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萝卜素羟化酶是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可以将合成代谢途径中产生的含β-环的类胡萝卜素转化成β-隐黄素和玉米黄素。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桃果实β-胡萝卜素羟化酶(HYb)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命名为PpHYb。PpHYb基因全长1 405 bp,编码区长933 bp,共编码翻译成310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发现PpHYb与草莓FaHYb亲缘性较高。序列分析发现PpHYb与其他物种中的HYb一样,同样含有模体为“HXXXXH”+“HXXHH”的保守基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pHYb基因在黄肉品种‘金丽’桃果实软核期、硬核期、膨大期、硬熟期和完熟期中均有表达。当果实处于硬熟期之前时,PpHYb基因在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当果实处于完熟期时,PpHYb基因在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略有下降,且在果皮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果肉。本研究通过对桃果中PpHYb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柿果类胡萝卜素化学成份及其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冰  徐华龙  冷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277-277
对柿果中类胡萝卜素化学成份及其含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栽培条件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柿色素代谢及其功能性成分合成与调控等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结果如下:柿果实中的色素成份为玉米黄质、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果皮中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约是果肉中的6-11倍;按类胡萝卜素组成成分的含量由高至低,果皮依次为玉米黄质、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而果肉依次为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β-胡萝卜素。结果表明,柿果肉主要色素成份为功能性β-隐黄质。温室栽培磨盘柿果中功能性成分β-隐黄质含量是露地的3倍。供试7品种间色素成分与含量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谷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SiLCYB基因与米色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子是中国北方重要杂粮作物,米色是评价谷子品质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谷子米色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选用米色分别为深黄、浅黄、白色和绿色的谷子品种各2个,对这8个谷子品种进行了总类胡萝卜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与米色差异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分子水平4个β-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在籽粒不同灌浆阶段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CCI指数作为米色测定的综合指标,可对不同品种米色差异进行鉴定,且分别与总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与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8个品种SiLCYB基因组DNA克隆发现,只有深黄品种JG21中出现序列变异,有两个SNP位点,且第二处单核苷酸变异使相应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精氨酸。SiLCYB表达不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叶中表达最高,茎中最低。通过对籽粒不同灌浆阶段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SiLCYB与另外3个β-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SiLCYBLCYE,SiHYD,SiCCD1)的表达分析发现:SiLCYB在大多数品种中表达基本恒定,且与β-胡萝卜素积累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SiLCYE在不同品种中普遍呈现出与SiLCYB同增同减的表达模式,但表达水平低于SiLCYB;同时发现2个降解相关基因(SiHYD,SiCCD1)的表达与β-胡萝卜素积累在灌浆特定阶段表现出了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推测SiLCYB与降解基因SiHYD和SiCCD1共同作用,通过影响β-胡萝卜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在籽粒中的积累,进而影响米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以“金丽”黄肉桃果实为试材,研究在恒温10 ℃、相对湿度85%、强度为40 μmol/(m2·s)的蓝光贮藏环境中果实可溶性糖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果实中蔗糖、β-隐黄素、玉米黄素含量在贮藏期间显著增加,β-胡萝卜素在贮藏前期迅速合成并达到最大值,果糖在贮藏后期合成速率减慢,葡萄糖在贮藏后期降解速率加快。蓝光处理通过诱导桃果实可溶性糖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代谢而促进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  相似文献   

5.
