继代繁殖培养基MS+NAA0.5mg/kg +BA 0.5mg/kg和MS+NAA1.0mg/kg +BA0.5mg/kg。生根培养基1/2MS+IAA1.0mg/kg,生根率为76.7%,茎尖组培苗移栽成活率85.2%,定植成活率100%,近3年研究一个简易、快速、实用太子参工厂化育苗生产程序已基本建成。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裸花紫珠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配比、培养条件以及生根苗的移栽基质,建立裸花紫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以75%酒精预处理10 s,再用0.1% HgCl2浸泡10 min,效果最好;种子在MS基本培养基上萌发;丛生芽继代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光照强度为1500 lx;培养基MS+ 6-BA 2.00 mg/L+ NAA 0.05 mg/L适宜继代增殖,30天的增殖系数为10.87;培养基MS+ NAA 0.50~0.75 mg/L适宜诱导生根,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于河沙、珍珠岩和表土(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96%,高生长量最大。运用该组培快繁技术,可以实现裸花紫珠的工厂化育苗。  相似文献   

14.
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茶树是木本植物,茶树组织培养研究相对其它草本植物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本文综述了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快速繁殖、茶树人工种子、辅助育种、种质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茶树组织培养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西红花栽培、繁育和采后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升国内西红花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西红花母球茎大小与留芽数目、栽培模式、栽培密度和深度、施肥方式和类型、病害防治、花期调控、组培快繁和脱毒、遗传育种、花丝加工和储藏等相关研究,概述了西红花栽培、繁育和采后管理研究进展。指出国内目前缺乏西红花球茎等级划分标准以及高产优质生产技术规范,应从田间栽培、花期调控、品种选育3个方面解决西红花生产和育种中的瓶颈问题,规范西红花生产技术,确保西红花药材品质质量,推动西红花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月季育种及组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 要:文章综述了月季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以及月季组织培养中的基本技术操作。阐述了腋芽萌发、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三个方面建立月季组培体系的途径,并讨论了月季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消毒时间和激素水平对小水榕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水榕是天南星科的一种热带观赏水草,传统繁殖靠根茎侧芽分株,繁殖速度极慢;目前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快速繁殖小水榕试管苗的技术还不成熟。以小水榕腋芽为外植体,研究消毒时间和激素水平对小水榕初代培养的影响,探讨小水榕快速繁殖试管苗的快繁途径。结果表明:小水榕腋芽为外植体的最适消毒时间为24min。小水榕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 6-BA0.75mg/L NAA0.15mg/L,其腋芽增殖率最高为14.29%;转入生根培养基的第60天时,生根率为92.13%。  相似文献   

18.
棉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棉花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棉花育种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大多是依靠有效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因此棉花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资源的繁殖和保存、杂种优势的固定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棉花的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茎尖培养、胚珠和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