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杉木立地类型划分应用试验研究报告(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杉木用材林基地的造林、营林质量,达到速生丰产,我省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开展杉木适地适树方面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使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对杉木立地类型划分及林地生产力评价方法在杉木造林、经营中的应用作了试验研究,以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可行性,提出杉木立地类型划分在杉木造林经营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应用试验在杉木有林地区与无林地区分别进行。在有林地区主要作立地类型划分方法的鉴定性试验;在无林区主要作方法的应用性试验。有林地试验是1981年在黔东南黎平县进行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杉木是我国南方用材林基地中最重要的树种。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不同的经营条件下,杉木材的生长和产量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评价杉木林地的生产能力;比较各种立地条件下杉木生长的优劣和衡量经营措施的效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林业上常用的地位级表就是这样的尺度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杉木产区的杉木(实生)地位级表,而该表却是当前生产和科研中迫切  相似文献   

3.
杉木叶、梢病虫害近年来在我省发生较广,尤其是丘陵、低山地区的杉木幼林被害比较严重,目前这个问题还在调查研究之中。为了加强对杉木叶、梢病虫害的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特将外省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资料转介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所致杉木高、一年生主梢长、带皮胸径、去皮胸径、带皮中央直径、去皮中央直径、带皮材积和去皮材积各指标生长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各指标生长损失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病情指数7.5—82.0之间时,可以杉木高生长损失率和一年生主梢生长损失率来反映炭疽病对杉木高生长的影响,而以带皮胸径生长损失率和带皮材积生长损失率来分别反映炭疽病对杉木直径生长和材积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我省是杉木主要产区,产量居全国首位,但,目前一般产量仍很低,而且悬殊很大。为了迅速提高杉木产量,我省早在六十年代开始选择大批杉木优树;然而,杉木优树是依据表型性状选择的,而优树的表型是其遗传因子与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表型是遗传因子或环境作用(位置效应)决定呢?其强度和适应性如何,这就需要对优树进行表型测定。通过测定,可以优中选优,使我们有可能从中选择遗传力高、增益大的优树,加以大量(无性或有性)繁育,以加快改良杉木的目的。为此,我们于78年开始在邵武卫闽林场进行部分的杉木优树子代测定。  相似文献   

6.
速生杉木单板层积材(LVL)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速生杉木制作单板层积材(LVL)的可行性及基本工艺。探讨了热压温度、时间及涂胶量对LVL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速生杉木制作LVL是可行的。在试验研究范围内,较好工艺条件为:热压温度165℃;热压时间1.20minmm板厚:单面涂胶量200gm2。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筛选出养分高效利用的杉木种源,以我国杉木分布区内的16个当地种源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用根序分级法测定细根平均直径(RAD)、比表面积(SSA)、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及其C、N、P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分布区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云南马关、广西融水(南带)种源的细根RAD总体上大于河南信阳、湖北罗田(北带)种源。不同分布区杉木细根SRL和SSA表现为:中带西区>中带中区>北带>中带东区>南带。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河南信阳种源细根各根序内C含量和C∶N最小。细根C含量在不同分布区间表现为:中带中区>中带西区>中带东区>南带>北带,而N含量则相反。N∶P表现为:南带>中带东区>北带>中带中区>中带西区。冗余分析发现,细根RAD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C含量的主控因子。各根级N含量与...  相似文献   