丙二烯氧化合酶(allene oxide synthase,AOS)基因是茉莉酸(JA)合成途径中第一个特异性酶,具有调控植物体内JA合成积累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西伯利亚’百合Lilium‘Siberia’中的AOS基因,并将其命名为LsAOS。该基因全长1 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与小果野芭蕉的同源性最高,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通过对‘西伯利亚’百合4个不同花期,9个不同组织器官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后发现,LsAOS在花蕾期中的表达量最高,随着花朵的逐渐开放表达量逐渐下降;LsAOS在叶片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内瓣、根、茎等。JA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与植物抗逆性和次生代谢反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AOS基因是JA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对JA的合成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番茄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高效沉默载体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茄红素是番茄果实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类胡萝卜素,也是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它的环化是在茄红素β-环化酶(Lyc-b)和茄红素ε-环化酶(Lyc-e)催化下完成的,其中茄红素β-环化酶在番茄茄红素转变为β-胡萝卜素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我们利用RT-PCR方法从番茄叶片中克隆出Lyc-b基因,将PCR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后进行测序,扩增的DNA序列与发表的茄红素β-环化酶序列一致.以此为模板,克隆了4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利用Gateway系统构建Lyc-b基因目的片段的pJawoh18-2b ihpRNA表达载体.经PCR与酶切鉴定的阳性克隆转化农杆菌LBA1100,利用农杆菌叶盘法转化番茄获得了抗性愈伤及再生苗,以检测ihpRNA沉默载体能否降低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表达,并为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在番茄类胡萝卜素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这些数据未在本文列出.  相似文献   

7.
为认识桃芽休眠诱导过程中生理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分别用HPLC检测‘中农红久保’、‘中农3号’、03-30-035 3个桃品种(系)休眠诱导时期叶片和叶芽IAA和ABA含量,用RT-q PCR检测叶片和叶芽生长素极性运输载体基因Pp PIN1、Pp PIN3、Pp PIN5和Pp PIN8共4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桃芽休眠诱导过程中,叶片IAA含量未见显著变化,ABA含量自10月6日开始升高,至10月16日含量达到高峰;叶芽中10月上中旬IAA含量骤增,而ABA含量逐渐降低。本研究中桃基因组的4个Pp PINs基因家族成员中,叶片中活跃表达为Pp PIN5,其次为Pp PIN3,在10月上中旬Pp PIN5出现强烈表达;而在10月26日,叶芽中活跃表达的Pp PIN1和Pp PIN3表达量骤降。桃休眠诱导过程中叶片和叶芽内内源激素和Pp PINs基因表达量变化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有机肥对不同发育时期烤烟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和LOX活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有机肥条件下总类胡萝卜素整个生育期含量较高;有机肥对新黄质前中期起促进积累作用,中后期起促进代谢作用;有机肥显著促进叶黄质、β-胡萝卜素积累。无机肥处理的LOX活性在烤烟发育前期高于有机肥处理,30天后,有机肥处理的LOX活性一直高于无机肥处理。有机肥调整了发育末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组分比例构成和色素与相关酶类的关系。本试验表明,烤烟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酶、脂氧合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该试验初步表明: 有机肥条件下β-胡萝卜素、叶黄质含量较多是烤烟香气量较多的前提,烤烟发育后期LOX活性较高是有机肥促进烤烟品质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红花檵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内参基因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是目前基因定量表达分析的重要方法,而适宜内参基因的选择对目的基因表达特征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红花檵木‘大叶红’( L. chinense var.Rubrum ‘Dayehong’)的芽、嫩茎、叶、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qRT-PCR 技术比较了4个常用看家基因微管蛋白基因(α-tubulin)、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18S 核糖体 RNA(18S rRNA)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4个看家基因均能特异扩增并显示较高的扩增效率;(2)经 geNorm 和 NormFinder 程序综合分析,当采用qRT-PCR分析红花檵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以GAPDH表达最为稳定,可选择作为校正内参基因;在比较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及明暗处理的愈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β-actin表达最为稳定,可以选择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胁迫时长下温度对5个品种观赏桃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并比较观赏桃的耐热性。测定经过不同处理后观赏桃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不同品种观赏桃的耐热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延长、温度的逐渐升高,5个品种观赏桃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Fo值上升,Fm和Fv/Fm值下降;ABS/RC、TRo/RC、DIo/RC、ETo/RC均增加;φPo、φo和φEo先逐渐升高再快速下降,在叶片失活前φDo达到最大值,失活后快速下降并趋近于0。温度在43℃以下时,处理时长对叶片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温度在43℃左右及以上时,无论短时的高温还是长时间的高温,均导致叶片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及其电子传递链的结构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说明观赏桃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主要与胁迫温度有关。不同品种观赏桃耐高温的能力存在差异,‘迎春桃’的耐热性最强,‘满天红桃’耐热性最弱。  相似文献   

11.
