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能够筛选出苗期表现优良的思茅松家系和进行苗期选择研究,笔者对收集的5个种源191个思茅松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巢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高径比3个生长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具有显著差异;而发芽率在种源和家系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对聚类分析结果与种源分类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聚类分析可用于优良家系筛选,并筛选出24个表现相对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够筛选出苗期表现优良的加勒比松家系和进行苗期选择研究,对9个种源92个加勒比松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巢式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引种地和育苗地(造林地)间气候趋于一致的前提下,生长测定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高径比3个苗期生长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达显著性水平;发芽率在种源和家系间则未达显著水平。采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最优良家系为C65和C96,较优良家系为C2、C40、C41、C93和C97。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性状选择技术,选出30个优良家系进入杉木第3代种子园.与杉木第2代种子园相比,第3代种子园在树高、胸径和材积方面分别提高了10%、8%和15%以上.按生长量指标、回归系数和遗传稳定度的入选标准,评选出速生、抗逆性、材性好优良的家系58个,家系的增益幅度平均在20%以上.按杉木无性系生长量指标和重复率的入选标准.评选优良无性系26个,无性系的增益幅度在100%以上.  相似文献   

4.
红椿优树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奠定红椿遗传改良的研究基础,以湖南省20个红椿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在湖南省桃源县进行育苗试验,对苗期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并对苗高、地径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按20%的入选率,筛选出4个红椿苗期速生优良家系TC-5、TC-6、TC-12、TC-15。结果表明,4个红椿优良家系平均苗高为86.87 cm,比本次参试的20个家系平均苗高(74.85 cm)高16.1%,4个红椿优良家系平均地径为10.4 mm,比本次参试的20个家系平均地径(9.4 mm)高10.6%。家系间苗高、地径等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选育潜力。然而,苗期表现不能代表整个树体成长的过程,只能为红椿优良家系选育的早期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旨在阐明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栽植在同质栽培园的18个多花黄精种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种源多花黄精浆果、种子的纵径、横径、侧径等形态性状,以及单果重和种子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及其单果鲜重和种子千粒重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多花黄精浆果形态性状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形态性状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浆果形态性状与种子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多花黄精种子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广义遗传力达到强度遗传范围,能比较稳定地遗传。可以考虑利用种子千粒重这一指标作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6.
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主要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麻疯树良种选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挖掘麻疯树的遗传改良优良特性,提供种子园、采穗圃等建设优良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贵州巧马采育林场和罗甸国营林场开展了主要野生或半野生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试验.贵州册亨、贞丰鲁容及鲁贡、望谟乐元及乐康、罗甸和广西隆林、田林8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不同家系差异不显著.巧马试验点80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极显著,罗甸试验点24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苗高变异程度均大于地径,两地的变异系数CV为42.79%和18.59%,而地径为CV17.75%、8.88%.罗甸国营林场试验点的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都较高,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的地径家系遗传力高于苗高,两地的苗高家系遗传力为0.29、0.68,地径为0.41、0.68.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引起,地径变异程度具有较高遗传控制.麻疯树的良种选育应直接从优树选择开始,通过苗期种源试验对麻疯树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选择无效.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南方红豆杉珍贵用材遗传改良进程,基于速生且优质干材的珍贵用材选育目标,选择了6省9个优良种源点的46个优树,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优树子代测定试验,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优树家系与单株配合选择。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子代间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及杈干率、高径比、侧枝数量、侧枝密度、最长侧枝长度和最大侧枝直径等形质性状差异显著。3年生幼树生长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027~0.8570,单株遗传力为0.1973~0.7988。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为-34.71%~20.45%。从8个优良家系内选出31株优良单株,其平均遗传增益达到-86.26%~38.79%,这些优良家系和个体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或无性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南亚松优良种源和家系的筛选问题,对引种5个月生4个种源91个南亚松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嵌套式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发芽率和地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家系间高径比差异显著;种源间苗高达显著性差异。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11个表现相对优良家系,发现1个生长变异较大家系T36,并探讨了聚类分类结果与种源分类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油松优树子代生长性状的研究发现,油松家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家系个体间变异丰富.冠幅、适应性差异极显著.利用聚类分析将家系可分为4个类群,选择2号和51号为优良速生家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4.02%、10.81%和28.02%.选出的优良家系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可用作高世代种子园建园材料.  相似文献   