8.
γ射线辐射杉木压缩木材的固定和蠕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木材压缩变定固定的机理 ,该研究对杉木压缩木材进行γ射线辐射处理 ,射线辐射剂量分别为 0 (作为对照试材 ) ,10 3 ,5× 10 3 ,10 4 ,5× 10 4 ,10 5,5× 10 5,10 6,5× 10 6Gy ,然后测定和讨论了γ射线辐射杉木压缩木材的重量损失率、平衡吸湿含水率 (EMC)、吸湿回复率 (RSA)和吸水回复率(RSW )、绝干状态下和吸湿解吸过程中的蠕变。该研究表明 :γ射线的辐射剂量对杉木压缩木材的重量损失率、EMC、RSA、RSW有重要的影响 ,当辐射剂量超过 10 6Gy后 ,试材的重量损失率和EMC显著增大 ,RSA和RSW显著下降 ;另外 ,随着γ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大 ,绝干状态和吸湿解吸过程中杉木压缩木材的瞬时柔量和蠕变柔量均呈增大趋势 .从该研究结果可以推测 ,当γ射线辐射剂量较大时 ,特别当辐射剂量在 5× 10 6Gy左右时 ,杉木压缩木材的细胞壁中发生了降解反应或非结晶化反应 .而且 ,该研究证明了压缩木材细胞壁主成分发生的降解反应能够使木材压缩变定得到一定程度的固定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外已有多种植物获得 G-显带的成功。但是,从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nb.)HooK.)染色体 G-显带的研究仅有1986年夏晓敏等的一篇报道,并且与玉米、大麦等植物染色体显出的密切邻近的、多重的 G-带带纹比较,相差很大。我们利用 ASG 法同时获得了杉木 G-显带两个地理种源的有丝分裂早中期以及一个地理种源的中期染色体,并进行了 G-显带技术和 G-带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杉木是浙江省主要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建国以来以营造杉木纯林为主,在生产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杉木混交林调查,提出营造杉木混交林的必要条件和具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四、杉木良种化的具体途径和实用性估价过去已有许多书籍或论文就林木改良的各种途径作过论证,有关杉木选优、建园的各种具体技术和经验也很丰富.本文将不在具体技术上来介绍,而以多途径改良为基本观点,结合杉木特点和地方特点对若干原则性问题作出论证.同时也提出一些过去被人忽视,而又必须给于考虑的问题,以便把现有选优和良种繁育措施的水平更提高一步. (一)母树林仍是当前杉木良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2.
嫁接是林木进行无性繁殖的有效措施之一.用嫁接手段营建杉木优村收集区、采穗圃和种子园,是促进优树开花结实,开展杉木良种选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嫁接成活的基本原理是接穗与砧水削面的形成层细胞能分裂产生疏松的愈伤组织,并能相互作用、密切结合、愈合成新的植株.因此,促进接穗与砧木削面的形成层间的愈合,就成为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杉木嫁接成活率,深入进行杉本良种繁育研究,我们特试用硫胺素(V_(B1))和生长索(萘乙酸)混合液处理杉木接穗和砧木的削面,以探讨其提高杉木嫁接成活率的效应.现将四年来的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国营大悟县李园林场地处大别山西延余脉南麓,属杉木分布北缘。总面积24339亩。从七十年代初,开展了较大面积的杉木速生丰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约经营使3500多亩杉木林分材积生长量达到或超过了杉木北带速生丰产指标,大部分幼林长势旺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杉木大、中径村培育技术从“六五”、“七五”到“八五”以来,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与亚林中心合作,对杉木的良种选育、立地选择、密度管理、丰产措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诸如①杉木种源研究;②江西大岗山立地分类及应用;③杉木密度控制技术;④主要工业用材林施肥技术等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成果。组装配套这些成果,在现有丰产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大规模,培育市场紧缺的杉木大、中径材,提供培育技术示范。技术经济指标为:大径材:26cm以上,轮伐期25~35年,年均生长量10~14m3/hm2;中径材:18cm以上,轮伐期20…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群落凋落物的能量年归还量及能流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混交林凋落物的能流量达 12 .6 4 8× 10 6J·m-2 ,比纯林的高 4 .2 % ;在各目的树种凋落物组成中 ,落叶能流量均占大部分 ;混交林和纯林群落太阳能进入凋落物的转化效率分别为 0 5 6 %和0 5 4 % .混交林和纯林中杉木凋落物能流一年中分别在 3,8和 12月出现 3个高峰 ,其中落叶、落枝、落花和落果能流的月变化与之相似 ,这与杉木的小枝整体凋落方式有关 ;混交林中观光木凋落物能流在1,5和 8月出现高峰 ,其中落叶和落枝能流月变化与之相似 ,但落花能流仅出现在 3~ 5月 ,而落果仅发生在 1月和 3月 .各群落凋落物能流月变化模式与其中杉木凋落物能流变化模式基本一致 .混交林和纯林凋落物能流的季节变化为春季 >冬季 >夏季 >秋季 ,但混交林凋落物能流量季节间变动小于纯林的 .  相似文献   

16.
应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预测模型FORTOON对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经营措施进行模拟 .结果及其分析表明 ,三代连栽的杉木林在生物量和立地质量方面呈逐代下降的趋势 ;选用下层疏伐法对林分生长较有利 ;施用有机肥效果明显 ,可以迅速提高林地有效养分含量和林分生物量 ;清除枯落物会明显降低林分生物量 .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该文的结果可作为进一步模拟研究的基础 ,以便得到一个最佳的经营方案 ,为防止杉木林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提供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土壤养分如氮、磷、硫的生物化学循环具有作用,其含量和质量影响土壤的初级生产力。本试验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通过对第一代、第二代杉木纯林和地带性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对比研究,发现杉木纯林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含量低于地带性阔叶林。第一代杉木纯林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别比第二代杉木纯林高35.9%、13.7%、87.8%和50.9%,比地带性阔叶林的低15.8%、47.3%、38.1%和30.2%。在调查的三种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其次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而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最小。同时,杉木纯林土壤养分等理化性质也比地带性阔叶林低。这表明在杉木纯林取代地带性阔叶林以及杉木纯林连栽后林地的土壤肥力降低。图3 表2参26。  相似文献   

18.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分布于16个省区,横跨南、中、北三个亚热带(以下简称南带、中带和北带)。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分布区的气侯、土壤及地貌等生态条件的差异,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的影响,种内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源。为了研究杉木的地理变异规律,挖掘和保存杉木优良基因资源,区划杉木种子调拨范围,提高杉木生产力,我省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本文是1976年及1979年两次全分布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福建林业科技》2015,(4):125-127
为估算杉木人工林胸高处去皮直径及树皮厚度等指标,利用将乐县39株杉木解析木数据,对带皮胸径与去皮胸径之间相关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去皮胸径(Dib)与带皮胸径(Dob)的关系方程为Dib=0.9369Dob,从而间接推导出树皮厚度(Bt)方程Bt=0.0631D;杉木树皮直径调整因子K=1.067。这些数据的获得将为植被模拟系统的推广及相关模型的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信丰县油山营林林场采用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以及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树3种不同方式营造杉木林,进行幼树生长、成活率、保存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立地条件下,不同造林方式在幼林的前两年对杉木幼树生长及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方式比炼山整地挖穴和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分别高出25%和28.6%,而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基本持平。因此把造林成本、水土保持效果和森林防火风险等因素考虑进去后,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