HD-Zip是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在响应冷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解HD-ZipⅠ亚家族转录因子在桃果实采后抗冷害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理,本研究从“湖景”水蜜桃叶片中克隆获得了一个编码HD-ZipⅠ亚家族转录因子的基因PpHDZ1,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pHDZ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40 bp,编码氨基酸280个。PpHDZ1蛋白不稳定,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和亲水性,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无跨膜结构,没有信号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PpHDZ1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同源结构域(HD)和亮氨酸拉链结构域(LZ),与扁桃仁、日本杏的同源基因蛋白相似性较高,在系统进化树中与拟南芥HD-ZipⅠ亚家族聚类于同一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结果显示,在不同桃组织中,PpHDZ1仅在硬核期果实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桃果实采后低温贮藏期间,0℃、4℃和8℃都显著诱导了PpHDZ1基因的上调表达,其表达强度与桃果实的冷害程度相一致。本研究为揭示HD-Zip转录因子在桃果实抗冷害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索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在3种裂性葡萄品种不同生长期的表达差异,为细胞裂果过程中基因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在极易裂品种‘里扎玛特’、易裂品种‘新郁’采收期前10 d至采收期,PE、EXP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且采收期时表达量显著高于不易裂品种‘红地球’;‘红地球’及‘里扎玛特’的CE基因在采收期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新郁’,但采收期前10 d至采收期,‘里扎玛特’及‘新郁’中CE基因表达量的增幅显著高于不易裂品种‘红地球’。综上所述,PE、EXP基因采收期表达量高且采收前表达量增加,CE基因在采收期表达量的增加与品种之间裂果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抗寒是桃育种工作重要的目标性状,受多个基因的调控,转录组测序是对特定生理条件下的转录本进行测序分析,用以深入探究桃叶片低温响应的分子机制。以熊岳巨桃的叶片为试验材料对4℃低温(LT)处理下和正常叶片(RT)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获得72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和3个下调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并进行蛋白的互作预测。结果显示,低温处理的叶片呈现卷曲、变黄和失水的生理状态,差异代谢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体互作、MAPK信号通路和次生物质代谢积累等途径。MYC2、SPCH和Pti4~6转录因子可能在响应冷胁迫中调节低温带来的伤害中起到重要作用,MYC2和CBF蛋白预测相互作用,且分别与多个蛋白互作。本研究表明,有多个代谢途径共同响应桃叶片的低温胁迫,还预测到了可能在冷反应调节途径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相关转录因子,为探究桃响应冷胁迫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沙棘果实苹果酸积累与相关基因表达间的关系,以偏低酸品种‘橙色’和偏高酸品种‘芬兰’不同发育期(D1~D5期)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和苹果酸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苹果酸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第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成熟时(D5期)最高,‘橙色’比‘芬兰’高;苹果酸含量的变化与之相反,果实发育阶段呈下降趋势,成熟时最低,‘橙色’比‘芬兰’低。第二,果实发育过程中,与苹果酸合成相关的PEPC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且在成熟期(D4~D5期)‘橙色’比‘芬兰’下降迅速;cytMDH基因在‘芬兰’果实的表达整体上呈先升后降趋势,转色期(D3期)为转折点,在‘橙色’各时期的表达水平变化较小。第三,NADP-ME基因在整个果实发育阶段的表达呈上升趋势,‘橙色’比‘芬兰’明显;PEPCK基因的表达在两个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芬兰’中的表达水平变化较小;在‘橙色’中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转色期后迅速表达至峰值,与NADP-ME共同作用促进苹果酸在成熟期含量迅速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迅速提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沙棘苹果酸代谢调控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冠酥’是‘酥梨’的大果型芽变新品种。为了深入了解‘金冠酥’的品种特性及其与‘酥梨’的细胞学差异,本研究对‘金冠酥’与‘酥梨’两个品种的枝条、叶片、果实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金冠酥’梨同时存在2倍体与4倍体细胞。‘金冠酥’梨的叶片、茎的细胞均比‘酥梨’的大。成熟果实中,‘金冠酥’梨中部果肉的石细胞密度和石细胞团大小均小于‘酥梨’。