10.
红松半同胞家系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选出优良的红松材料,本研究以1989年营建于闹枝林场的86个红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和胸径)和结实性状(单株球果数目,千粒重,单塔出籽量和鲜塔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各测定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指标的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95%~60.25%;各指标家系遗传力均超过0.98,高变异系数、高遗传力有利于优良家系的评价以及选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性状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结实性状与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多数未达显著水平。以2015年各家系生长和结实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选择,按10%的入选率初选出9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球果数目和单塔出籽量分别比总平均值高2.88%、35.72%、66.67%和2.83%,遗传增益分别为2.87%、35.75%、70.63%和2.79%。初选优良家系可为红松优良家系推广应用及种子园的升级改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红椿种源在武汉地区的苗期生长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红椿种源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特性,筛选出湖北省较适宜的优良种源,对6个不同种源的红椿在武汉地区生长表现的苗期叶片性状及地径和株高生长量性状进行了测试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地径、株高,还是复叶长宽、小叶长宽和小叶数,不同种源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地径和株高生长量数据,在武汉地区表现较好的种源为江西武夷山种源和江西官山种源,其次是福建来舟种源。对各测试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大小与地径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地径和株高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9;同时,地理纬度除与小叶数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因子均呈不显著负相关,但地理经度除与小叶数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吉林省西部适宜的文冠果优良速生种源,在继续文冠果不同群体资源果实和种子性状评价基础上,以赤峰8个引种种源的文冠果种子出苗率及其1~3年生苗的连年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出苗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7#、8#种源的出苗率较高,而且7#种源的出苗率要好于其他种源,其出苗率为95.33%;不同种源第1年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范围为23.9~44.4 cm和0.398~0.610 cm,第2年分别为42.6~69.5 cm、0.556~0.774 cm,第3年分别为51.2~63.1 cm、0.676~0.836 cm,其连年生长增加趋势明显。同时,不同种源间的高生长和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4#、6#、7#、8#种源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要优于其他种源;不同种源的出苗率、苗高年生长、地径年生长、3年生苗高和3年生地径等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8个种源可分为4类,其中第1类的7#种源的综合表现最优,其3年生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77.1、2.224 cm。研究结果为后续吉林省文冠果的遗传改良和优质苗木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开展巨桉种质源引进,增加遗传多样性,对建立在滇中南地区11 个巨桉种源的173 家系开展生长性状的年度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性状在所有林龄内的种源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参试性状在区组间的F 值逐年减小,区组间16 月生、28 月生和41 月生时差异极显著,53 月生时差异不显著。胸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23%~46%之间,树高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19%~30%之间,单株材积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60%~75%之间,参试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略低于表型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龄间和各参试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林龄内性状间相关性在0.84~0.94 之间;随各林龄时间间隔增长,林龄间性状相关性有下降趋势。整个生长期内,来自昆士兰州Copperlode、昆士兰州Bambaroo 和四川乐山的种源长势良好,来自昆士兰州Ravenshoe、昆士兰州Tinaroo 和昆士兰州TullyGorge National Park的种源长势较差。  相似文献   

14.
PEG胁迫对几个臭椿种源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0.0%(ck)、2.5%、5.0%、7.5%(w/v)4种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对几个臭椿种源种子的萌发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臭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发芽后幼苗高、鲜重也呈下降趋势,而根长呈上升趋势;不同种源间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差异.综合评价初步认为,河南宝丰种源耐旱性最强,甘肃会宁种源耐旱性较强,宁夏平罗种源耐旱性一般,陕西周至种源耐旱性相对较弱.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臭椿种子萌发及其发芽苗可忍受5.0%~7.5%的PEG渗透胁迫.  相似文献   

15.
黧蒴栲种源种子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黧蒴栲种子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以7个种源地的黧蒴栲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千粒重、发芽率和一系列酶活性在种源间的差异,为种源选择与遗传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黧蒴栲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一系列酶活性在种源间差异显著,7个种源地种子发芽率最高的为通道县,达92.0%;最低为平果县,仅85.1%;且种子发芽率与种源地年降水量、种子千粒重、抗氧化酶保护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发芽率与种源地年均温、种子丙二醛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通过黧蒴栲种子发芽率与各项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利用种子酶活性可判断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6.
以17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种子和子代一年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种子性状和幼苗生长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探讨薄壳山核桃不同家系种子性状、变异规律及与子代苗期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家系间种子性状、幼苗生长存在丰富的变异,种子性状变异系数为1.63%~11.85%,幼苗生长的变异系数为4.91%~17.26%,种壳厚、发芽率、茎干重和叶干重因变异程度高,可作为育种和优良单株选择重要性状指标;百粒重与种长、种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宽与种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其长/宽主要取决于种长。种子的种宽变化很小,种长变化较大,地径与种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种子过长对植株增粗生长有阻碍作用;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家系1、8、4、3、7、12号和9号表现较优的子代,为薄壳山核桃优良植株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种子性状及芽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晓佳  丁贵杰 《种子》2012,31(1):14-17
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中进行8个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种子发芽特性的实验研究.进而从种源遗传特性上选出最佳马尾松种源.实验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轴长、子叶长、鲜重、干重差异均极显著(p<0.01),福建漳平的发芽率达88%,湖南汝城为86%,广西古蓬为81%.发芽势及其它指标表明,这3个地区的马尾松种子品质最佳.为今后马尾松育苗选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