‘金冠酥’梨的解剖学结构是其果实果个大、口感细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饼肥对烤烟叶片发育过程中色素降解及相关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饼肥处理叶绿素、叶绿素酶活性、总类胡萝卜素整个生育期含量均较高;无机肥处理在烤烟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的a/b比例保持基本恒定,而饼肥处理促进叶绿素a的代谢。饼肥对新黄质前中期起促进积累作用,中后期起促进代谢作用;饼肥显著促进叶黄质、β-胡萝卜素积累;对紫黄质的影响两处理效应大致相同。无机肥处理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在烤烟发育前期高于饼肥处理,30 d后一直低于饼肥处理。饼肥调整了发育末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组分比例和色素与相关酶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香蕉采后果肉硬度与淀粉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弄清楚香蕉采后果实硬度与淀粉代谢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以‘巴西’蕉(Musa sp. ‘Brazil’)果肉为试材,对香蕉采后果实淀粉代谢与果肉硬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果肉硬度逐渐下降,总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总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型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香蕉采后果肉硬度下降与总淀粉含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淀粉酶活性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变化相关性不显著。香蕉采后果肉硬度下降可能主要涉及到总淀粉含量的下降和总淀粉酶活性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4926-4934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在植物花色苷的积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萝卜基因组中鉴定到了5个PAL家族成员并命名为RsPAL1~RsPAL5,以胭脂萝卜‘红心1号’为材料克隆了这5个RsPALs的开放阅读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红皮红肉的‘砂罐萝卜’和‘红心1号’、红皮白肉的‘砂罐1号’和‘满堂红’和白皮白肉的‘春不老’的叶片、叶柄、皮和肉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5个RsPALs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2 160、2 166、2 163、2 124和2 109 bp,分别编码719、721、720、707和70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5个Rs PALs成员都有MIO保守结构域(Ala-Gly-Ser),RsPAL1~RsPAL4与拟南芥AtPAL1和At-PAL2聚在一起,Rs PAL5与AtPAL4聚在一起。不同品种不同组织中的定量PCR结果显示,RsPAL4仅在积累花色苷的组织中表达,且与花色苷含量呈正相关,这表明RsPAL4是参与萝卜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其他4个成员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无明显的规律,可能参与了苯丙烷类代谢的其他次生代谢途径。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萝卜PAL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的变异及低褐变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普通丝瓜果肉在烹饪等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褐变,降低了丝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试验通过对普通丝瓜品种资源果肉的褐变度进行测定,研究普通丝瓜品种果肉褐变度的变异,筛选出低褐变度的普通丝瓜品种材料,并对福建省种植的普通丝瓜品种进行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普通丝瓜品种褐变度(OD值)测定结果在0.115~0.647之间,变异系数为36.1%,变异范围广,表明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遗传改良具有很大的潜力;筛选出低褐变度的普通丝瓜品种材料26份;福建省栽培的8个普通丝瓜品种的褐变度差异较大,其中‘农福丝瓜801’和‘金美2号’2个品种褐变度低,品质较好,可以大面积栽培。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苹果端粒酶特性与组培试管苗繁殖、衰老的关系,本试验选取‘金冠‘’富士’及‘嘎拉’3个苹果品种的不同继代次数、不同苗龄的试管苗叶片及不同的试管材料(试管苗叶片,茎段,愈伤组织),分别用改良TRA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量。研究表明,随继代次数增加,保存多年的苹果试管苗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苹果试管苗在90 d的生长期内,不同苗龄叶片端粒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试管材料端粒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金冠’愈伤组织端粒酶活性最高,‘嘎拉’叶片的端粒酶活性最高。本研究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量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